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效应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2019-10-16杨静
杨静
鲶鱼效应,即挪威人在运送沙丁鱼的过程中,为解决沙丁鱼缺氧问题,在沙丁鱼群中投入了一条鲶鱼,鲶鱼在鱼槽中不停地游动,导致了沙丁鱼也四处逃窜,从而达到了增氧的效果,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大量死亡。受到该现象的启发,人们将鲶鱼效应运用到教育中,将少数富有活力的人置入学习群体,从而改变内部人员的惰性,激发群体活力,提高整体素质。
一、优生引路,搅活课堂气氛
传统课堂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师孤单地唱着独角戏,学生呆若木鸡地听讲,课堂气氛沉闷,毫无生机活力。如此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高。如果把课堂比作“鱼槽”,学生就是一群乖顺安静的“沙丁鱼”,长此以往,沉闷的气氛会让他们窒息而死,教师要设法使他们动起来,从而爆发出生命活力。教师可以往“水槽”中投入几条“鲶鱼”,用“鲶鱼”促使“沙丁魚”东游西窜,以搅活缺氧的“池水”。“鲶鱼”的到来为课堂带来活力,打破了沉寂的氛围,搅活了懒惰的群体。
课堂中的“鲶鱼”是什么,自然不是教师,课堂是一艘大船,承载着众多的学生,单凭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搅动整个课堂,需要借助学生中的“鲶鱼”去激活课堂气氛。“鲶鱼”就是那些优秀生,那些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学生,是那些具有进取心的学生,他们是教师可以信赖和值得利用的力量,这些“鲶鱼”可以鼓舞士气,可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带动其他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笔者在数学课堂中把优等生作为“鲶鱼”,发挥他们的号召力与影响力,激发全体学生的“比、学、赶、超”意识,使课堂焕发蓬勃生机,从而缔造活力课堂。例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中,笔者采用榜样引领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究后,邀请优秀学生讲解探究经历和结果,让优等生扮演“小老师”的角色,带领全体学生探究学习,为了激励优等生的表现激情,笔者故意煽风点火:“讲得不错,有小老师的潜质,还有比他更厉害的吗?”“我来!”“我要!”学生一个个自告奋勇,争相登台,争当小老师。优秀生的引路,点燃了其他学生的热情,激活了课堂氛围,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优建小组,带动后进学生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教育需要百花争艳的场景,而不是一枝独秀的现象,每个老师都喜欢优秀生,有时课堂成为少数几个优等生表演的舞台,问题都是叫他们来回答,板演都是让他们来做,而其他学生很少有展示表现的机会,后进生抛头露面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们的教育目标不是培养少数优秀学生,而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让全体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关心后进生这一弱势群体,对他们不离不弃,要利用好“鲶鱼”的力量去影响后进生,不但用“鲶鱼”去激活课堂,激发后进生的活力,更要用“鲶鱼”去带动后进生,带着他们一起畅游,激励他们奋勇向前。笔者借助“鲶鱼效应”组建合作小组,采取组内异质、组际平等的原则,各个小组以“沙丁鱼”(后进生与中等生)为主,同时向每个小组投放一条“鲶鱼”(优秀生),“鲶鱼”效应扭转了小组合作气氛不浓、动力不足的局面,有效地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中,笔者首先挑选几名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当组长,把其他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中等生,一类是后进生,让优等生与后进生有机结合,平均分为几个小组,然后将组长随机投入到各小组,让组长带领小组合作学习,并组织他们开展学习竞赛。为了最先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各组长充分发挥潜能,使出浑身解数,带领组员积极合作,促发了后进生的动力,使他们踊跃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带动了后进生的发展。
三、委以重任,激活中等学生
“潜力是需要挖掘的。”中等生是班级学生中的大多数,他们属于班集体的中坚力量,他们平时中规中矩、沉默寡言,不是那么引人注意,但是他们中不乏一些蕴藏潜质的学生,只要教师去挖掘开发,他们定会绽放异彩。“鲶鱼”不是优等生的专属,教师也可以把一些比较突出的中等生当作“鲶鱼”,对他们委以重任,或者让他们当数学组长,或者充当监督员,借此激活他们的动力,让这些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释放出“鲶鱼”的活力,并给全体学生以正面影响,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培优补差是提高班级整体教学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后进生的辅导,一般老师会亲自辅导,或者安排给优秀学生去帮助,但笔者将辅导后进生的任务分配给中等生,封给他们“质检员”的名号,安排他们对后进生的作业进行质量检查,查出错误并指导订正,这样激活了中等生群体,他们如同一条条“鲶鱼”,打破了自身原有的静谧,获得更多锻炼的机会,他们既辅导了后进生,又增强了自己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南沙河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