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历史观读通新中国的70年
2019-10-16胡献忠
胡献忠
中华民族绵延生息5000多年,其中蕴含着在继承传统中锐意创新、在代际更替中薪火相传的必然逻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70年”都难以与之比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中国成立70年是探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因密码,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为典型的研究样本。而这一观察和研究,只有放在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发展的进程之中,才能理解其更为深层的历史意蕴。具体方法就是把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以大历史观对新中国70年进行长镜头、大纵深的研判和解析。这一点,对于需要增强历史感的当代青年来说尤具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70年的执政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形态
中国共产党是以列宁建党原则创建起来的现代政党,在28年的奋斗过程中,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型革命道路,打出了一个新中国,从此开始了在全中国范围内执政。
因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和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所以与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绝不是满足于议会选举的政党,它在中国社会的存在,必然站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将一盘散沙的中国社会重新凝聚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主导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首先是作为领导力量和核心力量的存在,其次才是作为革命力量和执政力量的存在。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
当今世界处于政党政治的时代,奉行不同执政理念的政党通过特定的政治体系领导或管理着各自国家。它们从各自角度、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进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其强大的政治功能,成功地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这一有目共睹的事实,连西方学者也承认: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是适用于中国的,也是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榜样。
因此,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既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也有别于新兴市场国家。作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的,而没有任何政党私利;党所领导的现代转型,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超越了西方经典原则与形态;党的领导制度与国家领导制度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协商民主,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新智慧。
更为重要的是,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中国作为屈指可数的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呈现出砥砺前行的“独特风景”。这其中包涵着两千多年来东方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政治智慧,又秉持着共产主义世界大同的远大理想,从而使“地球人”看到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之路和希望之光。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与全世界人民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公平正义,谋求繁荣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展道路,积累条件。
呈现中国共产党70年执政史的经典著作有:中共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史》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该书编写历时16年,经多位中央领导审阅和批示,准确生动地记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执政史;中共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的时间下限为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其中的中册和下册对新中国成立后党的领导和执政进行全景式展现,该书是迄今为止国内公开出版的权威读物中,全面系统反映中国共产党执政史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为系统完整的一部党史基本著作。
新中国70年的发展实现了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演进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由此,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工程。任何落后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都必须首先经历现代化发展。没有现代化这一重要的历程,社会主义最终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开展了工业化进程(准确地说,是与“一五”计划相伴而行的),这是传统农业国家向现代化迈进的第一步。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彻底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在坚实的公有制生产关系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国家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教育体系、价值理念等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整个国家、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展现出之前中国历朝历代未曾有过的新气象。
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不仅证明了社会主义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成长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形成了相当成熟的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这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为明了、最符合现代化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总体布局。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70年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和实践,虽然经历了曲曲折折,但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国全面迈上现代化发展之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政治结构、经济增长、社会整合、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军事国防等方面取得了彪炳史册的成就。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成功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會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这是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看不到这一主流,或有意无意地脱离这一主流,就难以理解新中国政权是怎么巩固的,人民群众是怎么过上幸福生活的,就难以对当代中国历史作出科学判断和正确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五卷本),是由中共中央审定、批准,由当代中国出版社与人民出版社联合于2012年出版,时间下限至1984年,是一部兼具政治性、学术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的精品力作。另有中国人民大学齐鹏飞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何沁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也是较好的国史著作。此外,美国汉学家费正清、麥克法夸尔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两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2年版),则需要有鉴别地去阅读。
中国青年运动经历着从集体主义到多元整合的场景再造
中国青年在民主革命时期集体亮相登场,紧跟中国共产党在打破旧世界的斗争中成长为生力军。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党的历史方位变迁决定着中国共青团的奋斗目标和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者,有时直接发出政治号召,有时则创造社会氛围。中国共青团作为青年运动的组织者、动员者,从事着具体的宣传发动、组织动员乃至调配整合。70年来,从计划经济场景到市场经济场景,共青团的全部工作、中国青年的集体行动都是围绕党的使命任务、政治纲领、战略部署展开的。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以后,社会成员高度依附于政权组织体系、思想行为方式高度一元化、青年群体也呈现高度同质化。这一时期青年运动的价值取向是建设国家、改造社会、重塑自我,带有广泛的轰动性、激情的参与性、全新的建设性特点,比如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垦荒运动、上山下乡运动、学雷锋运动。运动的发起与深化,基本上靠的是体制内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由于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又多以“群众运动”为主要体现形式。
改革开放为中国青年运动注入新的活力,在改革中成长的一代代青年从“50后”“60后”到“90后”“00后”,沿着中国共产党开辟的现代化新路,敢为人先,先行先试,青春能量的释放与变革闸门的洞开同频共振,青年的个性张扬与社会的活力迸发相互激荡。从新长征突击手到中国青年创业行动,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到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从出国热到文化热,从经商潮到民工潮,这一时期的青年运动带有明显的多元性、嵌入性、整合性。
任何青年运动都是时代的产物。走进新时代,处于大国崛起的前夜,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部署是清晰而坚定的,青年族群的代际变迁是明显且不可逆的,中国青年运动必然会呈现一些新特点、新形态。场景再造的目标就是把青年运动纳入到制度体系之内,引导广大青年由“愤怒”到“奋斗”,实现青年运动由抗争模式向嵌入模式的完全转换。
“国家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当代中国青年运动场景建构首先要求执政党、政府从顶层设计上做战略性制度安排,宣传、教育、社保等职能部门具体服务成长的各个方面。一向惯于“开风气之先”的中国共青团,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在于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和青年发展规律,尽快适应新形势、吃透新情况、拿出新对策,在党和青年之间架起一座坚固而畅通的桥梁,将无尽的青春能量纳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之中。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运史学科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