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华诞 读懂中国
2019-10-17文丨邓海建整理
文丨■ 邓海建(整理)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70年,两万多天,人类历史长河里的“惊鸿一瞥”。
中国,用一瞥惊鸿的历史,创造了一马当先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70年的历史重塑了中国,70年的中国影响着世界。舌尖上的中国、古风里的中国、丝路里的中国、高铁上的中国、5G路上的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里的中国……中国人心里有自己的祖国,外国人眼里有各种维度的中国。
穿越70年时光隧道,站上新的历史起点,这是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位列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建成覆盖近14亿人的社保网,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70年来,中国的砥砺前行之路,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彩卷,有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有气吞山河的建设浪潮,有风起云涌的改革探索,有拥抱世界的开放气度。
中国,用经济实力的显著进步、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书写着惊艳寰宇的中国故事。在这条路上,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历史唯物主义用铿锵的事实发声:“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回首望去:1949年始,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1978年始,中国共产党果断决定实行、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腾飞的序幕。70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世人所说的“中国模式”,正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历史是具体的历史,正如人亦是面目鲜活的人。是7万群众付出10年光阴,修成了红旗渠;是几代林场人,将塞罕坝从沙漠变成了森林;是18位小岗村村民,按下了开启农村改革大幕的红手印;是成千上万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将南海边的那个“圈”变成了世所瞩目的深圳……我们在创造历史,我们在成就时代,我们在实现人生。
山碧千峰竞翠,水清百舸争流。当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达到30%,当中国让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没有人会怀疑这样的判断——
今天,近14亿中国人民意气风发、豪情满怀,960万平方公里的祖国大地生机勃发、春意盎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光彩夺目、魅力永恒,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强牢固、充满活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程伟大、前途光明。
70年华诞读懂中国,万语千言一句话: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亿万个你我他、成就大美中国!
经济强大
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判断一种制度好不好、衡量一条道路对不对——“能不能促进经济发展、能不能让发展裨益人民”,这大概是自古而然的核心准绳。
每一秒钟,1585件快递寄出;每一分钟,服务业企业就能创造出近9000万元GDP;每个小时,“剁手党”网上买买买超过10亿元;每一天,超过1.8万户企业“诞生”……数字是时代最好的演讲者,时间是历史最好的记录者。如今,分秒间的数字跃动,记录着中国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消费的加快升级、民营经济的茁壮成长,更记录着中国经济汪洋大海的澎湃之势。
70年中国经济创造了速度与质量的双奇迹。如果说,前30年计划经济是奠定国民经济物质基础,那么,后40年改革开放则是搭上了市场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列车。从高速度转身为高质量,从劳动密集转身为大国重器,中国经济内强筋骨、外塑形象,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路径的科学与理性。
总量升级。经济总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600多亿元到2018年突破9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跃居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大引擎。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4倍。1952年,中国GDP仅679亿元,2010年超过日本并连年稳居世界第二。70万亿元、80万亿元、90万亿元,近3年,中国经济总量连续实现跨越,综合国力与日俱增。
三产优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2%、40.7%和52.2%,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比1952年上升23.5个百分点和37.2个百分点。70年前,服务业主要是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业等一般生活服务业;70年后,电子商务、数据消费、现代供应链、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亮点纷呈,服务业已成为创新创业的热点。
民企勃兴。70年来,中国所有制结构合理调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持续巩固。在国有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民营经济比重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企业基本上均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1978年公有制经济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00%。斗转星移,“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之下,如今的中国民营企业,每年为国家贡献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动能转换。投资、出口、消费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新中国成立初期,投资资金匮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一般消费拉动。1952年,最终消费率高达78.9%,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为负。2018年,全国网上零售额突破90000亿元,比2014年增长2.2倍。同一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从需求疲弱下的一般消费拉动,到投资和出口驱动,再到消费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走的是可持续性内涵发展之路。
……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从结构单一到百业兴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从瓶颈制约到优势支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实现重大飞跃;从各自为政到区域发展战略稳步实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形成;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国际合作和经贸往来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强劲的消费能力让全世界的商品与服务“眼前一亮”……
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连续多年保持30%左右的贡献率,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正因如此,国际社会将中国视为全球和平发展的“稳定锚”,世界繁荣进步的“发动机”,各国合作共赢的“助推器”。联合国大会主席蒂贾尼·穆罕默德-班迪表示,70年间,中国从百废待兴的国土,发展为对全球治理贡献越来越大、对全球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带动作用越来越大的国家,这是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
政治文明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我们常说,“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出路。”历史而言,走什么样的路,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往往是生死攸关的大命题。
