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纪录片导演:合拍就像婚姻
2019-10-18乌兰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乌兰
“联合拍摄就像婚姻,人们要搞清楚目标,才能面对日后的争吵与误解。”德国纪录片制片人联盟副主席克里斯蒂安·科勒如此表示。10月10日至13日,第四届金树国际纪录片节(以下简称“金树节”)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
本届金树节有4523部参赛影片,最终共颁出9个奖项。获得组委会特别奖的是中国纪录片《黄河尕谣》(2018年),讲述患有口吃并害怕失去“农村味儿”的西北青年,凭借自己热爱的民歌感受现代城市的繁华,最终又选择回到家乡的故事。该片制片人、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告诉《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这种题材有很多解读的维度,比如环境、时代等因素,“尽管没有大起大落,但有很多内在的力量”。
何苏六称,未来将选择更多国际化的题材进行合作拍摄。金树节上,很多欧洲纪录片业内人士也谈到国际合作,特别是与中国。“我与中国同事合作拍摄过一些影片,大多合作顺利,遇到的问题比较少。”本届金树节终评委主席、瑞典FullGlass传媒制片人托姆·帕尔门称,目前国际合作的问题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资金方面,“什么可以拍?什么不能拍?为什么是这个主题?为什么要这样表现?不仅在中国,在意大利、瑞典也同样面临这些问题。”荷兰导演约翰·阿佩尔坦言,如果只与本国电影人合作,很多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会错过一些批评性的声音,“导演要有一个开放,而不是封闭的心灵”。
克里斯蒂安·科勒称,“虽然我们(与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同,但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这是我们合作的重要基础。对西方人来讲,与中国的合作(联合摄制)也许刚刚开始。明年我们将在中国联合摄制两部影片。”至于纪录片的国际市场问题,科勒认为,向其他国家销售纪录片,就要适当弱化一些本民族特性,“比如有些在德国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其他国家也许就行不通。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资金运作的影响下,还能保持电影(纪录片)的文化特性和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