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的重构:国产动画电影的全年龄之路
2019-10-18朱天许果涵
朱天 许果涵
【关键词】 国产动画电影 文化重构 全年龄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7.011
民族文化与国产动画电影
民族文化在“中国学派”时期的体现。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诞生了多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动画电影,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赢得了世界的认同。这个时期被称为“中国学派”时期。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脱离文化土壤而单独存在,“中国学派”时期的动画之所以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除了他们对受众有着精准的靶向定位外,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中国特有的文化氛围,这些动画的题材大部分都来源于中国传统故事、神话传说,如《九色鹿》《天书奇谭》等,主要目的就是寓教于乐、教化儿童、传播文化和价值观;在视觉呈现上,国产动画电影结合了多种传统艺术形式,如剪纸、木偶、皮影、泥塑,在风格上也融入了京剧、水墨等多种呈现方式,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在动画电影里变成了动态又自信的表达,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语境,在世界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当前动画创作中的“文化缺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国产动画走入商业化的时代,以传统文化为制作核心的国产动画电影很快被商业资本抛弃,再加上国外动画的引进,以及受日本、欧美动画的影响,国产动画电影如今很难再现“中国学派”时期动画的辉煌。文化缺位的背后有诸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一是题材低龄化严重,内容缺乏创意。在动漫产业成人化的趋势愈加明显的今天,低龄化的受众定位缺乏市场意识,极大地制约了国产动画的发展。同时,由于“低龄化”的定位,国产动画在创作内容上缺乏创意,抛弃了既有的文化土壤,始终无法跳出“动物拟人化”的桎梏,也没有创造出标志性的动画人物;二是质量不成熟,模仿痕迹严重。我国动画产业制作周期短,平均每年就有将近40部作品走上荧幕,内容创作的时间也相应被压缩,其结果就是,为了尽快创作出内容,国外的许多成熟作品被借鉴或者抄袭;三是产业链不完整,没有形成品牌化运营,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应该包含创意、制作、运营、播出、衍生等环节,以此形成稳固观影群体,目前国内动画公司越来越多,制作的动画作品也越来越多,但都停留在制作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新作品雖然更替频繁,但没有一个模式化的输出结构。
国产动画文化重构的尝试
题材重构:以传统文学、古代神话为基础。中国动画电影在文化语境中迷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失了一直以来传承的中国文化和无法展现审美的民族特性。反观《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大护法》和《白蛇:缘起》的题材选择,它们都延续了“中国学派”的创作风格,体现了自成一格的民族特色,在保留文本的基础架构后,二度创作出新的故事。《大圣归来》对《西游记》孙悟空和唐玄奘的故事进行了改写,讲述五指山下孙悟空被幼年的唐玄奘误打误撞解除了封印,历经艰险完成自我成长和救赎的故事;《大鱼海棠》是以《逍遥游》《山海经》等作品为蓝本,构建了一个文学作品里的神话世界,将祝融、鹿神等书中的神话人物跃然于荧幕;《大护法》讲述的是奕卫国大护法为寻太子误闯花生镇,卷入一场阴谋中的故事,虽然没有依托传统文学作品,却也建立了一个具有浓厚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世界;《白蛇:缘起》结合了《白蛇传》和《捕蛇者说》这两个文本的故事,弥补了《白蛇传》前文叙事的空白,又完整了原文本世界观的细节架构。
舒茨在《社会世界现象学》一书中提到现实世界是由多种“有限意义域”构成的,[1]在观影时,电影和受众所处的现实世界就是不同意义域间的互动,受众之所以喜欢这类题材,是因为这些神话故事可以与受众的库存知识相匹配,从而形成一种共通的语言环境。受众对《西游记》并不陌生,上至花甲老人下至三岁稚儿都能对其如数家珍,不少人也能够背出《逍遥游》等古典作品中的千古名句,《白蛇传》的故事也影响了好几代人。因此这些动画作品在选材上的成功在于,它们兼顾了各个年龄段对同一题材的认识,在还原文本作品原本风貌的同时又加以创新和丰满,不同年龄段的受众都能从中找到与之相匹配的情感关联和民族文化传承的维度,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对文字意象的心理想象。
人物原型重构:传统元素的现代表达。在我国民族传统艺术中,向来都把“写神”、表现“神似”和“神韵”作为塑造形象的最高表现,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些表现在今天有了更具象化的表达,其一体现在细节上,《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的形象与之前影视作品中出现的瘦削、灵活的脸谱形象不同,这一版本的孙悟空在语言和行为上更接近于“人”,但在体态和身形上还原了作为猴子的特点——分毫毕现的毛发,灵长类动物特有的臂展,根据戏剧中的“第四面墙”理论,要在非真实的环境里表现真实,动画和受众间的观演关系也是如此,细节上的真实往往能让受众忘记现实和虚拟之间的隔阂。其二体现在气韵的刻画上,《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摒弃了《大闹天宫》里关于其无所不能的描绘,这一版本的孙悟空对情绪的展现更加立体,作为一名东方式的英雄,他悲壮、沧桑、英勇帅气、桀骜不驯、有缺陷,更接近于有真情实感的人,因此也往往更能被受众接受。在造型上,《大圣归来》也兼顾了与传统艺术的融合,在电影开场的打斗场面里,孙悟空身披红色斗篷的形象塑造生动地还原了“吴带当风”的中国式美学。其三体现在传统元素的创造性展示上,《大鱼海棠》中的人物众多,大多数人物都是由《山海经》等作品里的人物演变而来,但原文本对人物的描述只有寥寥数语,并不能全方位展现其风貌,因此制作组在借鉴文本上传统造型的同时,又辅之以现代的审美。其四体现在历史的还原上,《白蛇:缘起》中对人物服装的塑造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晚唐的风貌,主角小白身上穿的对襟的襦裙就是晚唐时期的服装风格,剧中捕蛇村村民的衣服,到士兵的盔甲、侍女的长服都展现了晚唐服装的风貌。
