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盐产地及其变迁

2019-10-16朱圣钟

盐业史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巴国盐井巴人

朱圣钟

摘  要:从空间维度对巴人时代巴盐产地及其变迁过程进行梳理,可以反思盐业与巴人的关系。在空间维度上,巴盐产地不仅三峡地区分布较多,嘉陵江河谷、沱江河谷地带也是盐产地分布集中的区域,而渠江河谷、清江河谷、乌江下游河谷、长宁河谷、梅江河谷也有零星分布;在时间维度上,前巴国时代和巴国时代巴盐产地数量少,而汉唐时期盐产地数量增幅较大,显示汉唐时期巴地盐业生产较前巴国时代、巴国时代有很大发展;从盐产地数量、地域分布、盐业生产者及巴盐产地交通等方面考量前巴国时代、巴国时代盐业与巴人关系,盐业对巴人的发展是否有决定性作用还有待商榷。

关键词:巴地;巴盐;盐产地;巴人                  中圖分类号:K9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64(2019)03—0088—12

巴盐产地即巴人时代巴地的产盐地,巴人指曾活动于今渝、川、陕、鄂、湘、黔毗邻地带的历史族群,巴人时代上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下至巴人消亡的唐代末年。盐业是巴地手工生产门类之一,历来学者们对巴地盐业史多有关注,但他们多从时间维度对巴盐生产历史进行梳理,且多聚焦于长江三峡地区,很少从空间维度对整个巴地盐产地的分布及其变迁进行探究,也很少从地理维度对盐业与巴人的关系进行审视。本文尝试从历史地理角度对巴盐产地及盐业与巴人的关系问题进行讨论,聊成一孔之见,藉以求教于方家。

一、巴人时代的巴盐产地

巴人时代在以今重庆为中心的渝、川、陕、鄂、湘、黔毗邻地带的巴地很多地方都曾有过盐业生产。由于汉代以前巴地名少见于文献,因此本文在表述巴盐产地时,多采用汉唐时期政区地名来界定。

佷山县(长阳县)  佷山县始置于西汉初,县治今长阳县都镇湾镇州衙坪(现已为隔河岩水库淹没)。佷山县历汉、晋、南朝至隋废而改置长阳县,唐代曾分置巴山县、盐水县、长阳县,后皆并入长阳县,其地处清江中下游地区,这一带很早就有盐业资源的开发。在廪君自武落钟离山溯夷水向盐阳扩张时遭遇盐神部落,“此地广大,鱼盐所出”,则是盐阳在廪君时代就有盐业生产。又据《水经注》载,夷水温泉“疡痍百病,浴者多愈,父老传此泉先出盐”,夷水即今湖北清江。今清江中游渔峡口镇龙池村盐池河一带有温泉,当为清江河谷早期产盐地盐阳之地。晋代宜都郡佷山县东温泉“先出盐”,则是晋代今长阳县州衙坪东有温泉产盐。清江中游盐阳最早的盐业生产者为盐神部落而非廪君巴族,在被廪君征服后,盐神部落才成为巴人所属部族。

盐水县  北周在清江中上游置盐水县,属清江郡,增置盐水县当与该地盐业生产有关。盐水县治地在清恩施县东,则盐产地当在今恩施以东清江河谷地带,则是南北朝时期今恩施市一带有盐业生产。

秭归县  秭归县产盐最早始自唐代。《新唐书》载秭归县“有盐”,但其未载明具体产盐地。《元丰九域志》载秭归县有“青林一盐井”;同治《归州志》载青烟井“州南九十里,井水味咸,前人取煎为盐”,则是清归州青烟井或即宋青林盐井、唐秭归县盐产地。

巴东县  巴东县产盐最早始自唐代。《新唐书》载巴东县“有盐”,但未载明具体产盐地。《元丰九域志》载巴东县有“永昌一盐井”;《明史·地理志》载巴东县“北有盐井”11 ;同治《巴东县志》载旧盐井“在长丰里” ○12 ,清末长丰里属今沿渡河镇辖地,则唐宋巴东县盐产地当在今巴东县沿渡河镇境内。

