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
2019-10-17刘凤芝山东武城县第二实验小学
刘凤芝 (山东武城县第二实验小学)
立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实际情况,笔者尝试从“激发计算兴趣”“锻炼计算思维”和“精讲计算道理”方面,探索如何提高“学困生”的计算能力,实现“学困生”的成功转化。
一、“学困生”的表现
(一)计算速度缓慢
“学困生”因为运算规律不清晰、运算技巧不熟练、运算思维不灵活等问题,导致单位时间内完成的题目数量远远低于班级平均水平,使他们在数学学习、考试和生活中频频遭受挫折。
(二)计算错误率高
“学困生”因为运算规则使用错误、运算方法选择不当等问题,导致在解题过程中错误频出,给数学学习带来较大困难。
(三)计算方法单一
“学困生”解题思路僵化,只能采取单一方式进行计算,计算过程缺少灵活性与创新性。
二、“学困生”的成因
(一)缺少计算兴趣
缺乏计算兴趣是很多“学困生”出现计算缓慢、错误频出、思路僵化等问题的主要原因。而小学生之所以缺乏计算兴趣,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首先,一些小学生认为计算教学过程既抽象又枯燥,无非是在公式和符号的指引下机械的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缺乏挑战性与创造力,因此失去计算兴趣;其次,一些小学生认为现在是科技时代,电脑、手机、计算器都可以替代人脑进行基本运算,没有必要锻炼自身的计算能力,从而失去计算兴趣;最后,教师计算教学的方法单一且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缺少计算思维
在计算过程中,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总结计算规律,寻找计算方法。而学生发现和利用数与数之间“关系”的过程,是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反思与实践的过程,是数学思维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并不重视学生数学思维,尤其是计算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计算学习中屡屡碰壁,变成“学困生”。
(三)缺少算理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只重视运算技巧训练,不重视运算道理讲解,使学生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无法从本质上掌握数学计算的规律,难以在运算中做到举一反三。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学生解题思路僵化、解题方法单一,使“学优生”成为“学困生”。
三、“学困生”的转化
(一)激发计算兴趣
1.扭转思想,激发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扭转计算学习的思维,认识培养自身计算能力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首先,良好的计算能力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奠定了基础,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和研究数学的前提;其次,良好的计算能力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个人基本素养的组成部分;最后,在锻炼计算能力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如此一来,学生端正了计算学习的态度,激发计算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到图书馆当志愿者,帮助图书管理教师统计书籍的数量,从而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计算在生活中的实际用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革新方法增加趣味
为了增加计算教学的趣味性,更好地激发学生开展计算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游戏教学、任务教学、讨论教学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体会计算教学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100 以内的加法”时,为了提高学生对百以内加法运算的熟练度和准确度,教师可以组织一个“最佳搭档”的课堂游戏:A 学生起立,随便说出一个数字,其他学生如果能够迅速说出另外一个数字,两个数字之和恰好等于100,这两个学生就可以组成“最佳拍档”,参与到下面的口算抢答竞赛中。通过这种课堂游戏的方式,变枯燥刻板的计算练习为生动有趣的课堂游戏,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计算学习的乐趣。
(二)锻炼计算思维
1.以“关系”为切入点培养计算思维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数学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发现数学计算的本质规律和简化技巧,克服计算困难,提高计算能力。
例如,在学习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时候,如果学生故步自封,机械地采用先乘后除的运算顺序,则很多算式的运算都比较复杂。相反,如果学生能够发现,这个公式中的“÷2”既可以应用于“底”,也可以应用于“高”,两者之间的互换并不影响运算结果,那么学生就可以采用去繁就简的方式,灵活选择解题策略,从而提高计算效率,应对计算难题。
2.以“对比”为切入点培养计算思维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相同类型题目的不同解法和不同类型题目的相似解法加以对比分析,使学生逐渐发现:通过合理利用数学元素中的变量和不变量,能够迅速找出数学题目之间的相通之处,从而借鉴已有计算经验,迅速求解。
例如,在解决跟“乘法交换律”有关题目的时候,如果学生能够准确发现并合理利用算式中的变量和不变量,则能使解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以“图形”为切入点培养计算思维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很多题目都蕴含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师可以以“图形”为切入点,使学生发现数学计算中“数”与“形”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图形的帮助下,掌握数学计算的快捷方法。
例如,对于经典的“相遇问题”中的部分习题来说,学生如果能够巧妙利用线段来进行算式表达,则能够直观而快捷地找到算式中数量的对应关系,迅速求解。
(三)精讲计算道理
1.重视算理推导
为了让学生理解算理,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应该重视算理推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计算过程进行反复对比与推敲,不仅知道如何计算,还知道为什么这样计算。
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可以结合求解过程,渗透算理讲解。教师向学生出示算式:34×25,并提出问题:这个算式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相比,有什么相同之处?如果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能否求解?如何求解?除了这种方法,还有什么方法求解?通过刚才的求解过程,大家能否总结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和算理?教师通过提问,逐渐帮助学生理清“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原理,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2.重视算法总结
算法和算理往往是相通的。教师通过带领学生总结和梳理算法,能够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脉络,从而透过算法掌握算理。
例如,“某省南城和北城距离276 公里,A 和B 两人同时驾车从南城和北城出发,相向而行,3.5 小时后相遇。已知A 驾车时速65 公里,问B 时速比A 多或少多少公里?”这道题目有多种列式方式,不同列式方式体现的运算规则也不尽相同。此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不同列式的算法进行梳理和总结,使学生通过算法总结,发现算式中数量关系的内在规律,不仅掌握算法,更掌握算理,从而促进自身计算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笔者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情况,在分析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表现及成因的基础上,从“激发计算兴趣”“锻炼计算思维”和“精讲计算道理”方面,针对“学困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提升策略进行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