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ubject Librarians:Embedded & Engaged
2019-10-17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中央图书馆
张 滢(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中央图书馆)
编者按
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引进国外建立已久的学科馆员制度,并率先试行,国内各高校图书馆纷纷效仿。经过20年的发展和演化,虽然国内图书馆界对此莫衷一是、褒贬不一,但是“嵌入式服务”“智慧课堂”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服务模式竞相出现,学科馆员及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那么,国外的学科馆员制度及学科服务到底是如何产生和实践的?为此,我们对美国佛罗里达中央大学图书馆资源采建服务部主任张滢女士于2019年4月4日在上海市图书馆学会用户与信息服务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沙龙活动报告进行摘编,以飨读者。
嵌入式学科馆员,即Embedded &Engaged,简称为“E-Subject Librarians”。今天主要分享我馆学科馆员的实践和经验。随着咨询台前来主动咨询问题的读者日益减少,信息素养培训课开始转变方向,同时,馆藏的运作模式日益变得复杂。基于这样的背景,我馆开始讨论实行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实行学科馆员模式最主要是出于自发自愿,如一个馆员特别喜欢文学就去做英国文学方面的学科馆员,即便没有背景但是喜欢做就可以。对于学科馆员来说,工作任务发生了改变,他们主要的工作职责有咨询、培训、馆藏建设、学术交流和外展。
咨询包括传统咨询台、研究咨询、在线聊天咨询、个人预约咨询和研究指南。其中,传统的咨询台时间在变少,每周20小时的咨询台变为5小时,而学术交流的时间增加,如与教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做研究咨询;创建学科网站,详细介绍各种学科资源和如何搜索信息,研究指南(research guides)。
信息素养培训有一般信息素养教育、新生入馆教育、嵌入式课程,包括面对面的课程和网上课程等。
学术交流的时间投入越来越多,几乎每个学科馆员都会参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如降低课本费用,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付不起课本费,买不起书,学校就要考虑尽量多用开放式的教育资源以节省学生的教育成本。因此,开放式教育资源的整理与利用也是学科馆员的一个新方向。他首先要确保版权已经开放,资源可以免费使用且可以修改,或是仅可暂时占用。对开放式教育资源最重要的是做到5R,即可以保存、再次使用、再修改、存储或者转发。对于开放式教育资源,学科馆员要知道什么是开放式教育,了解资源的同时很清楚了解版权是什么,一本书到底有没有版权保护。另外,降低课本成本表现在图书馆会买一些电子书籍,具有非常好的使用权,学校师生都可以免费使用。买进资源后,学科馆员告知院系的学生和教授。最后是机构知识库的建设,这一点国内图书馆做得非常好,我馆也在建,两年内浏览量超过百万。
馆藏建设是学科馆员非常关键的一点工作内容。以前大家讨论馆藏就是怎么采购,现在特别强调服务。在我看来,馆藏是一个死的东西,只有加上服务才能变得有用、才能活。图书馆员得让用户知道图书馆里收藏的东西,因为现在电子时代,很多学生、教授不愿意自己跑图书馆慢慢查询,更喜欢网上查询,比如用Google、百度等,他们觉得没有必要用图书馆的资源或者他们不知道图书馆有什么馆藏、在哪里。所以,需要图书馆员很清楚地告诉他们图书馆的馆藏以及它们分布在哪里。同时,我们也可以帮他们采集,比如他们想要什么,图书馆想办法满足他们的要求。
外展就是要推广馆藏,是一种营销模式。除了告诉用户怎么用,我们也知道图书馆的资源有时并不特别好用,所以还必须培训他们,尤其是医学、法学等,培训非常关键。此外,图书馆还通过学校举办的活动,像我们上次工程学院,让供应商、学生组织和图书馆共同搞一个培训,请学校已经毕业、自己创业的校友谈他们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后如何去开创自己的事业。这些活动可以把很多东西揉在一起,一般由学科员负责宣传推广,很多时候他们也参与组织。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学科评估,即与图书馆馆藏有关的评估。在新学科产生时,图书馆作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评估图书馆馆藏是否可以支撑新学科建设,需要补充哪些必须的资源或开放性教育资源。学科馆员和资源建设部门合作构建馆藏,同时把馆藏资源以方便学生检索的方式管理。另外,学科馆员还要知道特殊馆藏,如政府公开资料等。图书馆的学科馆员还需与馆外有密切交流,馆长会带他们参加一些会议。
