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大美升华人生境界

2019-10-16

人民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升华境界美育

新时代呼唤“以美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是的,没有“美”,人生是不完整的;没有“美”,生命的境界难以提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倡导,君子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歌德笔下,一生求索的浮士德博士最后喊道:“美啊,请为我停留!”

美唤醒生命崇高的情感,指向至善;美绽放生命的本真,勃发创造;美激发生命超越庸俗生活,拥抱信仰。培养懂得美好、欣赏美好、创造美好的时代新人,是学校教育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美育之要在于懂得美”。对美的渴望,是天性。孩童喜欢听故事、玩游戏,背后就有“审美”需求的驱使。但这种“审美冲动”要升华为懂得美的欣赏力、鉴别美的“美感”和“趣味”,必须经过长期的培养和熏陶。一方面,懂得美必须掌握基本的美学原理,而不仅仅是技巧训练。美育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教育,不能窄化为“艺术教育”。会写字不一定懂得书法美,会弹琴不一定理解音乐美。作为无用之大用的美育,最不应该唯功利是求,而应该通过生动的艺术作品、活泼的审美对象去理解和领悟其中蕴藏的“美”,进而表达美。另一方面,美育也是情感教育,懂得美必须基于情感熏陶。情感是认识美、研究美的基础,没有情感则无以言美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野禽呜聒耳,庭草绿侵阶”。这些情境,我们许多人都经历过,但有多少人能够真正领受到南山之蕴藉、白鸥之优游、庭草之生机?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情感陶冶,我们才可能拥有听得见“美的耳朵、看得见“美”的眼睛、闻得到“美”的鼻子,才会有健康、丰富、敏锐的审美心灵。

美育之活力,在于回归生活、扎根生活,从“小美育”走向“大美育”。美育课堂不仅在教室、美术馆、音乐厅,更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美育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直观性或日感性,使其心灵能够敏捷地感受审美对象之形式、领悟其意义和体察其价值,从而实现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和谐发展,促进人格之完善。这样的美育,是培养“生活艺术家”而不限于“艺术家”,它让每个人把生活过得像诗,像音乐,像舞蹈,即把生活美化,并以美提升生活。所以现在有人提倡,通过文学阅读以拯救爱情、呵护幸福。美育不在生活之外,而在我们生活的时时处处。美即人生,人生即美。文学家沈从文说,他的心“总是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动”。

美育之伟力,在于涵养道德、升华生命。“艺术的第一利器,是他的美。艺术的第二利器,是他的力!”美之力何在?激发人去追求人生之纯粹价值。中华文化的一个特质是“文学必在道义中,而道义则求其艺术化”,将生活化、道德化的艺术作为人格培养的基本手段。古今中外的艺术经典、伟大作品无不充滿大美,也饱含大爱、大情怀、大境界。要培养有博大胸襟视野、高尚人格修养、高远精神追求的人,就必然要让他们走进经典、亲近经典,用大美滋养同情心、道德感、审美情,把庸常人生升华为美好人生。

冯友兰先生提出人生四境界说,最高的就是天地境界:“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有了这种境界,他就不会蝇营狗苟,而是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新时代美育,应该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怡情、以美养德、以美铸魂,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超越性的追求,提升人生境界,把自己的生命融入民族、人类乃至天地的伟大存在之中!

猜你喜欢

升华境界美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归教材,让探究升华
浅析升华现象成因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美育教师
最高境界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