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敬佑生命,大爱无疆
——致敬“最美医生”

2019-10-17云兮

青春期健康 2019年18期
关键词:神经外科卫生医生

■ 文 云兮

他们奋斗在卫生健康事业的不同领域,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或是躬身杏林一甲子,妙手施针除病痛;或以赤子之心科技报国,矢志攀登卫生健康科研高峰。他们有一个平凡的名字——医生。

有这样一群人,当你夜晚安然入睡时,他们坚守岗位,随时待命;当各种灾难发生时,他们冲锋陷阵,无所畏惧;当病魔无情袭来时,他们英勇无畏,生死搏斗。他们肩上扛着沉甸甸的生命,叩开悬壶济世的大门,踏上救死扶伤的征途,与病魔斗争,与死神赛跑。他们有一个平凡的名字——医生。

2019年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今年活动主题是“弘扬崇高精神,助力健康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贺胜在会上表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牢记党和人民重托,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前赴后继奋勇前行,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习近平总书记用这16个字概括了医疗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同时也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光荣使命。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8月19日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2019年“最美医生”先进事迹。他们奋斗在卫生健康事业的不同领域,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或是躬身杏林一甲子,妙手施针除病痛;或以赤子之心科技报国,矢志攀登卫生健康科研高峰,还有的不断挑战生命禁区,不负患者性命相托。

石学敏、葛均波、张俊廷、顾方舟(已故)、姚玉峰、王东进、王荃、谭晓琴、庄仕华、王新华等10名卫生健康工作者和中国志愿医生团队,奋斗在卫生健康事业的不同领域,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他们的汗水与付出值得被看见,他们闪亮的名字值得被铭记。

石学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九、十、十一届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市针灸学会会长。

石学敏是我国著名针灸学专家。他博览群书,集众家之长,汇中外之萃,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从医多年来救治海内外患者数以万计,深受患者信赖、同行赞誉及国际友人的欢迎。

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显著疗效,该针法还用于脑外伤、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周围神经疾病、抑郁症、焦虑症、疼痛病症以及各种疑难杂症。

他还致力于国内外针灸学术交流、技术推广,先后赴世界100余个国家及地区讲学与诊疗,并就针灸临床与机理研究,开展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国际合作,为中医针灸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如今,石学敏已经从医50多年,仍然坚持工作在一线,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为广大学生传道授业,心系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他把一腔热血浇灌在了中医针灸事业这片绿洲上,他与银针结下了一生之缘。

葛均波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被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会副主委、九三学社复旦大学委员会主委。

1999年,37岁的葛均波刚回国工作,一人申请了3台BP机,为的是给心梗患者“抢时间”。他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后自主研发锅铲冠脉支架,创造了冠心病治疗的多项第一。同时,他尽其所能创造条件,培养出多名心血管病领域高端人才。

他积极推动心血管病防治事业的发展,多年来成功抢救了超过2000例危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主研制的可降解涂层新型冠状支架,平均每年使得超过10万例冠心病患者获益,可为患者和国家每年节省医疗费用支出十多亿元。

近年,在全国两会上,他提交了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胸痛救治机制、完善心血管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准入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建设胸痛中心等多个提案,为完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做出贡献。他说:“行医如做人,天知地知,最要讲良心。不计得失、不懈进取,是身为医者不变的追求。”

张俊廷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从事颅底肿瘤外科的临床工作,在脑干肿瘤、脊髓髓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张俊廷从事神经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来,攻坚克难,不断突破神经外科手术禁区,引领我国神经外科颅底脑干肿瘤的诊疗技术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被誉为神经外科领域的“亚洲第一刀”。

他在颅底肿瘤的治疗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如首先开展了耳前颞下入路切除鞍旁及海绵窦肿瘤,首先采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创造性开展了经双额扩展入路切除蝶窦区及上斜坡肿瘤。迄今为止,手术数量1000余例,在世界上手术例数最多、手术质量最高,在颅底外科享有巨大影响力。

近年来,张俊廷主持包括北京市自然课题、“863”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科技部“973”课题等多项课题。发表论文200余篇,参编《神经外科学》《颅内肿瘤外科学》等多部专著,获得国家级、市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他说:“国家的信任是沉甸甸的责任,我将毕生致力于神经外科事业,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顾方舟