学科馆员在我馆实行七年来,我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在摸索着前进,一开始也是诸多磕磕碰碰,面临着大多数馆员没有学科教育背景、来自学校的展示图书馆馆藏和服务的压力等困难。但经过不断实践,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有一些成功的案例跟大家分享。
第一个案例与馆藏有关。三年前我校航空工程专业想要开设博士点,当时有硕士和本科教育,他们找到学科馆员帮忙。学科馆员给该专业做了一个资源的评估分析,根据以前的馆际互借信息,发现有些资源该专业一直有需求,而图书馆没有,特别是其中一个年会每年出版的很多研究论文是该专业急需的。因此,在评估报告中,学科馆员建议购入该资源,因该资源每年4万美元的费用需要持续,一旦停止付费前面购买的也将不能使用,这点也写入了评估报告中。还有另外一个数据库也是他们需要的,二者一起总费用大概5.8万美元。但因经费紧张没有被批,建议学科馆员删减。于是,学科馆员按急需程度罗列。今年秋季,该博士点即将开始,目前,资金已到位,州政府专门拨4万给图书馆用于购买急需的资源。通过该博士点的申请,可见学科馆员已然是他们院系当中关键的一员。
第二个案例是教育系。教育学院有一个与医学相关的行动能量专业。该专业每几年就需要外部机构做评审,其中一项评审就是查看图书馆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支撑学科。我馆的学科馆员为该专业做了一个很详细的介绍,建议学科如果想做得更好、排名前进,需要增加哪些研究资料,这样科研可以做得更好。在学科馆员的建议下,该专业不但通过了评审,而且几年下来,排名从第十几位上升到第六位,最近的消息是又上升了两名。该学科馆员不仅帮助了教育学院,使其成为我校的明星学系。同时,该学科馆员在全美教育学学科馆员中都非常有名,外面机构在对教育学院的审批中经常找他帮忙。
第三个案例是护士学院的学科馆员。他非常敬业,做事情很认真,一周工作不止40个小时,我非常敬佩他。他主动跟教授们联系,只要是跟图书馆、图书馆资源或信息素养有关的课程他都愿意嵌入,所以他嵌入了很多课程。学院的教授们也非常尊敬他,现在,学院在面试新进教授时都要请他参加,介绍有关图书馆的情况和资源。在学校空间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学院专门给他一个办公室,院系教授也会请他合作发表论文。
我们不仅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学科馆员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图书馆经费短缺,在数据库因涨幅太大而裁减时,师生会找到学科馆员。这时学科馆员往往无能为力,需要图书馆资源建设部门的同事出面解决。比如,我校商学院金融系需要的一个数据库,非常贵,他们每年都因缺少资金不能购买,教授们找到学科馆员询问为什么图书馆不能购买?这时,学科馆员就很为难,一般由资源建设部门部主任出面跟他们沟通、解释。还有一个例子就是闭架式储藏模式,教授也非常不满。
总体来说,学科馆员近年来虽遇到了很多挑战,但我们发现学科馆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可能见不到成效,前面所讲的是成功案例都是学科馆员开展了五年甚至是更长时间工作才取得的。因此,一定要有耐心,需要长期坚持。
如何真正做到嵌入式的学科馆员?正如我前面多次说到的,外展是第一要素,推销自己,让师生们了解学科馆员,及时向他们传达信息,并持之以恒。还要承认我们的能力限制,因为有些东西不是我们的专长,图书馆员是一个职业,我们有专业性也有职业性,我们能做的是什么,不能做什么,要进行非常多的交流。像学科评估我们仅局限于馆藏、服务方面,这点必须要跟院系有效交流,明确服务界限。此外,很重要的是合作精神,学科馆员不仅要跟院系合作,还有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与馆内各部门的交流,只有有效交流和良好合作,才能将工作顺利开展。
我馆学术交流部门绘制了我校的科研生命周期流程图,清楚地罗列了科研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明确图书馆的位置及其在科研当中的作用,明确图书馆和学科馆员的职责。由流程图可以看出学科馆员必须嵌入到每个环节,有效发挥作用。
问答环节
Q1:非常感谢张教授给我们传经送宝,您提到在学科馆员工作强调外展的能力,当然专业背景也是基础。美国的图书馆员有自己的本科专业也有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这样的话一般都有跨专业的背景,但国内不同,单是学图书馆学或者某一专业而从事图书馆工作,他可能就是缺少这一方面的交叉能力,那么您是否有建议或者行之有效的方式帮助普通馆员培训提升他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外展能力从而成为一个相对比较合格的学科馆员?
