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芪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气虚痰阻型前庭性偏头痛临床观察
2019-10-17钟海涛郑晓芬罗雪文傅叶飞沈海鹏
高 霖 钟海涛 郑晓芬 罗雪文 傅叶飞 沈海鹏
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以眩晕、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国外研究显示,它是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之后,引起反复发作性眩晕的第二大常见原因[1,2]。临床上及文献中VM又称为偏头痛性眩晕、偏头痛相关性眩晕、偏头痛相关性前庭障碍等,在治疗上药物选择没有统一标准,药物繁多但临床效果却好坏不一,造成了临床医生治疗用药的困扰。笔者本着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基本原则,发挥谨守病机、异病同治的优势,采用参芪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气虚痰阻型前庭性偏头痛取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8例样本均为2018年2月—10月在龙岩市中医院或龙岩市武平县中医院就诊或住院的气虚痰阻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样本分为2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2组气虚痰阻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2018年第3版国际头痛诊断标准中(ICHD-3)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3]。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依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中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主要依据痰浊头痛及气血亏虚型头痛拟定气虚痰阻证,主症:眩晕,头痛如裹或头痛隐隐,遇劳较重,大便稀溏;次症:胸脘痞闷、呕吐痰涎、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质淡,舌苔白或腻,脉细滑。应具备以上主症 3项,或主症2项,次症2项,方可诊断。
1.4 纳入标准1)与ICHD-3前庭性偏头痛标准符合;2)与气虚痰阻证型标准符合;3)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5 排除标准1)严重心、肺、内分泌疾病及精神障碍患者;2)其他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3)药物过敏患者。
1.6 治疗方法
1.6.1 治疗组以参芪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基础方,药物组成:红参6 g,黄芪20 g,姜半夏15 g,白术15 g,天麻15 g,茯苓10 g,陈皮6 g,炙甘草6 g,生姜6 g,大枣6 g。随症加减:伴有恶心呕吐者,加旋覆花10 g,代赭石10 g;腹痛、腹胀者,加厚朴10 g,砂仁6 g;伴痰涎壅盛者,加陈皮为10 g,瓜蒌15 g;伴心悸不寐者,加远志10 g,酸枣仁10 g;伴有神疲乏力、四肢倦怠明显者,加红参10 g,当归10 g。中药均为北京康仁堂制药公司的全成分颗粒,分别于午饭及晚饭后半小时冲温开水100 ml服用,疗程4周。
1.6.2 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13140;生产单位:山东仁和堂药业有限公司)10 mg睡前口服,疗程4周。
1.7 观察指标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用于评价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因眩晕导致社会功能障碍的程度,量表由功能、躯体、情感3个维度,25个项目组成,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患者受眩晕的影响越重。
1.8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前后采用减分率方法[减分率=(服药前总分-服药后总分)/ 服药前总分]×100%作出疗效统计。治愈:主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DHI评分减分率≥75%;显效:主要症状明显改善,50%≤DHI评分减分率<75%;有效:主要症状改善,25%≤DHI评分减分率<50%;无效:主要症状无改善或加重,DHI评分减分率<25%。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气虚痰阻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2组治疗后DH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DHI评分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例,
注:与治疗前相比,1)P<0.05;与对照组对比,2)P<0.05
2.3 治疗组治疗后中医临床证候的改善情况治疗后,气虚痰阻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中医证候改善均较前明显(P<0.05)。见表4。
表4 治疗组患者治疗4周后仍存在的中医证候比较 (例)
注:与治疗前相比,均P<0.05
2.4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2组气虚痰阻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治疗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前庭性偏头痛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认为它的发病解剖学基础是前庭眩晕通路及偏头痛通路存在大量重叠现象[5],可能的发病机制主要有:1)大脑相应皮层过度兴奋,传导束及外周前庭器官被激活[6];2)钙离子通道的功能异常[7];3)血管、神经源性炎症[8];4)基因遗传因素[9,10]等等。因发病机制仍不确定,故临床上尝试使用的药物种类繁多,如曲坦类药物、钙离子拮抗药物、抗癫痫药物、β受体阻滞剂、抗抑郁药物、镇静药物等,但总体疗效优劣不一。目前我国前庭性偏头痛专家共识指出[11],氟桂利嗪是预防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有效药物,本研究选用氟桂利嗪作为参照药物也遵循及印证了这一观点。
前庭性偏头痛属于中医“眩晕”“头痛”范畴,虽然该病可以表现为头痛,或以眩晕为主,或表现为严重的头痛、眩晕,但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治疗的核心,其精髓是谨守病机、异病同治,即无论临床表现的异同,只要遵循发病机制治疗,即可获得临床疗效。当今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肥甘厚腻,酒浆厚味已经普及大众,但长期饮食不节造成脾胃负担过重,脾气渐虚的后果,脾气虚弱,则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精气无以上承脑海,不荣而痛,故发头痛,清窍失养,故见头晕;然发病诱因不除,脾气虚弱发为脾阳虚衰,则水湿无以温化,聚而成痰,痰湿闭阻中焦,夹肝风上蒙清窍,清阳不展,进一步加重头晕、头痛症状;总而言之,气虚痰阻型前庭性偏头痛是以脾气虚、脾阳虚为本,痰浊阻滞为标,治疗应以温助脾阳,化痰祛湿为主。半夏白术天麻汤来源于《医学心悟·第四卷·眩晕门》,是一剂燥湿化痰、平肝熄风的良方。但笔者在临床中发现,该方祛风痰、止晕痛效果良好,但补益脾气、脾阳之力不足,易导致气虚痰阻证患者愈而复发,故在临床中采用参芪半夏白术天麻汤,其中红参温阳健脾,黄芪补气升阳,白术益气健脾,共治脾阳、脾气虚弱之本;姜半夏燥湿化痰,茯苓渗湿祛痰,陈皮行气化痰,共治痰湿阻滞之标,配合天麻平肝熄风、姜枣调和药性,诸药合用,温阳健脾、燥湿化痰,共奏止痛定眩之功而无愈而复发之虑[12~14]。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及对照组DH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DHI评分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总体疗效88.57%,较对照组66.67%更佳(P<0.05);同时治疗组各项中医证候改善显著(P<0.05)。刘孟珍等[15]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脾虚湿盛痰浊上扰型眩晕,治疗组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6% (P<0.01);与本次研究成果具有相似性。综上所述,采用参芪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气虚痰阻型前庭性偏头痛具有良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