北井县  北井县西周属庸国13,春秋属楚国,秦、汉、三国属巫县地,晋初为建平郡北井县地14 ,即今重庆市巫溪县地。北井县盐产地在今巫溪县宁厂古镇,该地有白鹿盐泉一眼。白鹿盐泉盐业始开发时间有三说:一说在巴王时代,一说在黄帝传说时代,一说在公元前316年左右,或在汉代15 ,此三说多推测成分,不足为据。经田野考察和考古发现,今巫溪县城南门湾、凤山、檀木乡荆竹坝等地有悬棺,时代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悬棺分处宁厂古镇南、北两地,宁厂古镇居中。若悬棺主人与白鹿盐泉开发有关,则宁厂古镇盐泉始开发时间可上溯至战国晚期,最早开发者当为庸人及楚人。《汉书·地理志》载南郡巫县“有盐官”。秦、西汉宁厂古镇一带为巫县地,巫县设盐官,当是因白鹿盐泉产盐。又,《舆地广记图经》载汉永平七年(64年)“尝引此泉于巫山,以铁牢盆盛之。……盆者,煮盐之盆”,“泉”即白鹿盐泉,永平为东汉明帝年号,则东汉初曾引盐卤至巫山县制盐。又,左思《蜀都赋》载巴中“滨以盐池”,“盐池出巴东北新井县,水出地如涌泉,可煮以为盐”,新井县即北井县,则晋代北井盐业早为人所知。又,郦道元《水经注》载建平郡北井县巫溪水“南有盐井,井在县北,故县名北井”,巫溪水即今大宁河,盐井即白鹿盐井。唐代,大昌县曾置盐官负责管理盐业生产。大昌县辖今巫溪县地,白鹿盐泉正在其地。此后,白鹿盐泉盐业生产一直持续到建国以后。

宣汉县  宣汉县产盐始于唐代,《新唐书》载宣汉县“有盐”15,但未载具体产盐地。《太平寰宇记》载达州东乡县宣汉井场,“地名长腰,鹹源出于大江龙骨石窟中涌出,滩名羊门,两面山崖峭峻,鹹源出于山下,遂煎成盐”,则盐泉位于长腰羊门滩。其地因产盐而兴起宣汉井场,唐代属宣汉县,宋乾德年间宣汉县割属东乡县,羊门滩盐泉也随之割属东乡县。

江阳县(富义县)  秦、西汉初年江阳县属巴郡,西汉中期改属犍为郡,三国、两晋、南朝属江阳郡,治地在今四川省泸州市。《北堂书钞》引崔骃《博徒论》载“江阳之盐”,常璩《华阳国志》载江阳县“有富义盐井”。崔骃为东汉人,则江阳县产盐历史可上溯到东汉时期。江阳县盐泉出自富义盐井,富义盐井在今四川省富顺县城内,处沱江西岸,则汉晋时今富顺县城一带产盐。北周在富义盐井地设富世县,当与强化该地盐业生产管理有关。唐贞观年间改富世为富义,“富义盐井在县西南五十步,月出盐三千六百六十石。剑南盐井,惟此最大。其余亦有井七所”,当时盐业兴盛在剑南道中无出其右者。此后,该地盐业生产未尝间断,至民国初年富荣厂有盐井千余,产量占全川十分之六。

汉安县(内江县)  汉安县汉晋时属江阳郡,治地在今四川省内江市,处沱江河谷地带。《华阳国志》载汉安县“有盐井”,则是内江一带为西晋重要盐产地。唐代中后期内江县仍是重要的盐产地,盐井数达26所,银山县(今内江市银山镇)有盐井11所,则今四川省内江市及其银山镇的沱江河谷地带也是唐代剑南道重要的盐产地。

新乐县  新乐县晋属江阳郡,《华阳国志》载新乐县“有盐井”,即长宁河淯井,在今四川省长宁县北,为川南著名盐井。前蜀王建时曾设淯井镇,北宋设淯井监管理盐业生产。

江安县  江安县产盐始于唐代,《新唐书》载江安县“有盐”,但未载具体盐产地。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江安县可盛盐井“在县西北一十一里” ○11 ,则唐代江安县盐产地当在可盛盐井一带。唐代,江安县可盛盐井在今江安县东北南井场,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这里也一直是重要的盐产地。

综上所述,唐代以前巴盐产地主要集中在清江河谷的佷山县、盐水县,三峡地区的秭归县、巴东县、北井县、鱼复县、朐忍县、南浦侨县、临江县,嘉陵江河谷的巴县、南充国县、相如县、西充县、阆中县、新井县、新政县,渠江河谷的宣汉县,沱江河谷的江阳县(富义县)、汉安县(内江县)、银山县,长宁河谷的新乐县,乌江河谷的汉发县,梅江河谷的璧山县,江安县等地,尤以三峡地区、嘉陵江河谷、沱江河谷盐产地较多,而清江河谷、渠江河谷、长宁河谷、乌江河谷、梅江河谷等地盐产地仅有零星分布。