张滢: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各学科馆员在我们图书馆也不在同一个部门,的确是考虑到图书馆员做不做学科馆员其实个性是很重要的,说到底外在就是比较外向或者意愿,有可能你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但有这个意愿。所以,一开始培训的第一点就是你的预期,作为学科馆员一定要学会走出来,不能整天在自己办公室,这个要求是培训的第一点。背景知识是被期望的,但做了很多年都不见得有。美国的图书馆员必须要求具有图书信息的硕士学位,但可能没有其他专业的硕士而只有学士,且文科生居多。没有专业知识的话不太好帮助师生,因此,有时会送学科馆员参加专业学会的学术活动,还有网上的很多学习材料及大家互相学习。最关键的是实践,这也是为什么周期会长但效果并不特别明显。
Q2:您提到的这个馆内培训是有计划的?无论是新进馆员还是想从事学科服务的馆员,图书馆是否对他有一个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这样的培训期?
张滢:我们真没有培训计划。我们的情况是这样,作为学科馆员,一是录进来就是学科馆员,二是一般的馆员很有兴趣想做学科馆员。如果想做就跟部门主任谈,跟我去谈,因为学科馆员跟我工作上交集特别大,有需求有匹配就去做学科馆员。图书馆每月会有例会,像我们馆藏部门、信息素养等都有,例会是大家交流信息,通过例会也可以学习很多。有时,大家对什么内容有强烈需求,都想知道怎么做,就会讨论内部培训还是请外部培训,基本上是看需求做培训。但每年会对学科馆员的工作进行评估,不合适时可以更换。但是我们每年会有考核,当你需要做学科馆员,做了一年后我们会讨论你这个岗位是什么,责任有哪些,最后会有一个评估,一年之后你觉得不合适可以更换。
Q3:我想请教您的问题怎么建立一个激励的机制,让这些学科馆员投入到工作去。对于我们学科馆员来说,他很难得到一个邀请,更别说在学院里面有一个办公室,我想更多的馆员需要内部机制去激励。您有些这方面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张滢:人事方面是最难的。我们的学科馆员属于某一个部门,但是他和其他几个部门的工作有交集,譬如说学科馆员很多都不是我们资源建设部门的人,但要做馆藏建设相关的工作,如果他的工作内容有25%的馆藏工作,我就为他这25%工作的评估。其实一谈到评估也就不客观,总有主观的东西在里面,我能做的就是尽量客观的评估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横向比较。学院的需求有差异,成效不能复制,所以在做评估时我只能看他们的努力程度,成果不见得与付出完全符合。学科馆员们也都知道,有些东西很难控制,只有坚持下来才会有成效。因此,我们评估者就看学科馆员做出了多大努力,成功或许在两个月之后,可能在两年之后,也可能五年,但是否成功不能作为一个评估标准。在我们学校,评估跟工资涨幅只有一丁点关系,但对于很多学科馆员而言,鼓励是非常需要的。
Q4:张教授,我想就学科馆员的考核问个问题。在学科馆员服务的过程中,怎么去评判或者设置一些客观的评判条件去看他是不是做了事情。刚刚您讲得很有道理,如果说他去努力了可能今年没有达成明年继续努力就成功了,但我们这里碰到的现实问题是他也不怎么努力,开始的时候尝试了几次,吃了闭门羹以后泄气了就开始混,那我们有什么办法才能对他的日常进行设置,还有就是说有没有淘汰机制。就是说如何来入门,入门的门槛是什么,中间的过程怎么控制,最后如何持续下去?如果实在不适合怎么办?我想听听张教授您的建议,我们如何来设置这些常规性的监督考核机制。
