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科竞赛组织和培训模式探究
——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

2019-10-18高琼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70

新生代 2019年18期
关键词:竞赛学科指导老师

高琼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100070

学科竞赛是建立在基础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竞赛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现有学科知识,锻炼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活动,对于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近些年,高校通过政策支持、宣传推广,学科竞赛相关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通过对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及学校竞赛指导模式现状分析,探索学科竞赛指导模式的新路径。

一、调研对象

调查面向全校共发放问卷525份,收回有效问卷525份。其中女生383人,占比72.95%,男生142人,占比27.05%,女生比重较大,也符合学校性别分布特点。从年级来看,覆盖本科各阶段,集中在本科二年级和三年级。从调研学生的学习成绩看,平均学分绩点为1.0-3.0占30.10%,3.0-3.5占32.57%,比重最大,3.5-4.0占27.81%,4.0以上同学占比9.52%,绩点3.0学生整体占比69.9%。

二、现状分析

(一)学生参与情况。在参加调查的525名同学中,曾经参加过学科竞赛的人数为168人,占32%,没有参加过的同学中,有意愿参加的人数为214人,占40.76%,没有意愿参加的学生人数为143人,占27.24%。从年级分布上看,有参赛经历的同学人数,随年级升高而增加,特别是本科三年级增长迅速。未参赛但参赛意愿的同学中,人数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递减。从参加竞赛类别看,学科竞赛分为涉及类、英语类、商业模拟类、创新创业类、创意设计类以及知识竞答。其中以数学类比赛参与度最高,占到了71.43%,之后依次为创新创业类比赛和商业模拟类比赛,分别为34.52%和32.14%。参与过学科竞赛的168人中,有获奖经历的为96人,其中获得省市级以上奖励的72人。

(二)学生参赛动因。参加学科竞赛同学提升自身学术能力、丰富自身活动经验、获得奖金和荣誉以及兴趣爱好依次构成了的主要原因,极少数同学是在同学老师的劝说下参加学科竞赛。对于参赛经历但有参赛意向的同学来说,专业理论知识不足为主要因素 其次是课程负担重,时间不够、缺少指导老师、宣传力度不够大,不了解竞赛活动,少数同学是因为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极个别同学是因为不感兴趣。

图2 :未参加学科竞赛的原因

图1 :参加学科竞赛的原因

(三)竞赛宣传开展。对于是否了解各学科竞赛的设置及组织开展问题上, “不了解”的比例,有竞赛经历的同学为11.31%,有参与意愿的同学为38.79%,不准备参加的学生为65.03%。从渠道看,同学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多样,主要为网络,如朋友圈、公众号等、班委和班长通知、教师和其他同学等人员信息发布以及宣传海报等线下方式。

(四)学科竞赛辅导。调查发现,70.24%的参赛同学获得过指导老师的帮助,从指导效果看,认为“十分有用”、“作用一般”及“没有作用”的比例分别为47.46%、46.61%和5.93%。有29.76%学生参赛时没有寻找指导老师,原因依次为是“没有渠道寻找指导老师”、“害羞与老师沟通、不想麻烦老师”以及“指导老师作用不大”

(五)学科竞赛培训。在参加过学科竞赛的168名同学中,112名同学参加过相应的培训活动。从培训效果看,72名同学认为效果较好,原因主要为“学到了实用技巧、知识、技能”,“答疑解惑、指引方向”、“为竞赛组队创造了平台”、“营造了较好竞赛氛围” 。40名同学认为培训效果“较差”,主要原因在于讲解的知识难以消化、活动内容用处不大和课程枯燥。从参加培训活动的意愿看,参与该问题回答的382人中,“非常愿意”和“愿意”的学生人数为286,占74.87

三、问题分析

(一)缺乏联动机制。近几年,学校加大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缺乏学校层面的联动机制和系统组织。学校根据赛项级专业相关性,将竞赛划分到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以及各院系承办,分管部门处在不同层次的管理主体,在竞赛宣传、组织报名、辅导培训等过程,能够调动的资源不同,致使竞赛管理分散、成效差距较大、资源无法得到最大化使用。特别是涉及到一些跨学科、跨专业背景的竞赛,因信息共享不足,难以形成跨学院跨专业的参赛团队和指导团队。