我们选择了一条怎样的道路呢?“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中国走过风雨如晦的岁月、也经过苦难重重的深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点燃燎原的星火。走出“苏联模式”的误区,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0年上下求索,中国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母版”、套用“模板”,更不是“再版”“翻版”。
这是70年的强盛之路——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从“连铁钉和火柴都需要进口”到“神舟飞天”“嫦娥奔月”……
这是70年的幸福之路——35岁到77岁,人均预期寿命翻了一倍还多;粮票、布票走进历史,移动支付随处可及;“骑着毛驴上北京”写就不老故事,“坐上火车去拉萨”飞扬新的诗意……
这是70年的信心之路——“东亚病夫”的屈辱一去不返,中国护照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成为最“燃”宣言;蓝、绿、灰“老三色”勾起唏嘘回忆,来自东方的现代风韵令世界愈发着迷……
这是70年的开放之路——中国代表在联合国的开怀一笑似在眼前,鸟巢上空已是焰火漫天;丝路驼铃犹在回响,中欧班列正驶出国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赢得普遍赞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博大胸襟……
这是一条区别于西方模式的道路。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避免了走“老路” “邪路”,成功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新路”。
左图为1997年,在山东寿光,瓜农程淑英在大棚里收摘甜瓜。右图为2019年6月,山东寿光稻田镇崔西村村民崔新建演示用手机APP调节大棚的温度和湿度。上世纪80年代末,山东寿光农民率先在国内利用冬暖式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成为中国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蔬菜基地。如今,寿光农民借助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放风机、植物生长灯等先进设备,菜农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对蔬菜大棚的监管,引领大棚发展的现代化转型。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跨过90万亿元大关。70年来,中国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新华社)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从“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到修改选举法实现城乡居民“同票同权”;从调整和每个家庭息息相关的生育政策,到修法赋予设区的市立法权为地方改革发展注入新活力……一系列制度和实践,实现了对民主理念和方法的建设性创新。
有些数字,胜于雄辩。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白皮书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政协共开展2000多项视察调研,收到135111件提案,立案124868件,编刊及转送社情民意信息11688件,大多数提案的建议得到采纳和落实。数据显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占到了代表总数的15.7%,与上一届相比提高了2.28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全国农村普遍开展了9轮以上村委会换届选举,98%以上的村委会依法实行直接选举,村民参选率达95%;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参选率达90%以上。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
无法外之人,无法上之权。让政府工作在法治轨道上开展,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曾经信“访”不信“法”,如今遇事先找“法”;曾经律师难找、公证难做,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法律帮助;打官司别再“找领导”,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有了“高压线”……惩治贪腐、扫黑除恶,法治权威成为每一个公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人都是法治中国的亲历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一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政府自己定自己办”转变为“群众提、代表决、政府办、人大评”,政府决策由“为民作主”变为“由民作主”……7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篇章,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自我革新中走向成熟,为国际社会贡献了金光闪闪的“中国方案”。
文化繁荣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刚过去的2019年暑期,红色旅游成为关键词之一。嘉兴、井冈山、遵义、西柏坡……人们来到革命圣地,亲身体会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唤醒沉淀在灵魂深处的红色基因,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自信。往前看,孔繁森、李保国、廖俊波、黄大年……一大批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诠释和光大了中华文明的浩荡清风。
2019年春节,从“紫禁城里过大年”到赏灯“上元之夜”,以故宫为代表的文博场所“脑洞大开”,让本是参观淡季的寒冬变成旺季。“博物馆里过大年”渐成新年俗,是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鲜活案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
2018年10月至12月,戏曲百戏盛典在昆山举办,近百万人通过网络直播观看,新浪微博阅读量超过1.1亿;用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剧《手艺》、纪录片《秘境神草》等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涌现……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
这些年来,《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接连热播,“国学热”“文物热”“诗词热”魅力不减……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成为新中国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筑牢了文化自信的根基和底气。
文艺创作百花齐放,群众文化繁星满天。
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迈入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194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仅有55个,文化馆站896个,博物馆21个;201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76个,文化馆站44464个,博物馆4918个。目前,中国电视剧和图书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电影产量高居世界第二;2018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609.76亿元。
绿、蓝、黑、灰,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服装色调,简朴的衣着折射出旧时代物质的匮乏。而如今,千姿百态的国风华服引领时尚潮流,“Made in China”在世界舞台大放光彩。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水墨丹青、敦煌飞天等尽显中华文明盛大气象,到2016年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令八方宾朋在诗情画意中感悟“最忆是杭州”,中华文明散发出的夺目光彩、永恒魅力,让大国外交更具自信。
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力量凝聚广泛共识。
自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创办至今,孔子学院已走过15年的发展历程。截至2018年底,中国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近200万。绿色、可持续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配;开创性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给出实现世界文明永续发展的中国方案;“长城脚下的世园会”让各国人民共享绿色生活之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下,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水乳交融,文明中国与开放世界美美与共。
今天,中国正在向文化强国迈进,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日益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文明散发出夺目光彩、恒久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