张滢:这的确是一件很难评估的事情,要说淘汰的话我们最近几年有过。虽然有专业素养在约束,有些人一开始很认真,也会有段时间在混,我们的容忍度会高一点,毕竟美国的公立大学想要解雇人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大程度上不是章程的问题,而是因为大家觉得没必要,毕竟我们都是教授编制,但是学科馆员有淘汰机制。我们以前有一位同事,他的确也很不容易,一开始做的时候没有效果。其实第一年我对他还挺熟悉的,能够感觉到他有混的成分,给他写评估写的非常中肯,说到底就是打分打得比较低。他服务的一个系的系主任来找我说他的教授说我这个同事不行。我也不能相信系主任的一面之词,因为他同时也在表达对那个教授的不满。结果我就跟他说了,这个系里有人对你不满意,如果说责任在教授的话,我可以跟系主任交流让你换一位教授去做这个事情或者看看问题出在哪里。结果第二年仍然是这个教授,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对话,那我就问他的努力在哪里。还有在写学科评估时,报告不符合要求,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东西,我就说你做得不到位。他不是我部门的人,所以我只能管这一部分,所以说下一步只能去跟他的主任去交流,但是也不能说告状,很实事求是的说,结果他的主任告诉我他在别的方面如培训课、信息素养课等方面也有混的迹象,系主任对他提出了警告,一般来说在我们那边最后的结果就是他自己辞职。
Q5:您好!我是交大机械动力工程学科团队的学科馆员,也是没有学科背景,所以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会感觉心有点虚。想向您请教一下,刚才听到您说学科馆员只负责教他们怎么用,并不是帮他们全部搜索出来。还有一点就是面向学校或者学院管理层决策上的支撑服务。我想知道贵校有没有好的案例跟我们分享一下。
张滢:我觉得我们也在做很多类似的事情,像学科评估、学科竞争力都在做。但我们职责分得特别清楚,学科竞争力方面是由校方成立了一个部门,由副校长领头做。一个院系的竞争力不是我们图书馆员能够理解的,我们必须在这点上讲明白,我们可以帮查教授到底写了多少论文,被引用了多少,这些没有问题,这也是我们能够做的。但是这些数字说明什么、证明什么东西,在于学科的权威。如果是这个学科的开创人,引用肯定很高,如果做的是传统的学科,肯定就会不一样,所以这个不是由图书馆来界定,我们学校里面有专门的部门,属于教务下面领导。但是我们图书馆所做的事情是图书馆的资源是否在线,能否使用,如果说排名比较靠后的话,我们能够做的是什么,我们图书馆做了什么,能够多一点资源,能够让教授研究更加有效果。教授发表了多少文章,被引用了多少是图书馆可以查可以做的,然后其他的事情我们是做不到的。以工程院系我们那位同事为例,他有工程背景,但工程六个系完全不搭界,像动力工程是一个系,电子工程是另一个系。所以,我们学科馆员跟教授之间的交流也很清楚地把界限划清楚,您是学科方面的专家,我是信息方面的专家,你要查什么东西,我告诉你用什么查,如何查最好,最后真正要查这个资料还是需要教授自己来做,因为查的资料是否符合要求学科馆员没法知道。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和图书馆领导讲清楚,图书馆领导及学校领导要清楚学科馆员的职责在哪里。
Q6:张老师您好!我是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学科馆员,听了您的讲座受益匪浅,我有两个方面的问题。我原来是医科背景,来了这一年多主动查阅了很多文献,看到国外学科馆员有很多关于馆藏、资源建设方面的工作。我想请教您关于这方面的经验。第二个就是国内很多高校建立知识产权中心,我们复旦大学也有,您是否可以分享一下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张滢:前两年跟国内一些大学尤其是医学院交流之后,我发现有些馆员是有医学的背景,这点非常难得,这点在美国是不可能出现的,他们不可能来做图书馆员。医学师生的确希望学科馆员有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因为医学用词不是一般人能懂的,有医学背景可以做很多信息服务。馆藏方面,医学背景非常有用,会很清楚地知道有些数据库怎么查会更加有效,不懂医学的人用词可能是一般词汇而不是专业用词,在检索之前必须去查询专业用词。具有医学专业背景,在选择馆藏和数据库时会更加高效。但作为学科馆员做得出色或者院系感激你做的事情,必须在馆藏范围内做到,医学方面的馆藏更加难一些。因为像我们买一个数据库必须是向全校开放,所以价格就很贵,医学院他们买有些数据库就只需要对四十或者二十个人开放,价钱不一样。所以,在评判时与一般专业的标准不同。对学科馆员来说,馆藏建设是关键,有馆藏才能有服务,二者是捆绑在一起的。