对于成年受众而言,观看动画最大的问题是动画和现实的对立感。由于已经对世界有了清晰的认识,所以成年受众很难像儿童一样轻易地进入动画的情景中,因此这些人物造型中的文化细节,可以让受众建立与真实世界的联系,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从而迅速进入动画的人物设定中。这些人物的造型在包含现代审美的同时也不失传统中国元素的融入,和电影中的其他环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符號再生产的角度,这些元素辅助形成了受众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同时制作者将遗忘的文化符号进行了排列重组,受众能在观影时唤起相应的记忆,因此,找寻、理解和学习文本背后意义本身就能吸引各个年龄层次的受众。
叙事重构:用陌生化叙事书写新神话。“陌生化”叙事是由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提出来的,又称“间离”效果。“陌生化”的叙事策略,能给受众带来全新的审美感受,在原本熟悉的文本上,进行变化和创新,从而产生全新的诠释和诉说,赋予文本新的涵义和表述。民族性本身也不仅仅是静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地被“他者化”和“当代化”的过程,换句话说,民族性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陌生化”效果。
在人物叙事上,《大圣归来》不同于我们经常看到的孙悟空西天取经的文本,而是以小和尚江流儿的视角,展现了被压在石头下的孙悟空从自我怀疑到自我成长的整个过程,完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孙悟空的再造,从一个无所不能的全能型人物变成了会疑惑、易怒的有缺点的角色。这种“陌生化”效果的尝试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感受,虽然在叙事上与原文本进行了“间离”,但又没有完全脱离原文本的架构,孙悟空实现救赎的过程又与中国文化中的“修身、齐家、平天下”巧妙呼应,体现了只有“劳其肌骨,苦其心志”才能无所不能,同时在叙事的过程中,电影又添加了传统的中国风元素强化其与以往作品的联系,比如电影开场打斗场面的背景音乐是熟悉的《小刀会序曲》,陌生化策略和中国风元素的结合,不仅展现了符号化的英雄形象,更丰富了人们英雄人物故事知识库中的生活理念类型,从而重塑属于本民族自己的英雄文化符码。这样的叙事,对受众来说,既不脱离原本故事文本,又在此基础上做好创新和合理性的解释,正是它的“间离”效果所带来的优势。
国产动画电影的全年龄路径
内容:内容生产和库存知识的匹配。接受美学提出,接受者的接受情况是由“接受银幕”和“接受视野”决定的,传统的文化观念和时代背景组成了“接受银幕”的横向坐标,“接受视野”引导着受众向着纵向的深度发展,能唤起观众对“库存知识”的理解和再造。要扩大受众的“接受视野”就需要制造相应的“记忆点”,就这四部电影而言,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是其不变的主题,古代中国的悠久文明为动画制作提供了大量素材。不管是受众还是制作方,以古代中国作为话语蓝本能清晰地区隔国产动画和其他国家动画的分野。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的重构并不是回归传统,因此,照搬传统文化元素是毫无意义的,只有真正理解了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并找到触发当下受众思考的“痛点”,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增加创新意识,才能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中国的传统文学、神话传说卷帙浩繁,像《牡丹亭》《桃花扇》《洛神赋》等耳熟能详的作品都是可以进行二度创作的源泉,动画打破了现实的壁垒,可以让文学作品中充满想象力的奇观合理又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些民族精神的细节都在不断建立起受众与电影之间的共同关系,也在不断地加强受众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和思考,传承是民族性的基石,传统文化是民族性的本质,从文学作品中延展下来的人物与神话传说也能迅速勾连起受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库存知识,能够与他们已知的故事相匹配,并用自己的话语方式来掌握和接受千年前的文本话语。
推广:文化重构与民族品牌的打造。社会学家罗兰·罗伯逊提出了“全球本土化”的概念,面对不同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国产动画的创作者需要逐渐建立新的历史思考的架构、重新勾勒本土空间图像、重新思考族群的关系以及对本土民间文化的张扬,尤其在动画叙事方式和主旨思想的呈现上更需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同时建立新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这也是建立文化共同体的要素之一。
