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尔顿的选择一《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新历史主义研究

2019-10-16赖瑶

北方文学 2019年26期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麦田里的守望者斯蒂芬

赖瑶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下简称《守望者》)艺术地再现了二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状态,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Holden Caulfield)身处一个道德堕落的社会,在一系列愤怒焦虑的反抗中完成了自我塑造与自我成长。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基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在文化诗学中的“自我塑造”理论,分析了霍尔顿在与社会对抗中的个人选择及其选择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新历史主义;斯蒂芬·格林布拉特;自我塑造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是新历史主义研究的先驱者,他强调文学作品必须放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中分析,将所有文本置于适当的语境中理解,作家在创作作品时也势必会受到文化习俗,社会意识形态等的影响[3]。在“Invisible Bullets”中,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理论概念“颠覆”(subversion)和“遏制”(containment):

The subversiveness that is genulne and radicalsufficiently disturbing so that to be suspected of it couldlead to imprisonment and tortureis at the same timecontained by the power it would appear to threaten.lndeed thesubversiveness is the very product of that power and furtherits ends.[2]

这一概念指出,在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下,颠覆与遏制交互活动中,人物才得以完成自我塑造。对于作家来说,文学创作是一种自我重塑的过程,也是一种倾注内心情感的方式。

一、颠覆:霍尔顿的叛逆选择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民刚刚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方面,美国抓住了发展自身经济的机遇,蓬勃发展的经济为美国人民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而另一方面,面对社会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美国人民毫无准备,年轻人的精神在物质日益丰富的社会逐渐迷失。

16岁的霍尔顿正在经历充满痛苦与沮丧的叛逆期。霍尔顿厌倦了学校伙伴们的冷漠和虚伪,他决定逃回纽约城。在纽约城游逛的三天,霍尔顿很快就意识到了成年人世界的荒谬。对于那时的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成功意味着你生活富裕、工作体面。霍尔顿的父亲将他送到昂贵的私立学校,就是希望有一天他能去耶鲁大学或者普林斯顿大学。但所有这些实用主义价值观对霍尔顿来说毫无意义,在他眼中常青藤联合会里的人都是“混蛋”,他“发誓决不进常青藤联合会里的任何一个学院,哪怕是要我的命”[1]。他也不想和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律师,在他看来,“一当了律师,你只是挣许许多多钱,打高尔夫球,打桥牌,买汽车,喝马提尼酒,摆臭架子”[1]。这些具有讽刺意味的语言反映出霍尔顿厌倦了周围功利虚伪的声音,他拒绝进入荒唐的成人世界,他逃学的叛逆行为,粗俗低级的话语表达了霍尔顿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叛。

二、遏制:霍尔顿的顺应选择

《守望者》中,霍尔顿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随处可见。虽然霍尔顿厌恶成人世界的功利价值观,但他也无法抗拒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在前往纽约的火车上,霍尔登遇到了他的同学欧内斯特的母亲。当他们谈论欧内斯特时,霍尔顿编造了一系列的谎言来满足同学母亲的虚荣心。就像霍尔顿对自己的评价那样,“你这一辈子大概没见过比我更会撒谎的人”[1],霍尔顿讨厌戴着虚伪面具的大人,自己却又对欧内斯特的母亲撒了谎。霍尔顿的这一举动表明了他对成人世界价值观无意识的认可。霍尔顿一直鄙视成年人满嘴金钱物欲,但他自己却又看钱识人。在纽约城的小饭馆里,霍尔顿遇到两个拿着手提箱的修女,“这两只手提箱看上去很不值钱……我最讨厌人家用不值钱的手提箱……可我只要瞧着不值钱的手提箱,甚至都会讨厌拿手提箱的人”[1]。霍尔顿的一言一行都已经刻上了成年世界的印记,在抵触反叛的同时他也无意识地顺应了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霍尔顿讨厌道德堕落的纽约城,当他走在冰冷的街上害怕无助时,心里对死去的弟弟默念着:“艾里,别让我消失。求你了,艾里”[1]。尽管霍尔顿一直试图把自己与他所厌恶的成人世界区隔开来,但他却无可避免地走向了现实社会。他拒绝长大的真正原因是他没有勇气进入成人世界,只能向死去的弟弟艾里寻求帮助与力量。霍尔顿不满学校里的虚伪冷漠,一心想逃往西部寻找纯净之地。当霍尔顿的妹妹菲比决定和他一起逃走时,霍尔顿却严厉斥责了菲比,坚持让妹妹回学校上课。其实在霍尔顿的内心深处,他不希望妹妹像他一样,他希望菲比能在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妹妹的纯真唤醒了霍尔顿,他选择与现实社会妥协,他也不再拒绝长大,他希望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拯救那些处于危险之境的纯真者,使他们免受精神堕落的伤害。

三、霍尔顿的自我塑造

霍尔顿在纽约城三天的游逛经历无疑充满了痛苦与挣扎,从霍尔顿成长的角度来看,他在这三天里完成了自我塑造与自我成长,即从一个反叛的愤世嫉俗者到一个现实社会的参与者。起初,霍爾顿讨厌学校伙伴之间的虚假冷漠,所以他逃离了学校。在纽约市,霍尔顿发现成年人的世界仍然荒谬低俗,他又决定逃往西部寻求平静纯真之地。这一系列叛逆的行为是霍尔顿反叛主流社会的选择。经历了痛苦的挣扎后,霍尔顿意识到他无法完全摆脱现实社会,当他看到菲比骑着木马开心地玩耍时,内心也终于获得了安慰:“我会没事的。我现在正在经历一个阶段。每个人都经历各个阶段,不是吗?”[1]。霍尔顿清楚地知道他无法抗拒成长的必然性,却又挣扎着不想失去童年时代的纯真。因此,霍尔顿告诉自己:“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1]。悬崖边是霍尔顿心中的道德底线,也是他愿意走进成人世界,步入现实社会的条件。只要虚伪冷漠的现实社会中仍然留有一些纯真者,霍尔顿愿意屈从现实,不再叛逆反抗,他在挣扎与妥协中完成了自我塑造与自我成长。

综上所述,从新历史主义视角剖析主人公霍尔顿的自我塑造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塞林格在《守望者》中,采用第一人称限制视角,通过主人公霍尔顿表达了对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自我塑造过程,在批判现实社会道德堕落的同时,也揭示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一代痛苦挣扎、焦虑迷茫的内心世界。

[1] Salinger Jerome David. The Catcher in the Rye[M] .China:Yilin Press,2007.

[2]Greenblatt Stephen.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 fromMore to Shakespeare[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5.

[3]Fu Jielin.A Study On New Historical And CulturalPoetics Bv Greenblatt[A] .China:Shangdong University,2008.

猜你喜欢

新历史主义麦田里的守望者斯蒂芬
轮椅上的天才——斯蒂芬·霍金
斯蒂芬·G·雷兹《完全音乐理论教程》述评
斯蒂芬·库里招牌动作之掩护投篮
斯蒂芬·霍金:探知外太空,保人类长存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
直面历史
新历史主义批判视角下小说《灿烂千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