关于知识产权,我们学校有一位搞专利和推广、注册商标的馆员,他也并不帮查询,只教使用方法。这只是他40%的工作职能,他同时是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学科馆员。我们学校另外有一个机构专门给学校注册商标和专利,跟我们图书馆有合作关系,他们主要负责查,我们负责教。版权是我们发展最快的一点,我们的学术交流馆员要有一定法律知识。版权现在越来越复杂,不像纸本书多少年过去没有再续就是开放版权的,现在电子资源版权多久尤其是多媒体的版权很难说明白,因为出版商和作者都有版权。这方面和学科馆员非常密切,他们经常会为版权的事情而咨询我或我们一起去咨询学校的律师。而且有时律师说的也不一定准确,电子资源的版权属于新兴产物,对于使用权是一个人用还是无数人用,一次租赁还是24小时随便用等,非常复杂。
Q7:您刚刚提到学科馆员会参与到资源采建工作当中,他们对于资源建设的参与是不是有一些具体体现,比如说资源建设经费,由您来决定资源经费给多少。另一个是对学科馆员的评估与考量,我比较好奇的是除了同事或者上级的评估,是不是有读者满意度或学院层面的反馈?刚刚您提到学院有个别反馈,总体评估中上级和读者评估各占多少。这个我觉得对我们学科馆员来说是细节,因为我想您刚刚谈了很多宏观的,因此我想听听您对细节的理解。
张滢:说实话,期刊订阅和数据库订阅大家都没有很大的掌控权,每年都已基本固定,我也没有。80%的经费已经固定,除非砍掉什么,不然钱是多不出来的。剩余20%就是买书,主要分两部分,一是我们根据定下来的范围都要,供应商给我们送过来。二是选书,这其中也包括电子书。学科馆员每年有3000美元可以买书。只能买书,自由度很大,只要是为学科买,纸本电子都可以买。由学科馆员决定,电子书有不同的平台,也是由学科馆员选订,但最终决定权在我们手上,我们会看学科馆员选的是不是最佳平台。有的学科馆员是自己选书,因为他相信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些学科馆员觉得专业知识不够就交给教授,由教授开列书单,书单上哪些书没有我们基本上会买。另外,还靠我们馆员的专业知识来选。3000美元应该来说不多,很容易花掉,所以这也是评估的一个标准。如果学科馆员没有和我交流,3000美元都花不了,那么可能是工作没做到位。但是如果有的学科馆员说跟教授谈过,他们不看书只看期刊,用不了3000美元,那么可调配给其他的系科或者学科馆员。资源建设经费标准会发生具体变化,没必要花钱的就不用浪费。
评级评估也是我们学校会出现的,对教授的评估除了系主任评估还有学生的评估,这也是教授比较痛恨的东西,但是我们学校也实施了十来年了。的确非常不幸的是,往往听到的反馈都是负面的,好的反馈他们通常不会告诉你。很多时候没有反馈,不好不坏,做评估时我会觉得给别人评估是我的责任,如果对信息不了解我要去找他的系主任侧面了解,如果我大约知道他做得很努力,即使没有得到什么好的表扬也不会有任何减分。同时,不管是我还是系主任减了分,美国人肯定会来申诉,所以还是有机会改正的。
Q8:张教授您好,我是上海财经大学的馆员,我想问一下就您所在州合作馆藏模式,您是否可以详细介绍一下?另外一个是你们跟社区公共图书馆合作的形式,现在我们也跟杨浦区公共图书馆有一个科技园合作模式,想听一下您在这方面的建议。