在这一点上,美国迪士尼动画的制作范式可以提供一些思路。迪士尼的动画往往要面向全球受众,覆盖各个年龄段,所以在动画质量上,高成本和高投入让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声音、背景、造型、语言都有独到和上佳的表现,但除去这些令人震惊的视听奇观,迪士尼、梦工厂还在故事内容上进行文化价值观的输出和民族性格的展现,动画作为一个自带“童真”标签的传播载体,先天便具有了消除受众“戒备心”的优势。迪士尼的另一个全年龄实践在于垂直化的产业体系,迪士尼的产业覆盖了动画生产、周边产品制作、主题乐园打造,等等,包含了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正如迪士尼的宗旨“梦想因人而实现”一样,迪士尼乐于在每一个细节让受众的体验感在一次次消费中不断加强和满足,认同感超越了年龄的制约,因此,迪士尼之于受众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动画制作公司,也不再是“儿童”专属,而是一个可以具象化的文化符号,通过不断唤醒和制造记忆,让每一个个体都能找到与自身体验相契合的接触点。
国产动画电影的生产缺少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电影在银幕上播放不能改变信息单向传播的本质,受众和电影之间的关系随着放映的结束而停止,但通过衍生品的文化消费,可以不断地进行文本和符号的再生产,让受众和作品的关系更加紧密,从而完善整个国产动画产业链的构建。中国有悠久的中华文明作为发展根系,有众多传统符号、意象等表征作为表现力量,这些丰厚的灵感土壤为民族文化品牌的打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其一味地模仿他国的动画作品,不如回归传统,重构潜藏在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细节,再辅之以现代化的表达,形成一个严密的制作、发行的企业化运作体系,共同向中国受众乃至全世界展现民族的、独特的文化魅力,展现一种全球化空间的“他者眼光”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在地性”表达。
结语
如今,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正处在上升期,《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大护法》《白蛇:缘起》的成功不仅是“国漫复兴”的希望,也为全年龄动画的发展找到了切入口。要做好本土动画电影,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们的优势,单纯的模仿远远不够,对民族文化的展示也并不只是元素的堆砌和情怀的表达,而是以当代的技术手段和时代背景去展现民族文化的深层蕴含,与各个年龄段受众的库存知识相匹配,创作出符合当下受众审美情趣和审美体验的作品,完成动画电影创造生产和传播中的价值认同,搭建起完整的动画产业闭环和相应的文化符号,最终,以动画为载体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民族精神。
注釋
[1][奥地利]阿尔弗雷德·舒茨:《社会世界的现象学》,卢岚兰译,台北:桂冠图书出版社公司,1999年。
参考文献
贾秀清、田育霖,2018,《“中国学派”的发展历程及现实新构》,《当代动画》,第2期。
李岩,2018,《〈肆式青春〉:东亚动漫网络的一次实验》,《当代动画》,第2期。
张娟,2018,《2009~2017年国产动画电影发展概况》,《当代电影》,第8期。
王全权、周碧琬,2018,《论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及其影响——以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为例》,《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4期。
责 编∕周于琬
Abstract: Domestic animated films have experienced a long period of development in China, but for a long tim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content quality and audiences demand has led to a sharp contrast between mass production and the dismal box office. Today's domestic animated films not only need advanced technical support, but also need to use this as a medium to show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export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terms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an issue worth thinking is about how the domestic animated films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to expand the target audience from the "young people" to the "all age group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omestic animated films with a good box office and superior word of mouth released since 2015, explores the modern expression of their nation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narrative themes and character shaping, and thus thinks about the real needs of the audience and the future path of producing domestic animated films.
Keywords: domestic animated films,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all-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