(二)参赛过程指导教师作用发挥不强。学科竞赛对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要求较高,需要指导教师给予学生专业指导。近几年随着学生参赛热情增加,竞赛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教师参与度不高,指导团队数量少。一方面,学生工作教师专业知识不足,难以承担数学建模、“挑战杯”等高水平学科竞赛指导 另一方面,具备专业知识的教师,因为教学和科研压力大,缺少对于指导学科竞赛的热情,很难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虽然,近几年,学校在职称晋升、聘任考核中,加入了指导学科竞赛并获奖这一因素,但未能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性。其次,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指导质量不高。引进的教师理论水平较高、科研能力强,但是对于一些紧密联系现实问题,缺少源于实际生产、贸易的实践经验,难以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三)宣传力度不够。缺少统一的竞赛项目宣传平台。各承办部门在自己的网络平台进行公布,学生很难第一时间知晓其他承办部门开展的竞赛资讯 竞赛项目宣传力度不够,特别是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高水平学科竞赛 竞赛级别认定、相关激励政策,宣传力度不够、解读不清晰。

(四)缺少相关的系统培训。学科竞赛是建立在基础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因课时限制,课堂教学更多的解决基础知识的问题,难以结合竞赛要求,对学生开展专项训练。尽管学校针对各竞赛开展了相应的培训,但是仍存在专业性、系统性、全面性不足的问题。首先重竞赛组织、轻指导培训。因为培训周期长、教师时间占用多、成果追踪难,各承办单位在竞赛开展的过程中,往往重视竞赛的组织报名,而忽视专业培训过程。除个别竞赛外,多数项目没有培训环节或是由学生组织自发开展,专业性及培训效果难以保证 其次除大学生数学竞赛外,已开展的竞赛培训缺乏系统性、计划性。多数在竞赛宣传、组织过程中,邀请获奖同学进行经验分享,或是邀请专业教师进行短时培训。

四、建议与对策

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连接课堂学习与实践教学的重要桥梁。需要高校上下联动,长期不懈的发挥不同主体优势、健全组织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才能有效建立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基于课程群建设的学科竞赛指导模式。在受访的学生中,参与过学科竞赛培训活动的样本数为110人。超过半数的受访参赛者认为由老师主导的集中培训课程(73.64%)、相关软件的实操课程(69.09%)、模拟训练与点评(59.09%)对其帮助较大。由此本文提出基于课程群建设的学科竞赛指导模式,通过围绕不同学科竞赛涉及的相关知识和专业技术,开设一揽子的课程菜单,根据不同专业,纳入专业选修课、公选课模块,获得相应学分。比如针对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开设计量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atlab等软件操作课程 比如商业模拟比赛,开设web端沙盘软件实操课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品牌学。

通过开设课程,将竞赛培训体系化,改变了现有无序、集中状态。学生根据学科竞赛的参赛意愿,从一年级开始,根据模块设计,有计划的参加相应培训,在系统学习中,逐步消化、积累相关知识,熟练专业技术、技能。纳入培养方案,提高教师培训积极性。通过将相关培训课程那些教学计划,教师参与竞赛培训将计入教学工作量,可以有效提升教师参与积极性。统筹优势资源,实现专业联动。对于需要跨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科竞赛,一揽子课程设计,可以有效调动全校各学科教师、实验室等软硬件资源,形成上下合力。将培训纳入教学过程,通过教学管理,提升学习效果。

(二)培育学校的浓厚学术氛围。培养创新型综合人才,提高学生学科竞赛参与度,根本在于学校学术和创新氛围的培育。第一,通过学术沙龙、分享会、讲座、论坛等活动,邀请专业教师、获奖团队,进行成果展示,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提升学生对学科竞赛的认知度与参与度。第二,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是否参与学科竞赛于其对学科竞赛的了解程度具有正相关性。因此高校应加强学科竞赛活动及政策宣传,让学生充分了解学科竞赛的种类、特点,相关知识和技能要求。

(三)建立、完善合理的学科竞赛促进机制。完善学科竞赛的激励机制。对于指导老师,提高竞赛指导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和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加大获奖作品指导老师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嘉奖,充分发挥指导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进一步合理学科竞赛在综合素质评定加分权重,鼓励学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对于竞赛组织者,由教务处、科研处牵头设计更为有效、合理的竞赛考核机制。

猜你喜欢

竞赛学科指导老师
【学科新书导览】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创新思维竞赛(3)
“超学科”来啦
就差半分
创新思维竞赛(6)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