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代小说之禁毁
2019-10-17蒋星星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市102200
蒋星星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市 102200
清代小说发展繁荣,各种类型小说层出不穷:历史演义小说、世情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志怪笔记等类型都有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出现。由于市民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多迎合市场的小说,这些作品更注重迎合人们的欲望与猎奇心理,因此质量良莠不齐。市场上还流通着大量的色情小说,格调低俗。但也有一些包含了艳情成分但作品的艺术水平依然较高的作品,在清代这些作品遭到了禁毁。除了艳情小说以外,一些反映新旧政权交替的英雄传奇或稗官小说亦在禁毁之列,事实上,元明两代亦有对小说戏曲之禁毁,但到了清代,禁令愈发繁复严苛,条例愈繁杂,禁毁小说戏曲之目的,一方面是防止不利于朝廷统治的思想被“愚民”所接受。另一方面是为了杜绝因戏曲演出可能造成的政治集合,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为了维护朝廷统治的稳固。
一、小说禁毁之法令与措施
(一)、清廷发布之禁令
清政府发布很多禁毁小说的政令,现根据《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将其按时间顺序整理。
(二)、小说禁毁之措施
在发布禁令禁毁的同时,清廷也采取了严厉的禁毁措施,首先是禁止坊肆刊印与出版禁毁书目,要将版和书一起毁灭,并且只许书商刊行与理学政治相关且有益于文业之书。
二、清政府禁毁之书目
清廷禁毁的书籍情况可以根据政府书局所列禁毁之书目来了解,根据乾隆四十三年江宁布政刊《违碍书籍目录》、乾隆四十七年四库馆刊《抽毁书目》、归安姚氏刊《禁书总目》等书,列举乾隆朝部分小说之禁毁书目如下所示:
书目 内容陆云龙《辽海丹忠录集》 时事小说,反映明代与后金之间的战事无名氏《退虏公案》 反映辽东战事,抗清颂明无名氏《剿闯小说》 反映明代自开国到兴盛以及衰败之历史,赞扬明朝而死的忠臣良将,流露出强烈的民族情感无名氏《樵史演义》 明熹宗登位至明朝覆灭,赞扬史可法的抗清斗争,具有较为鲜明的反清复明倾向蓬蒿子编《定鼎奇闻》 讲述明清换代的故事,讲述李自成征战以及败亡之故事钱采《说岳全传》 讲述岳飞与其儿子岳雷英勇作战、精忠报国之故事。张潮《虞初新志》 反映社会下层人士,例如匠人、乞丐、打柴人、闯荡江湖之豪客的生活。海来道人《鸳鸯绦传奇》 以才子佳人爱情故事为线索,穿插事件。正面人物大将军胡平镇守边关,有报国之志,有胡兵其而被征去镇压。
徐庶夔《五色石传奇》 以一些人生缺陷为憾事,指出天道之不公,反映了社会之弊病,为弥补缺憾,书中写是八个善恶有报得圆满故事。
这些禁毁书目包含了一些有政治影射的历史演义小说或是传奇故事,其内容大多是英雄报国,流露出较为强烈的民族情感,尽管这些精忠报国之故事发生在别的朝代,比如钱采所著讲述岳飞英雄史的《说岳全传》。但在现实社会中难免有所隐喻。为避免人心浮动,稳定清廷的统治的稳定,统治者禁毁这些小说也是不难理解的。
三、禁毁原因及影响
(一)、总体原因
一些遭禁毁的小说质量不好,这是禁书的理由之一,清刘廷机的《在园杂志》中有《小说当禁》一篇,认为小说到今日“滥觞极矣”,且以“鄙秽不堪寓目者居多”。
(二)、从不同种类小说分析禁毁原因
具体分析各类小说之禁毁,可以了解清廷禁书的情况。根据前文所列书目及分类,可以总结出以下类别:
1第一类,艳情小说
数量最多的一类。例如《巫山艳史》、《金石缘》、《万恶缘》等。这类小说包含了大量的色情描写,因“诲淫”而被禁。
2第二类是英雄传奇小说
比如《水浒》、《天豹图》、《绿牡丹》等。《天豹图》小说中有皇帝贵戚与民结义的情节,且有与《水浒》、《西游》中相似的抗恶精神。《绿牡丹》抨击权势豪强对百姓的欺凌,歌颂江湖豪侠的侠义行为。
3第三类是历史演义小说,或者称稗官小说
稗官即皇帝设立来搜集民间街谈巷语的官员,他们的记录很多都是一些民间故事,这类故事,或荒诞、或涉及鬼神。且这类书数量也较多,比如《汉宋奇书》。“汉”代指叙汉朝事的《三国志演义》,“宋”代指叙宋朝事的《水浒传》,全套就由这两部书合刊而成。
4第四类是红楼系列的小说
例如《红楼梦》、《续红楼梦》、《红楼复梦》、《红楼补梦》、《后红楼梦》等。《红楼梦》和艳情小说和一些世情小说相比,色情描写较少,为何清朝不同时期都被列入禁毁书目中,且禁毁之原因是“诲淫”,甚至红楼梦之续书也遭禁?最早查禁《红楼梦》是满洲驻藏大臣玉麟。
四、禁毁之评价
对于清代小说禁毁的评价,清刘廷机的《在园杂志》中有《小说当禁》一篇说得较为客观,一些小说是在于人善不善于阅读,不善读《水浒》的人,可能会生出悖逆之心,不善读《三国演义》之人,可能会生出狡诈之心。更有《金瓶梅》一书,前序内云,读此书而生怜悯之心,菩萨也。生效法之心,禽兽也。清朝统治者对于小说禁毁之根本原因在于树立统治者的权威,极力打压和控制社会上影响其统治地位的思想,巩固其统治。对于一些无原则迎合市场格调低俗的色情小说的禁毁或者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对于一些优秀小说的禁毁无疑是文化的灾难,应当辩证地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