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优化数学教学
2019-10-16陈思施
陈思施
深度学习是达成数学学科育人的有效路径。基于深度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实验、猜想、操作、验证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活动内容:从知识学习走向通透学习
数学知识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怎样对待数学知识,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当下的数学教学仍然存在明显的知识化、概念化教学倾向,知识教学停留在表层,对于数学知识,学生知道“是什么”,但却不能解释“为什么”,更难以说出蕴藏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专家认为,数学知识至少有三重意蕴,即数学知识的内容(概念、定理、公理等)、数学知识的形式(方法、思想等)、知识旨趣(数学精神、人文情怀等)。因此,数学活动的内容,要从知识学习走向通透学习,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深化。
比如教学“认识厘米”,活动目标就不能仅仅定位于“认识厘米”,不能停留在知识、技能层面,而必须引导学生体验。在数学活动中,不仅要让学生建立“厘米”表象,更要让他们学习主动解决数学问题。测量一个物体,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方法、工具,可能得出不同结论,这促使学生形成“统一长度单位”的内在学习需求。每一次探究,都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都能引发学生新的数学思考,都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数学活动感受,体验到数学工具的合理性、科学性。当学生清楚了直尺的测量原理,也就能为后续学习积蓄充分的活动经验。
从知识学习走向通透学习,不能只在知识点上下功夫、做文章,而必须引导、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感受知识的意蕴,让学生深入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掘出知识所蕴含的内在意义和价值。
二、活动方式:从复制模仿走向建构创造
在学生的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学习任务,通过任务驱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教学不能让学生学习停留在数学机械模仿层面,而必须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按图索骥的数学学习,难以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更难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复制模仿走向建构创造,能让学生主动搜集、加工数学信息,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成为数学知识的建构者。
比如苏教版“多边形的面积”,教材连续安排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三个知识点教学。这三个知识点结构相似、逻辑相同、方法相近,而一种重要数学思想——“转化”贯穿其中。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统筹规划,让学生完成对平面图形面积的自主建构。在开展“平行四边形面积”探究活动时,教师要适度引导,帮助学生积累剪、拼、移等数学活动经验;在开展“三角形的面积”探究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历主动猜想、积极验证、归纳推理、科学小结等活动过程,让学生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开展“梯形的面积”探究活动时,教师应当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形成多样化的探究方法,深化学生对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认知。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更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为后续教学“圆的面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学生数学活动中,教师要让任务富有挑战性,切入学生“最近发展區”,要打开学生数学活动视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对话,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分享。通过数学知识建构、创造,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反思,从而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活动过程:从简单操作走向灵动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要从知识的简单操作走向灵动思考。在很多数学课堂上,教师都关注学生的数学活动,但有些数学活动往往比较孤立、零散,活动的诸要素缺乏关联,导致学生的数学活动过程比较死板、机械。深度学习倡导学生数学活动的结构化、灵动化,要让数学活动具有结构意识、整合意识,实现从简单操作到灵动思考的华丽转身。
对于一个数学活动,活动前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活动中要蕴含数学思考,活动后要引导学生反思,要让数学活动成为一个整体。比如教学“观察物体”,在活动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观察要求。在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从前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图形?从右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图形?从上面看,你又看到了什么图形?只有当学生的观察有了指向,学生的观察有了目标,学生才能排除干扰。学生完成观察活动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反思: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为什么?活动后的反思,能让学生的观察走向深入、走向深刻。
数学活动,最为重要的是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活动经验不是机械的操作经验,而是凝聚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数学活动经验具有内隐性。在数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操作感受提炼成数学活动经验。
基于深度学习,审视数学活动,能让教师获得一种理性自觉。相对于浅层活动、被动活动而言,深度学习视角下的数学活动要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八一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