顾方舟(1926年6月16日-2019年1月2日),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一级教授。

顾方舟先生92年的生命里有42年在从事糖丸——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工作。正是因为顾方舟先生牵头将糖丸研制成功,才实现了我国全面消灭脊髓灰质炎并且长期维持无脊灰状态,因此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糖丸爷爷”。

他曾多方考察,掌握大量一手资料,为我国否定死疫苗技术路线、走活疫苗技术路线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果没有他的建言,中国采取了死疫苗技术路线,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时间必定会大大延长。

国家要在云南昆明的玉案山建疫苗生产基地,他带着一队人,在荒山上平出土地,建起实验室和厂房。首批疫苗生产出来投入临床试验,面对无人敢以身试药的困境,他决定自己先试用疫苗,冒着可能瘫痪的风险,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除此以外,因为还要证明疫苗对孩子有效,他咬着牙,毅然做出惊人决定:拿自己刚满月的儿子做试验。中国首批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便是这样验证出来的。

2019年1月2日,顾方舟先生离开了,但是他建造了一艘护佑中国人健康的“生命方舟”,这个名字永远值得人们铭记。

姚玉峰

勇攀高峰,守护光明

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姚玉峰一生从事“光明的事业”。他设计了一种新的角膜移植术——保留角膜内皮层的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术,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并推广到多个国家,在国内几十家医院进行推广应用。

王东进

摘取医学“皇冠”上的明珠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

上世纪90年代,王东进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右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心脏病,“王氏切口”成为他的名片。他几乎全年无休,参加各类手术并主刀万余例,各种心血管手术成功率在99%以上,被他治愈的病人成为了他强大的“亲友团”。

王 荃

分秒必争,守护患儿生命之光

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

从医23年,王荃把青春和梦想都献给了儿科急重症事业。她一次次迎接挑战,一次次化险为夷,战胜了病魔,挽救了孩子,更挽救了背后的家庭。“看到一个个小生命得救,一切都值了!”

谭晓琴

甘孜百姓的“女儿医生”

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斯木镇中心卫生院乡村医生。

她是一名医德高尚、时刻牵挂着病人的基层好医生,但也是身受癌症折磨的重病患者。36岁的谭晓琴一面与癌症不屈抗争,一面坚守在基层最平凡的工作岗位,是藏族人民的好女儿,鲜水河畔的好“门巴”(藏语,意为“医生”)。

庄仕华

为患者挖病根,帮百姓拔穷根

当代雷锋、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名誉院长。

扎根新疆,从事肝胆外科专业47年,庄仕华始终把病人的痛苦当自己的痛苦,把病人的生命当自己的生命。他说,治好一个病人,就能温暖一个家庭,进而促进一地和谐,赢得一方稳定。

王新华

传染界的天使,温暖每一位病患

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妇产科副主任护师。

护理传染病患者、阻断病毒传播是王新华的日常工作。28年护理生涯,王新华先后完成抗击“非典”、抗震救灾、防控“甲流”、抗击埃博拉等重大急难险重任务。她用双手托举患者生的希望,更诠释了新时代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志愿医生团队

跋涉边远之地,凝聚生命之力

通过“义诊、扶贫、救灾、援外”等方式,精准支援贫困地区的医疗机构建设、救助弱势病患群体、积极推动医疗援外工作,中国志愿医生团队这个特殊的医生群体跋涉千万里,在不同的地区度过了无数个节假日。

他们是一代代基层卫生健康工作者的代表,是守护人们健康的忠诚卫士,他们洁白的身影是夜空中最闪亮的星,他们的鞠躬尽瘁是人世间最美的风景。

编后语:

从“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最美医生”身上,可以看到一代代卫生健康工作者与祖国共成长、同奋斗的艰辛历程,目睹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我们要向他们学习,用守护人民健康的执着诠释不忘初心,以建设健康中国的行动勇挑使命担当。

猜你喜欢

神经外科卫生医生
侧俯卧位摆放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护理
最美医生
湿热烧伤膏对神经外科正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保护环境卫生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卫生歌
讲卫生
张波:行走在神经外科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