张滢:我先从第二个问题说起,跟社区公共图书馆合作这样特殊的合作馆已有20年的建设,开始时是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如空间、馆藏、人力等,我们一共有九个这样的区域馆,其中一部分资源是我校购进,表现出来的仅是细微差别(如条形码的不同),一般的读者根本无法分辨哪些资源属于我馆,哪些属于社区大学图书馆或者公共图书馆。我们在资源建设过程中有明确地政策指导,可能有时会跟合作馆的需求有出处,如我们不买粗浅性质的入门计算机类资源,但是社会图书馆对这方面有需求。在资金固定的前提下,购买学术型资源还是实用型资源,原则上馆员有资金使用上的权利,遇到与馆藏建设政策不符时就会与我们交流沟通。合作分馆建设,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其中的两个分馆也面临着能否继续下去的困境。成功的关键在于馆藏,最大的问题是电子资源。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各自分馆对资源的使用权限不同,因此,对于非主校区的学科馆员有一个管理的问题。
回到你第一个问题,我们州里合作的图书馆,其中之一是纸本的合作。我们UCF(佛罗里达中央大学图书馆)有很多纸本期刊,也有很多电子版,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经过讨论最终决定留下两份纸本期刊,把它们放到合作图书馆去,其中一个合作馆在离我们两小时远的地方。更多的是电子资源的合作,但这会让供应商很恐慌。比如我们每本书花四倍的价格给12个学校共享,供应商同意了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就不同意了。因为供应商觉得亏了,但其实我们大一点的学校也亏,往往是大学校花钱买资源给小学校用。我们最大的合作模式是团购,一起谈判让供应商降低价格,给的使用权宽泛一点,再决定各个学校怎么分摊钱。比如说我们学校师范类不要,最后的结果是12个馆馆藏不同,只是我们在一起集团采购,好处是可以在谈判时控制涨幅。
Q9:张教授,非常感谢!我也想问两个非常具体的问题,非专职学科馆员的工作隶属关系怎样,另一个问题关于咨询工作,咨询台工作的具体调配?
张滢教授:我先从第二个问题开始,七年前,我们做学科馆员的这些人都还在咨询部或者读者服务部工作,他们每个人要做10个、20个小时甚至最多的一周做25个小时的咨询台工作,馆长最开始要求咨询台的时间不能减少,因此,我们雇了很多临时人员来。其中,不成功的教训也在此,很多临时人员是在读研的同学,他们不是专业的馆员,工作却要求较强的专业性,而读者并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他们对问题的回答就会对图书馆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培训,现在可能有40%甚至更多都是临时人员在咨询台。
至于学科馆员的工作隶属,其实是一个协商的过程。举个例子来说,像我们部门的一位学科馆员,他是电子资源发现馆员,主要负责如何将资源更为有效地放入发现搜索中。他来跟我协商说想做学科馆员,但是他时间很少,所以他只能做一门的学科馆员。我们就会接着商讨工作分配,学科馆员占5%还是10%。工作分配跟最后的成绩有关联,所以协商是个一个双向交流过程。整体来说,是按工作的百分比来分配工作,我们前面所说的三个成功案例,最高的一个65%的工作比例在做学科馆员,我们还有10%的时间可以不做本职工作,用来发表文章或者专业服务等,他只有25%的时间做其他工作,所以我前面也说他的工作时间肯定不止40个小时。
Q10:如果说5%做学科馆员,那他负责馆藏资源的采建,这一部分工作由谁负责考核。
张滢:5%中馆藏方面由我负责,如有培训课等是另外的主任来考核。有些馆员可能会受到四份不同的考核评估,不管是5%还是75%,只要工作牵涉到,就会受到某个部门的考核评估。没有专门负责学科馆员的部门,所有的学科馆员全是兼职身份,信息咨询和读者服务部门的人相对多,但也没有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