二、从巴盐产地看早期巴人与盐业生产的关系

巴人为巴地主要的聚居人群,因此巴地盐业生产与巴人应该有一定关系,但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盐业关乎巴族兴衰,就盐业对巴人发展的重要性给予了很高评价,在学界也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响应。随着对巴人和巴史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若从新的角度对盐业与巴人的关系进行审视,或许会有不同的认识,而巴盐产地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首先,从巴盐产地及其产盐历史来看,各盐产地盐业生产起始时间早晚不一。临江县溪河开发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佷山县清江盐阳产盐历史可上溯到传说中的廪君时代;北井县白鹿盐泉、汉发县郁山产盐历史可上溯到战国时期;朐忍县汤溪、檀井溪、临江县涂井溪、江阳县富义盐井产盐历史可上溯到汉代;南浦侨县长滩产盐历史可上溯到东汉时期;鱼复县鱼复浦、汉安县、新乐县、南充国县产盐历史可上溯到两晋时期;盐水县产盐历史可上溯到南朝时期;巴县、璧山县、江安县、银山县、宣汉县、阆中县、新井县、新政县、南充县、相如县、西充县、秭归县、巴东县等地产盐历史可上溯到唐代。根据各盐产地产盐历史的追溯,可知在前巴国时代(廪君传说时代—西周巴国建国前)和巴国时代(西周—战国时期),巴盐产地仅有临江县溪河、佷山清江盐阳、北井县白鹿盐泉、汉发县郁山等4处,而绝大多数巴盐产地都是在两汉至唐朝巴国灭亡以后兴起的,表明前巴国时代和巴国时代巴盐产地有限,一定程度上说明盐业发展是有限的;有限的盐业生产能给巴人族群和地域广大的巴国发展提供多大经济支持和助推力还难下定论。

其次,从盐产地空间分布来看,前巴国时代和巴国时代的4处巴盐产地中,北井县盐产地在巫溪支流后溪河白鹿盐泉一带,即今巫溪县宁厂古镇;佷山县盐产地在盐阳,即今清江河谷长阳县渔峡口镇龙池村盐池河温泉一带;临江县盐产地溪河在今忠縣黄金镇甘井河河谷地带;汉发县郁山盐产地在今彭水县郁江河谷郁山镇伏牛山一带。而巴国疆域地跨渝、川、陕、鄂、湘、黔等省市毗邻地带,地域十分辽阔,4处盐产地在巴国疆土上的布局显得极为分散,盐产地在巴国经济体系中的地域布局是很不合理的。更为关键的是,这些盐产地与巴国都城江州、平都、垫江、阆中等地距离悬远,若盐业为巴人族群及巴国经济命脉的话,盐产地这种地理分布格局与巴国统治者强化对盐产地盐业生产管理与控制的政治需求又是相背离的。纵观先秦时期各王朝或政权发展史,其经济重心地无一例外都在王朝或政权直接控制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国都大都位于经济重心地及其近旁。而上述4处盐产地地域分散且离巴国都城辽远,说盐业是巴国的经济命脉所在就与常理相悖,因此盐业为巴人控制下的巴国经济命脉的假设就值得我们重新审视了。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巴国灭亡之后的汉唐时期巴盐产地迅速增多,地域分布更显密集,盐业生产得到更大发展。但这个时期巴人已日益汉化和势微,从侧面也印证了盐业与巴人的关系并非前人所说的那么密切。

再次,从盐产地盐业生产者族群身份来看,盐业生产者也并非全为巴人。夷水河谷盐阳的盐业生产者为盐水女神部落的属民,盐业生产组织者和管理者为盐神女神部落首领,廪君巴人征服盐水女神部落后,巴人可能成为盐业生产的管理者,而盐业生产者和组织者仍是盐水女神部众。北井县白鹿盐泉一带在西周至公元前611年巴、秦、楚联合灭庸之前,这里属庸国地域,盐业生产者最早为庸人,庸国灭后大宁河一带成为楚国疆域,盐业生产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也相应变为楚人。因此,在巴国时代白鹿盐泉盐业发展与巴国、巴人没有太大关系。临江县溪河盐业生产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最初为土著居民,渝东峡江地区具地方特色的考古学文化就是最好的证明,只是在后来廪君巴人沿江西进后,巴人和巴国才成为该地盐业生产的管理者,但具体的盐业生产者和组织者还是土著部族。汉发县郁山盐在巴国时代的生产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为当地土著獽人、蜑人,他们是巴人西进建立巴国过程中征服的土著人群,为巴国属民。巴人不会直接参与盐业生产,顶多只是对盐业生产进行监督和管理。因此,我们说在前巴国时代和巴国时代,巴地盐业生产者和组织者并非巴人,而是被巴人征服后臣属巴人的部族,巴人与盐业生产的关系顶多只是国家层面的监督者和管理者,巴人与盐业生产本身联系并不紧密。若硬要说盐业对巴人发展有影响的话,盐业也只是作为巴地手工业生产的一种,盐税可能为巴国增加了财赋来源。因此,在目前缺乏直接考古材料和文献证据的前提下,我们还不宜过分夸大盐业生产对巴人发展的贡献和作用。

