APP下载

不认命是“哪吒”的好命

2019-10-18振宇

检察风云 2019年19期
关键词:敖丙同体李靖

振宇

《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突破45亿,真正是今年电影暑期档的黑马。此部电影讲述了魔丸哪吒历经磨难最终找到自我的过程。“不认命,是哪吒的命。”这句硬核宣传语,是整部电影的核心表达,是“哪吒”被爱的重要原因,也让观众有了感同身受的回忆或是现状联想。心中因为有了能够移情和共情哪吒的经历,就更容易将自己投身进情节之中。所以,在感动和欢笑之余,我们把这些感受集中提取出来,就会发现它们都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经典议题,值得好好聊一聊。

投射性认同

先说说投射。投射,指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自身拥有某些难以接受的想法、感受、特质或行为,并把这些想法、感受、特质或行为归于另一个人的心理过程。投射性认同,就是对方也无意识地认同了他投射的信息,行为反应表现和他投射的信息一致。比如说,有一个人,他对某朋友充满了恶意,他现在想向朋友借东西,但他觉得朋友对他有敌意,不会借给他,所以他会充满怒气对朋友说:“该死的,快把那个东西拿出来!”这就是一个投射的过程。同时,朋友听到也很生气,心想,我凭什么要借给你,对他也充满防御和敌意,不愿意借,甚至破口大骂,这就是一个投射性认同的过程。所以投射是一个人的心理过程,投射性认同是需要两个人来完成。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哪吒就是一个敌意的投射性认同小孩。哪吒一出生就被认定是魔丸转世,他的魔性有摧毁性的力量,将给这个世界带来很大的灾难。陈塘关一直深受各种妖魔鬼怪的困扰,当地百姓内心渴望平安,害怕妖邪的力量,他们觉得哪吒就是妖魔化的象征,对他充满恐惧,一见到他就害怕得四散逃开,也拒绝自己的孩子与哪吒一起玩。所以陈塘关的百姓对哪吒就是恶的敌意投射。同时,一直被孤立的哪吒变得暴躁,一身戾气,他的天生神力又增强了这种破坏力,确实也给周围人带来了很多的麻烦,造成了很多的破坏,老百姓对他越发恐惧和敌意,这个投射性认同的循环就在不断地被强化。

无条件关爱

无条件关爱与溺爱的区别在于,看到孩子的所有情绪,而非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无条件关爱与有条件关爱的区别在于,给予爱的动机不同,前者是真心为了孩子好,后者实则是为了自己好。那些经常将“我都是为了你好”挂在嘴边的父母,不过是希望激发孩子的内疚,从而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

哪吒有对好父母。从力排众议将他留下,到甘愿以命抵命护他周全,李靖夫妇给予儿子绵绵的无条件的关爱。电影中有很多细节可以说明。李靖夫妇知道哪吒不喜欢约束,就尽量放纵他在李府内的自由。明白哪吒感觉孤单,就尽量抽出时间陪他一起玩耍,踢毽子,但同时能预想到出门后的各种风险,所以也会强制将他留在家中,并承担由此带来的孩子的抱怨和指责。当哪吒在外面闯祸时,父母愿意主动站出来承担错误,替孩子道歉,并尽可能弥补。同时,很重要的是,他们从来不认为哪吒是“坏小孩”,也从来不会用“我对你好”的方式来要求哪吒变成不一样的人,反而,他们可以看到孩子的闪光点,鼓励哪吒“你是谁由你自己说了算”。李靖夫妇一直深深爱着哪吒,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即使所有人都说,他们的孩子是魔,他们依然相信,通过修身养性,哪吒可以成为守护百姓平安的英雄。他们能理解,在强大而暴躁的外表之下哪吒脆弱的内心,他们也能理解哪吒内心被认可、被接纳的渴望。他们通过善意地欺骗哪吒是灵珠转世,也是希望可以激发他内心善的部分,诸多种种。所以,父母是孩子的安全基地。良好的依恋关系,其实可以促进孩子社会化学习的进程。

再加上一个被火烧裤裆都不生气,被变身术戏弄得肿成猪头,满身是包,还在夸哪吒“天纵奇才”的师傅太乙真人。用客体关系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哪吒是在一个抱持性非常好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种环境能为他提供最大程度的安全感。所以,即使是天生戾气横溢,出了娘胎就大肆破坏的哪吒,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可以得到引导,成为拯救陈塘关的英雄而非毁天灭地的魔头,最后打破了套在哪吒身上的那个牢牢的敌意的投射性认同。

其实,从这个角度看,整个影片,哪吒的成长,就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打破投射性认同的传奇故事。

