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醉阳羡

2019-10-17李凤宇

青春 2019年2期
关键词:贡茶宜兴茶树

李凤宇

去过许多次宜兴,都是说走就走,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就是忙,现在人人都忙,时间都是挤出来的。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同车前往的叶兆言先生说的,他也是刚撂下手头的活儿奔宜兴而去的。

“我带你们走一条好路,这是到宜兴最好的路,全是景观!”驾驶员小戴信誓旦旦。

轿车在高速路上飞奔,车窗外的青山绿水,如电影幕布上的景物变幻。果然如小戴所言,杂花夹路,绿树扶摇,河塘如镜,远山染翠,间或有一畦畦茶田从车窗外闪过,修剪过的茶树好像一盏盏绿灯笼,辅列成方阵点缀于山间田野,如同海市蜃楼,全是喧嚣都市中难得一见的美景。听说泡茶最好的方法除了紫砂壶就是洁净透明的玻璃杯,想象那翠绿的一叶在沸水中沉浮游弋,与其在山间地头茶树枝头的随风逍遥,大可以令无事劳感叹一番的。据说茶是有神灵的,亦是立有牌位被祭祀的。

我以前種过几天地,自以为对农事也略知一二,于是遥指窗外的田野点点说说,不需说,说错的地方自不在少。尤其论说那畦畦茶树品种的时候,必然也是信口开河。兆言先生是宜兴的过往常客,好像也写了不少关于茶的文章,很内行地评说,宜兴不但绿茶好,红茶也颇有特色,别有一番滋味。还说:冲绿茶要用80度的热水,而红茶则要用沸水。

热爱家乡几乎是每一个人的天性,家乡的事物样样都好,称颂起来表述得各有千秋。宜兴方志上介绍说,宜兴东濒太湖,地势平坦,河流众多,沿湖地带碧波万顷,风景优美;北部和西北部两面多为平原,土地肥沃;南部和西南部则属丘陵山地,群峰叠翠,竹树摇曳,溶洞棋布,景色宜人,不但是茶庄星布的茶乡,也是享誉中外的“陶都”。但宜兴人给我的印象却是近乎痴迷的推崇当地出产的茶叶,在给我们接风的时候,主人一开口就提出了一个哥德巴赫猜想:大家想想,先有宜兴茶还是先有紫砂壶?这个猜想没有“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令人踌躇,自然是先有茶然后再有饮茶器皿。主人的开场白令我大感诧异,原来我以为宜兴人最引以为豪的必然是紫砂茶壶,确实,我遇到的许多宜兴朋友言必称紫砂壶,奉为东方瑰宝。30年前,我曾陪作家魏毓庆老师到宜兴采风,宜兴作家徐风作为向导,一同深入生活。那时的宜兴城古朴幽静,颇具山水城林之胜。采风饮茶之余,我们谈论最多的还是紫砂茶壶,以及那些传说中的古今制壶大师,比如时大彬、陈彭年、顾景舟、徐氏兄弟、蒋蓉等等。徐风兄学识渊博,更兼笔头了得,若干年后,这些制壶泰斗中的好几位都成了他笔下的人物,写成传记,藏诸名山,这些砖头一样厚的著作自然又为宜兴增添了一道文学风景。魏老师淘到的几把紫砂茶壶被她赠送给了泰国作家,搭建成两国作家友谊的桥梁。而我携回的那把紫砂茶壶一直静静地蹲在书案上,成了一个附庸风雅的象征物。

我不嗜茶,于饮茶之道也素无研究,渴了,端起茶杯一饮而尽,那个痛快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言表的,好像以前的电影上有得演,表演出来的那个爽劲还是蛮真实的。现在条件好了,看到许多朋友喝茶都有专门的家伙,紫砂壶、小茶盅子,还有电器化的烧水炉具,边烧边喝,喝完再沏,一盅一盅,就像喝酒一般,很享受的样子,好不惬意。前些日子徐风兄捎来一匣新茶,于是心下嘀咕,什么时候在家里面与那些老茶客一样也大大地享受几回。转念一想,自己喝茶如同牛饮,糟蹋了好茶,岂不是辜负了友人美意。于是时时捧起案头的紫砂小壶,摩挲把玩,从心底感受壶底乾坤与无澜之水的波涛。

看到兆言先生向宜兴友人打探宜兴红茶的产地,既羡慕又妒忌,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当个专家多么好,时时处处都可以做一个有趣味的人。道行勿论深浅,术业还是要有专攻的,红茶学问深,就不去探究了,好客的主人邀请我去一处号称宜兴产茶最为悠久的茶庄品茶。说走就走,开车的是茶庄的行政专员蒋凯。

别看蒋凯学的是商业营销专业,但介绍起宜兴风情物产来头头是道,分明是个旅游专业的高材生嘛。小蒋一打方向,汽车拐上一条林荫道,就着路边的景物很专业地介绍起来:我们宜兴素有“水乡、竹海、茶洲、洞天”的美誉,古的时候又称阳羡。地处上海、南京、杭州的中心地带。古人曾经这样说评宜兴: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我们宜兴是名副其实的茶乡。

车行数十里,掠过几座村落,三两片茶园,蒋凯将轿车停在了一处典雅的建筑物门口,从门旁高大的柞树下极目眺望,远方的阳羡湖波光鳞鳞,闪烁着耀日银光。“阳羡茶庄”的主人贾炎先生早已迎候在门外,他的笑容与晴光乍现的阳光一样灿烂。

三句话离不开本行,请进,请坐,请喝茶!

