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发展,提升法制期刊的普法影响力

2019-10-18靳伟华

检察风云 2019年19期
关键词:普法法制检察

靳伟华

法制期刊是指以集中和专业报道法制新闻案事例、法律新闻热点、法律相关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刊物。法制期刊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新闻出版分类,由于其具备的专业特殊性,使得它的存在具有了双重传播学意义,既担负新闻媒体公正、客观、及时报道新闻事件,清浊扬善,匡扶正义的职责,又主动承担着为读者普及法律知识、做好法律宣传教育义务员、推动社会法治文明建设的责任。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以五年为一个规划周期,以政府为主导,持续推出有针对性有重点的群体和法律法规普法教育,从“一五普法”到如今的“七五普法”,法制期刊曾经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广和宣传作用,功不可没。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興网络媒体井喷式出现,信息传播量与手段的丰富,让传统媒体变得难以适从,法制新媒体因缺乏专业人才守护,形式松散,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而原本特征鲜明的法制报刊由于传播手段的落后,和经营状况的式微,集体进入“中年焦虑期”。是否转型,如何转型?是选择互联网+,还是选择+互联网?如何在守住初心、坚持“内容为王”的同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提升影响力,传播法治正能量?潮流在那里,不进则退,要做大做强,只有思变求发展。

     我国法制期刊的发展与现状

正如“提问是媒体人的天职”一样,法的精神传播是法制期刊与生俱来的禀赋和天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起进入正轨,“拨乱反正”“依法治国”的思想和理念自上而下逐步形成并培植传播。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把法律交给人民”,这句话为中国声势浩大的全民普法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1985年11月,中宣部、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至此,我国于1986年开始在亿万人民群众中普及法律常识和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此后以五年为单位,中国的普法活动一直推进到今天,从未间断。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以《民主与法制》为首的法制期刊在全国各地或得风气之先创刊问世或恢复出版。除了最高法、最高检、司法部、公安部都有自己的报刊作为普法宣传阵地,各省市更是相继创办了“法制报”和法制期刊。当时,仅上海就有多份全国有影响力的法制类期刊,如《民主与法制》《人民检察》《东方剑》《法苑》《检察风云》《大墙内外》《谍海瞭望》等。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主办的《检察风云》创刊于“二五普法”的1993年。其时,普法教育已深入人心,但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检察院的形象并不为多数人所知,办理的很多案件也缺乏从法律专业角度的释法报道。由检察机关主办一份普法期刊,作为检察机关的一个窗口,立足检察,面向社会,宣传检察文化,以专业的报道普及法律知识,便成为那个变革时代上海检察机关主动承担的普法责任。当时,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党组讨论决定“为弘扬中国法制文化,创办法制新闻综合期刊《检察风云》”,并报中国新闻出版署批准同意。

可以说,“法制期刊”在改革开放后中国新闻出版史上曾经现象级存在过,老百姓生活中碰到法律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咨询法制期刊编辑部,法制期刊有着很高的公信力。

在法治不断进步的同时,法制期刊的现状却是喜忧参半。面对新媒体的爆炸式增长,法制期刊的命运和传统媒体的境况大相径庭。由于机构改革和政策原因而关停并转的除外,那些内容死板、乏味,没有营养价值、早已失去活力的期刊,在互联网的大海中被瞬间淹没了。而仍有部分期刊顺势而为,或不断专心打磨品牌,或不断开拓局面,依然或云淡风轻,或风生水起。

以法制期刊中的检察期刊为例,目前,全国公开出版的检察期刊仅存六家,分别是《检察日报》旗下的《方圆》杂志、江苏检察的《清风苑》、广东检察的《当代检察官》、广西检察的《公诉人》、河南检察的《公民与法》与上海检察的《检察风云》。这些媒体得以生存,自有各自的十八般武艺,但大多也得益于检察系统条线的发行支撑。作为行业期刊,如何充分发挥行业优势,而不是囿于行业局限,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内容为王,品牌树立的核心竞争力

