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迈步新时代
2019-10-17
绿色中国
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
70年来,亿万人民为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家园而戮力奋斗。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绿化祖国”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园林城市”创建,再到现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华大地上的绿色越来越多,城乡环境越来越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辩证关系,早已成为中国公民生态环境观里的标配认知。
这是一组“颜值爆表”的数据——
1956年来,我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达2750处。各类陆域自然保护地面积达170多万平方公里。大多数重要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保护,一些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种群得到恢复。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3万公顷,在祖国北疆筑起一道绿色长城。
1999年来,全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08亿亩,在保水固土、防风固沙、固碳释氧等方面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如今,全国已建成城市公园15633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1平方米,是1981年末的近十倍。
一切变化,其来有自。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环境保护成为基本国策,90年代,制定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PM2.5,这种还不到头发丝粗细二十分之一的细颗粒物,在这一年,成为全中国最关注的环境和健康问题。新年刚过,多地空气质量数据纷纷爆表。中国东部平均雾霾天数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最。
2013年,“大气十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
2015年,“水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
2016年,“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
经济要发展,环境也不能落下。蓝天、碧水、净土,中国以决战姿态向生态环境问题全面宣战。
言必行,行必果。《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报告(2013-2018年)》显示,2018年全国GDP相比2013年增长39%,能源消费量和民用汽车保有量分别增长11%和83%,但多项大气污染物浓度实现大幅下降,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
很多改变就悄然发生在我们身边:城区里的公交车不再突突冒黑烟,变身新能源电车;绿色低碳出行的共享单车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随手拿起手机扫一扫,每个人都可以是低碳行动者。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约46%,提前完成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至45%的目标。
美丽中国,世所瞩目。
“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常德、常熟、东营、哈尔滨、海口、银川等6个城市被评为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今年4月,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北京延庆盛大开幕。这是时隔20年后,世园会再次回到中国。这场园艺的“奥林匹克”成为中国向全世界展示绿色发展成就的一个窗口。
在首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芳菲满目,向世人展现着“绿色生活,美丽家园”。在东北林区,绵延不绝的茂密森林,让人们忍不住来个深呼吸。在三江源区,绿水青山生机盎然,“中华水塔”一泓净水向东流。在海南岛上,碧海银滩、椰树婆娑的自然风光,使得八方游客流连忘返……
70年来,优质环境和生态产品在人们美好生活中成为标配,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在中华大地上按下了“快进键”。
上图为1979年,在江苏无锡,上海旅行社的导游向游客介绍太湖风光(新华社记者唐允礼摄)。下图为2019年6月29日,上海锦江旅游的导游颜紫千带着来自哥伦比亚的游客游览上海豫园(新华社记者刘颖摄)。上世纪80年代初,假日旅游还是个新鲜事物,那时的导游更多的是带着国内游客在附近旅游。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旅游,很多导游成为了“民间使者”,向外国游客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新华社)
拥抱世界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加入中国“朋友圈”的越来越多,点赞中国“倡议书”的越来越多。2018年8月21日,萨尔瓦多共和国同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的建交国,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8个增加到现在的178个。
以和为贵,秉公而交。
20世纪50年代,刚刚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新中国,与印度、缅甸一道,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至今日,这仍是指导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20世纪80年代,中国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进入新世纪,中国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0年来,中国倡导的“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理念深入人心,国与国交往的阳光大道越走越宽;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连。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迈入新时代,中国多次以东道主身份,广邀四海宾朋,共商合作大计,推动“地球号”驶向更美好明天。
去年11月,上海,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盛况空前: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3600多家境外企业参加,成交额近600亿美元。今年4月底到5月中旬,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这3场主场外交活动接踵而至,近5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云集北京,频密的日程标注着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新高度……
主会场在中国,大舞台在世界。
今天,“一带一路”倡议从“大写意”到“工笔画”,在世界范围从容铺展,绘就了一幅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生动图景。截至2018年底,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合同额超过6000亿美元;中欧班列已联通亚欧大陆16个国家的108个城市,累计开行1.3万列。马尔代夫跨海大桥连通岛屿,黑山共和国高速公路穿越群山,白俄罗斯发展起了轿车制造业……
珠江之滨。1957年,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拉开大幕,一扇大门由此打开,全球市场得以见证“中国制造”的巨大潜力。
黄浦江畔。2018年11月,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在上海举行,让世界感叹于中国市场的强大活力。
一“进”一“出”,这是中国与世界的深度互动,折射中国发展的深刻转型。
从“引进来走出去”,到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国的发展充分说明了“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道理。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中国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各国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强劲的消费能力让各国商品和服务打开更多“想象空间”。
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在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看来,中国正提供“新的可能”,开辟共赢共享的发展新道路。“这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
70年来,中国始终高举国际法旗帜,广泛深入参与全球治理规则制订,积极参与反恐、防扩散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国际多边合作,展示了负责任大国形象。
70年来,中国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已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参与了朝核、伊朗核、阿富汗等当今几乎所有热点问题的解决过程。
70年来,越来越多中国方案转化为国际行动,越来越多中国理念上升为国际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阿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等双多边文件,汇聚起各方磅礴的力量……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如今,南美洲的牛肉摆上了国人餐桌,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迎来了中国友谊学校,澳大利亚、匈牙利等国的当地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开放的中国,不断谱写中国对外交往讲信修睦、弘义融利、广获支持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