既然开茶庄,业茶事为生,自然技艺高超,精茗蕴香,借水而发,贾炎先生煮水、洗杯、夹捡茶叶,冲泡,慢条斯理,井井有条。面对双手敬来的香茶,我自然不敢怠慢,双手捧过,细啜慢饮,好像个老茶客。贾炎先生述茶经如诉家珍:“明代茶叶专家许次纾曾经说过: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贡茶两地独多。”

何以见得?

贾炎先生不予作答,又给我斟了一盏茶,如达摩讲经,单指擎天,双目炯炯,慢吞吞地说道:“我的茶场出品的茶叶,是阳羡茶中的上品中的上品!”

啊,我哑然失笑——这是位有趣的人,与这样的人坐而论道,既是缘分,也是考验。这盏茶,喝的必然有味道!

我不敢说我不懂茶,更不会品茶,否则,就是对主人一番盛情的轻慢。举盏浅啜,茶香溢颊:“您沏的这壶是什么茶?”

“我这里没有外路的茶——当然是地产茶!”

“茶树有没有年份之分?是不是老茶树的茶就名贵一些?”

“这倒不一定,我家的茶园里就有过百年的老茶树,如果您有工夫的话,我可以炒制一点,也请品尝一下。”

说到老茶树和茶叶在宜兴的历史,贾炎先生兴致勃勃地拉开了话匣子:“还是那句老话: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江南的茶叶生产,我们宜兴是当之无愧的始祖。宜兴城里有条茶局巷,就在通真观到东珠巷忠肃第之间,当年茶圣陆羽曾经举荐阳羡茶为‘贡茶,这个保荐是得到朝廷钦定的。为了保证贡茶的质量,专门设立负责监制、验收、运送的茶局衙门,衙门所在的巷当就称之为茶局巷。茶局究竟始建于何年何月?这个我也讲不清楚,但是从宜兴贡茶的历史看,最早可能是始建于唐太宗永泰元年。当时规定新焙的首批贡茶必须在清明皇室祭祖之前贡到京城。”

陆羽在《茶经》中亦有对阳羡茶的品评:“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明代周高起在其所著《洞山岕茶系》中这样形容阳羡茶:“淡黄不绿,叶茎淡白而厚,制成梗极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

唐代诗人卢仝有句:“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茶业专家张志澄先生的专著中记载:“唐代茶叶的产地在今宜兴县的南部,即古荆溪地界。茶叶品质次于湖州,但优于苏州、润州,芬芳冠世产,为天子所好,作为贡茶,山农苦之。”

“阴岭茶未吐,使者牒已繁”。阳羡茶是紧压茶,制成后呈片状,俗称“片茶”。《茶经》中记载了片茶的制作方法:“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这样劳心劳力采制出来的茶叶,自然香飘四方,令人惦记。

苏东坡也曾赋诗盛赞阳羡茶:“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

不知道贾炎先生的茶是不是依照古法制作的?反正我品尝了他的茶以后,神清氣爽,如同参禅,抽象的具象的都有收获。

“好茶,汤色好,味道也好!”我喝干了盏里的茶。

“还有更好的!”贾炎先生得意地边说边洗刷壶,用竹夹撮了一丛茶叶甩进壶里。

“这是什么茶?”

“喝喝看!”

一啜之下,茗香满口,韵致清远,滋味非同寻常,如登天庭赴海西盛筵,琼浆玉液不过如此,较之前茶更胜一筹,味之醇,茶之香,色之正,就是我这个不懂茶的门外汉也为之倾倒。

“这道茶怎么样?”老贾得意地望着我。

“味在其中!”如果我也精擅书法的话,就立刻挥毫赠贾炎先生这几个字。但是,还是想问个究竟:“这是什么茶?”

氤氲茶香中,贾炎先生一字一句地答道:“这是我们宜兴最好的茶——‘醉阳羡。”

饮了好茶,又畅聊了宜兴茶的前生今世,谈天说地,品茗论事,两腮泛红。

听说茶喝多了,也会醉人的,喝了老贾的这道茶,我真的感到有点头晕目眩,沉醉于茶香满庭的“阳羡茶庄”。

责任编辑 张元

猜你喜欢

贡茶宜兴茶树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送茶五吨
送茶五吨
两个推荐茶树品种
贡茶第一寨仙游伍家台
茶树湾
宋朝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