假自我人格

“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概念是客体关系学派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概念。它首先形成与婴儿和母亲的关系之中,随后扩展到所有的关系中。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受而构建;而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是先围绕着妈妈的感受而构建。只有假自我而没有真自我的人,从外部其他人看来,他们可能依然很优秀,很成功,他们可能擅长察言观色和顺从各种外部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但他们却很难和他人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同时,他们会发现除了用外部标签来定义自己之外,根本无法定义自己的存在。因此,这种人在获得通常世俗意义的“成功”之后,是最容易出现茫然、失落、焦虑甚至是最后堕落。因为他们外在越是成功,内在越是空虚,这种存在的空虚没有办法让任何外在的成功将其抵消,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演愈烈,最终让人崩溃。

影片中,敖丙就是这样一个假自我严重侵蚀真自我的角色。在龙王眼中他虽是“我儿”,但更是“龙族脱离牢狱的机会”。在师傅申公豹眼中,他是灵珠,是申公豹向元始天尊证明自己的筹码。在陈塘关的人们看来,他是龙族,是妖,是注定与人族对立,有危害一方的可怕——哪怕他阻止了魔性失去本心的哪吒的杀戮,甚至在刚刚被他救下一命的李靖夫妇看來,他也只是偷天换日坑死他们全家的妖物,和他们此前斩杀的各种妖魔并无本质区别。他是任何一个外界贴给他的标签,却偏偏不是“敖丙”,所以少年英俊的脸上总是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敖丙的这种“工具人”特征恰好证明他是一个“假自我”,并且无暇去寻找“真自我”的状态。所以哪怕毁灭陈塘关是违背他的天性和本心,但既然师傅下令,又无法违背族人的嘱托,他也只能不情不愿地照做。所幸,敖丙并不是完全被这些外在的标签彻底压死,他的真自我依然在重重压力之下顽强地存在着。当哪吒表现出对他的毫不提防甚至还邀请他一起踢毽子时,这种被爱浸泡大的小孩展现出的接纳和友好也被敖丙精准地感知到了。因此,当哪吒对他说出“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的时候,他的真自我才会彻底觉醒,并以坦然赴雷劫的形式来表达对假自我的反抗。

好与坏整合

一个人从“人”到“神”的过程,无非就是自我修炼、自我成长的过程,这本身也是一个“好坏整合”的过程。允许自己“好坏同体”,允许别人“好坏同体”,更允许世界“好坏同体”,才是我们从头脑的剧本中走出来,走到这天马行空、光怪陆离又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的前提。

《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好坏整合,是多次出现的。首先,混天珠是好坏一体的,这是第一次出现好坏整合;后来,阴错阳差,代表“坏”的“魔丸”,到了好人家(李靖),代表“好”的“灵珠”,到了坏人家(被镇压在天牢的龙王),这是第二次出现好坏整合;电影最后,“魔丸”和“灵珠”,哪吒和敖丙相遇后成为朋友,最后也在生死存亡后的激战和矛盾中融为一体,善与恶合体,仙与魔的同道,他们把各自的一半拼凑齐了一个太极圈圈图,天尊渡劫消灭恶的同时也带走了善,最后哪吒与敖丙形灭神留,被太乙用几千年的爱守护住了元神。这是第三次好坏整合。

这也是这个影片,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看点,脱离了幼稚的、黑白对立的二元世界,和脸谱化的人物设定,赋予每个人物行为的原因,让人物有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这使得影片中的人物变得生动和鲜活。哪怕是申公豹和龙王,当我们听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也开始理解他们的行为。也许他们能够被接纳被认可多一些,也会走向良善之路的。其实,善恶本为同体,好坏一直在整合。

其实,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是一分为二,二元对立这么简单。也不存在一个完全好,或者完全坏的人。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拥有好坏整合的能力,当然它不简单却非常关键。学着像哪吒一样,让攻击性成为生命力,让自己的阴影能走到阳光下,让自己成为真实而完整的自己,“去他个鸟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说了算!”鲜活的生命真实而自在。我想,也许这是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力量。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猜你喜欢

敖丙同体李靖
雷厉风行的功臣——李靖
“同体”之爱与朱熹社仓的创设
哪吒之魔童降世
《哪吒之魔童降世》敖丙的悲剧性解读
从《哪吒闹海》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关于哪吒艺术形象价值转向研究
坏孩子和好孩子,你爱哪一个
Staff development:an essential segment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兄弟同体》:一段青春奇幻爱情物语
《飘》中斯嘉丽的“双性同体”意识
文韬武略冠李唐——唐朝著名军事家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