最后,从前巴国时代和巴国时代地理环境与落后交通状况来看,说盐业生产关乎巴人兴衰的假设也存在一些问题。若说盐业生产为巴国或巴人经济命脉的话,那就关系到两个问题,一是盐的运销,二是盐业赋税征收与运输,而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交通。前巴国时代、巴国时代的4处盐产地位置偏僻,且高山与河谷相间,加上早期巴地很多地方覆盖着原始森林,各种野生动物栖息繁衍,陆路交通需穿行于森林茂密、野兽横行的山岭河谷间,因此陆路交通不便且风险很大。前巴国时代盐产地清江河谷的盐阳、大宁河谷的白鹿盐泉、溪河河谷、乌江支流郁江河谷郁山盐产地都位于长江一、二级支流上,清江、大宁河、甘井溪、郁江等河流水流浅狭,且距离长江水道较远,加上早期水上交通工具多为小型舟船,盐及赋税的水上运输能力有限。因此,在交通艰难的前巴国时代和巴国时代,若盐业为巴人经济命脉的假设成立,巴人为规避盐产地与国都间的交通不便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交通运输风险,必然会将国都建于盐产地或其邻近地方。而目前我们所知,巴国早期都城夷城及后期都城江州、平都、垫江、阆中均距上述4处盐产地悬远,从这一点上来说将盐业视为巴国或巴人经济命脉的假设也是有问题的。

三、结  语

通过上文的讨论,大致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1. 从巴地盐产地地理分布来看,巴人时代巴盐产地主要分布在汉唐时期峡江地区临江县(溪河、涂井溪)、南浦侨县(长滩)、朐忍县(汤溪、檀井溪)、鱼复县(鱼复浦)、北井县(白鹿盐泉)、巴东县(永昌盐井)、秭归县(青林盐井),清江河谷有佷山县(盐阳)、盐水县(清江河谷),乌江河谷有汉发县(郁山),嘉陵江河谷有巴县(北温泉)、南充国县(大昆井)、阆中县(盐井溪)、新井县、新政县、南充县、相如县、西充县,渠江河谷有宣汉县(羊门滩),沱江河谷有江阳县(富义盐井)、汉安县(内江县)、银山县,长宁河谷有新乐县(淯井),川南沿江地带有江安县(可盛盐井),梅江河谷有璧山县(盐井河)等地,从盐产地地理分布来看,嘉陵江河谷、峡江河谷、沱江河谷地带无疑是盐产地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其他区域分布相对较为稀疏,这种分布状况主要是由盐资源的地域分布和人为的有序开发所决定的。

2. 从巴盐产地时代变迁来看,前巴国时代巴地盐产地有2处(佷山盐阳、临江溪),巴國时代新增盐产地2处(北井白鹿盐井、汉发郁山),汉代盐产地新增5处(朐忍汤溪、檀井溪、临江涂井溪、江阳富义盐井、南浦长滩),两晋南朝时期盐产地新增5处(鱼复鱼复浦、汉安、新乐淯井、南充国大昆井、盐水县),唐代盐产地新增12处(巴县北温泉、璧山盐井河、江安可盛盐井、银山县、宣汉羊门滩、阆中盐井溪、新井县、新政县、南充县、相如县、西充县、秭归青林盐井、巴东永昌盐井),巴盐产地随时代变迁数量持续增加,这也体现了巴地盐业生产持续发展的总体态势。若从盐产地历代数量统计来看,巴地盐产地数量大幅度增加是在汉、晋、唐时代,分别为5处、5处和12处,而前巴国时代、巴国时代盐产地总计才4处,这也说明巴地盐业生产大发展是巴国灭后的后巴国时代,而前巴国时代和巴国时代巴盐产地数量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前巴国时代、巴国时代巴地盐业生产发展是很有限的。

猜你喜欢

巴国盐井巴人
The Four Coldest Places in the World
英勇善战的巴人
英勇善战的巴人
巴人:一个不能忘却的文化战士
清末川边改土归流前期西藏东部盐井社会状况及周边环境考察
叩访盐井祠
试论土家民族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