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补白,多维度深化文本细读
2019-10-16胡欣怡
胡欣怡
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本,总是会藏匿着众多意犹未尽的空白点,为开掘教学内容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教师需要引领学生依托这些空白点进行补白,抠一字而生全句,由一标点而洞察整段,由一段而揣摩出一个全新的篇章。
一、聚焦文题,在补白中深化认知
题目是文本的眼睛和灵魂,往往借助于一个词语或者简洁的一句话呈现文本内容,揭示文本主题,如果能探寻到蕴藏其间的空白,就可以对文本的解读形成更加深刻通透的把握。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解题前、解题时、解题后,增加适切的名词或者形容词,将原本隐藏的修饰性潜台词展现出来,也可以利用问号、省略号等后缀性信息,悬疑入文,激发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的思维动力。
如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教师就可以紧扣题目中“厄运”或者“信念”前分别进行补白,将原本简洁的题目变成一个长句子:________________的厄运打不垮_____________的信念。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对最初形成的认知进行深入补充,形成了这样的句式:生活的厄运打不垮坚韧不拔的信念;《国榷》被偷走的厄运打不垮立志重写的信念。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如果能结合文本内容反复地叩击课文题目,充分运用想象性的补白思维,将蕴藏在作者意识中的潜台词浮出水面,越发彰显文本欲揭示的主题,深化对文本的独特感知。
二、整合资料,在补白中铺垫认知
学生对文本的原始理解,首先源于自身生活的积淀,因而是一种浅表式的感知,其感悟效果也是有限的。如果能借助于多维的资料就一定能形成知识性的铺垫,理解才会更加深入。尤其是一些历史类的体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更需要借助于丰富材料中相关的人物、事件、背景等,拉近学生认知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
以《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为例,在感受谈迁坚韧不拔的人物品质时,教师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大家收集的资料中,哪些有力表现了谈迁这方面的精神?哪些事例完全可以运用到课文中来?为了理清文本与资料之间的链接点,教师设置了这样的练习:在重新收集整理资料的那段时间,谈迁为了再次完成《国榷》,他翻越了______________,蹚过了______________,跨过了______________,到了______________,遇到了______________。经历了这样的补白式训练,学生不仅可以从具体的事例中感受到谈迁撰写《国榷》的坚强意志,并从具体的画面中体悟到资料收集的学习方法,形成了对文本内容另一维度的拓展与训练,从而借助于铺垫的资料让课堂更加厚实易解,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多元深刻。
三、激活思维,在补白中体悟深情
进行文本解读时,可以引领学生整合文本中具体的情境,借助标点符号进行补白,揣摩其所承载的价值意蕴。
如在教学《军神》一文中沃克医生对刘伯承评价的语句:“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此处连续出现了三个惊叹号,教师可以结合之前发生的事情以及沃克医生对刘伯承态度的变化,让学生揣摩这三个惊叹号背后赞颂的分别是什么?围绕着标点的揣摩与洞察,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撞击,心智被开启。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就独辟蹊径地利用文本中看似并不重要的标点进行补白,通过回忆刘伯承在手术前后的变化和沃克医生层层递进的评价,引领学生对于文本中人物的高贵品质进行了深入体悟,从而顺势揭示了文本内在的主题。与此同时,生活中另一种形式的惊叹号也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中悄然构建,即要在生活中学习刘伯承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的坚强毅力。阅读教学需要发现并开掘文本中标点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探寻这些标点所承载的情感信息,并将其转化成扎扎实实的语言,才能让学生形成更为深刻的洞察。
四、词句碰撞,在补白中揣摩意蕴
教材文本中有很多关键性的核心语句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但作者并不会直接和盘托出。教师就需要整合文本的内在语境,巧妙抓住其中关键性词句进行补白,让学生的思维意识穿透语言的表象,揣摩其内在的深意。
如《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剧本中,公仪休向子明解释自己“喜欢吃鱼所以更应该拒绝收鱼”时,连续出现了两个反问句和两个“如果”,其实语句中还暗藏着一个“如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这段话的内容,看看哪里也可以加上“如果”。学生在细致阅读之后,很快就发现在“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之前可以加上“如果”。在文本细读中进行关联词的补白,可以让学生体悟到句式的内在特点,更让学生意识到每一层之间的推进,都是基于上一层之起因的。从两个反问句引发的肯定性结果,学生不难感受到公仪休拒收礼物的坚决态度。这一案例中的补白,学生更加深刻感受到文本的解读能力,蓄积了思维含量,并在內容叙述的基础上深刻感受文本理解的深刻主旨。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黄珏学校)
责任编辑:邓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