社会进步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的推动,文化也是如此。今天新媒体发展之迅猛,是科技进步推动的结果,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据美国媒体机构Zenith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到2018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位居全球第一。智能手机正在改变人们对于网络的使用习惯。Zenith公司估计,到2019年,移动设备将占用人们76%的上网时间;而这一数字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别为70%和73%。2019年,将会有62%的互联网广告费用投入到移动设备的广告上。基于以上数据可以认为,媒体的传播方式,已发生了革命性的颠覆,不择机进入这样一个大的传播磁场,就是一种被抛弃。

但是,媒介和阅读终端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传播方式与传播工具始终是为了更便捷地传播内容,如果没有好的内容,再快的浏览网速,再好的平台,一样会被冷落。即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终端如何多样变化,“内容为王”是做好媒体的关键。

当下,许多法制期刊陷入尴尬的维系生计的状态,不仅是将新媒体的运作简单化了,以为简单地将纸媒上的内容呈现到网络上去,就搭上了互联网的航班,结果并没有任何效果,留下的则是烧完钱后的一地纸灰。更是因为缺乏了内容创新的能力,自我造血的能力,报道内容的同质化和平庸化是最大的困境。

要不被抛弃,首先要不自我放弃。法制期刊要做大做强传播平台,需要长期用好内容来积累好口碑,树立品牌形象。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高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和公平的竞争环境。高效与公平,是培养人才和稳定人才的基础。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使得采访编辑工作能第一时间得以肯定与落实,减少了层层讨论汇报的环节,新闻的及时与高效得以保证。同时,引入用稿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保证稿件质量,将每个采编人员的收入与用稿业绩部分挂钩,使他们既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又能通过竞争而多劳多得。

2)官方微博:时刻关注国内外的法治新闻与动态,对全国检察机关活动予以及时关注,并对社会热点进行专业的法律思考与评论。目前,粉丝量达12万,收获的阅读量和互动数逐月上升,以2019年7月为例,收获阅读量为373万条,互动数6382次,活跃度甚至超过了大多数娱乐明星和大V。

3)官方微信与微信群:在内容定位基本与期刊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更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和可读性,每天发布包括文章视频在内多条新闻。

4)入驻“今日头条”:针对客户目标群,编辑推送有质量的长文,由于成长迅速,文章点击率高,被“今日头条”选为“树木计划”合作方,定期头版推送。目前,“今日头条”粉丝量超過13万,文章点击率最高达500万+,已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5)数字期刊:与多家期刊网建立合作,打造数字期刊,扩大期刊品牌影响力。目前,期刊内容被全文收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龙源期刊网》《万方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知网》等,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受众群和盈利模式。从《中国知网》最新的数据分析报告看,《检察风云》数字期刊已被国内外众多名校和知名图书馆订阅,达8963份,其中中国大陆为6214份,海外为2749份,且订阅数在逐年增长。从2012年至今,每年入选“中国期刊数字影响力top100”。

“刊网融合”,让一份传统期刊的平台变得无限大了,它的读者有流动的也有固定的,也许他只关注了你的一篇文章,不带一片云彩就走了,也许他就此喜欢上了你,这就是互联网的魅力,一切变得皆有可能。

2.线下融合:寻求合作,将法制新闻题材改编成文艺作品,搬上舞台。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法制题材具有鲜活度与警示教育意义,“讲好检察故事”“讲好法治故事”是法制期刊的办刊核心,同时这些故事所传递的正能量,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文艺舞台所需要展示的。

为此,《检察风云》启动了与上海现代人剧社的项目合作。该项目以检察机关查办套路贷涉恶案件为剧本内容,通过办案展现检察人员执法形象、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帮助老百姓防范风险。杂志社发挥内容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为现代人剧社的剧本创作、编排演绎提供指导,而现代人剧社则发挥其在编排、道具、演出方面的优势,将好的主题进行完整呈现,最终达到法制宣传的目的。这在国内法制媒体中尚属首创,而这经验如果可以复制,将又是一个巨大的传播法治文明的空间。

编辑:郑宾  393758162@qq.com

猜你喜欢

普法法制检察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法制严质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