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湖串月”大戏,串起姑苏底蕴
2019-10-18陶瑾通讯员李国清
记者 陶瑾 通讯员 李国清
“行春桥畔画桡停,十里秋光红蓼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湖亭。”清代诗人蔡云将行春桥畔的秋色同串月相融,烘托“石湖串月”的盛景。“石湖串月”始于何时,在史料未明确记载的情况下,很难断定。“串月”究竟是怎样的奇观,如今已少有再睹。然而今天,石湖畔,新郭老街上,一场“石湖串月”民俗文化大戏连续两年如约而至,有雅俗共赏的石湖曲会,有苏扇、缂丝、泥塑等非遗体验,有江南船拳展演,也有主题文化研讨与石湖文化讲坛等,足足三天让众人深深感受着吴地文化底蕴与姑苏繁华。
流光溢彩的“串月大戏”,绘就一幅“新姑苏繁华图”
“音、诗、画”交融,“串”出文化新意
江山佳丽到处同,惟有石湖乃称最。300多年前,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临石湖,写下如此盛赞。“皇上来了,皇上来了!”第二届“石湖串月”中秋民俗文化活动开展的首日,一群身穿清朝宫廷服饰的演员,簇拥着“乾隆帝”,出现在新郭老街,仿佛再现当年乾隆帝巡游石湖的场景。
据悉,此次“石湖串月”中秋民俗文化活动由姑苏区人民政府主办,吴门桥街道、越城遗址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于9月14日至16日在石湖新郭老街举办。通过“寻找苏州文化之魂——风雅石湖”的苏式生活,展现吴地民俗文化,让人们充分享受节日里的艺术魅力。
在石湖边品一壶清茶,听一曲昆腔,绕着石湖沿岸欣赏一下湖光山色,惬意之至。吴门桥街道举办了“第二届石湖曲会”,《牡丹亭·惊梦》、《金殿认子》和《抬花轿》等曲调,让大家听得兴之所至,也跟着哼唱了起来。
在姑苏繁华厅,石湖文化大家十二讲之《大运河文化》、《石湖风物》等讲座引来众人聆听。听完,不少人把视线聚焦到一侧墙上的展览,展出了《印里的石湖》、《画里的石湖》、《书里的石湖》、《诗里的石湖》等,大家纷纷感叹“不虚此行”;在沿街的非遗展示馆、体验馆里,人们欣赏非遗技艺,还现场体验了苏扇制作、描绘京剧脸谱等项目。
再来到老街荷花池旁,看一场精彩的江南船拳表演。今年,吴门桥街道联合越溪街道、狮山横塘街道,开展“江南船拳展演”活动。来自吴中区越溪小学的团队首先表演了江南船拳。孩子们挥动板凳、刀等道具,威风凛凛。而相城区北桥街道的文体团队则表演了开口船拳,展现出深厚的功底。当天,各街道文体团队也分别展示了拿手的太极扇、木兰扇和四方拳等。
据《苏州府志》记载,农历八月十八,在苏州城外的石湖,船拳活动尤为兴盛。“江南船拳”源于吴越争霸,在中华武林中独树一帜,深受吴地人民喜爱。2016年,“江南船拳”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此次文化节,也让吴门桥街道的青年们好好体验了一回。来一场吴门赶考,访一访姑苏十二娘,赏一幅姑苏繁华图,当一回石湖清洁者……在石湖新郭老街,展开一场特别的传统文化“体验赛”。“这次赶考的卷子,还得用毛笔写,限时20分钟。”参加比赛的陆宇婷说。而现场学吴歌更让她感触深刻,“跟着吴歌达人金志平老师,学唱一曲《苏州六城门》,完成视频录制后才能获得奖励。虽然有点难,但我们还是顺利完成了比赛。”
农历八月十八,是吴地传统民俗“游石湖看串月”的日子。当晚,在新郭老街西侧上演了实景舞蹈《梦回春秋》,在老街东侧,吴门桥街道的200多位工作人员集体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据悉,此次活动采取全程直播的形式,让更多人在线 观看这场“嘉年华”。
“今年的文化节,通过民间力量参与其中,逐步‘还节于民’。为让更多市民了解游石湖看串月这一独具特色的习俗,我们努力呈现一个原汁原味的吴地中秋民俗文化活动,从而更好地保护传承古城的历史文化。”沧浪新城(吴门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静表示。
江南船拳展演
身在石湖,乐在石湖,情也在石湖
范成大对石湖一往情深,他曾说:“凡游吴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未始游者无异。”(《重修行春桥记略》)过去,八月十八前后几日,对于住在石湖边的古新郭人来说,是一年中最闹忙的日子。顾嗣立《八月十八夜看串月歌》云:“水花云叶桥心布,移来海市秋风时。吴侬好事邀亲客,舳舻衔尾排南陌。”
今年67岁的徐金和是原新郭村村民。据他回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十六、十七,石湖庙会最闹忙。那时老字号商家云集于此,跑马戏、掷泥人、花船、皮老虎等杂耍游戏更是吸引众人围观。大家到石湖不仅为了品美食、轧闹忙,更是欣赏石湖串月的奇观。而今,他再次来到新郭老街,在感叹时光流逝的同时,更赞叹如今的“串月大戏”丰富多样,流光溢彩。
这次文化节,还举办了“当石湖遇见大运河”主题文化研讨会。民俗专家沈建东提出,利用三年时间把石湖及周边做成文化生态保护区,充分利用范成大田园诗建设江南田园风光体验基地,丰富“石湖串月”民俗活动内容。此次研讨会还达成共识,将石湖文化融入大运河文化的研究,必将成为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