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感知文本结构的教学策略
2019-10-16余浩
余浩
阅读文本,既要从微观层面关注文本的细节语言,也要以宏观视角洞察文本的整体结构,达成“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教学境界。纵观小学语文教材,总分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文体结构,早在三年级《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就已经展现“总分总”结构,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对“总分总”结构的教学始终停留在名称上,学生也仅仅是从名称上接触了“总起”“分述”“总结”等相关名词,而对“总”“分”“总”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解构文本。本文提出要奠基础,紧扣课题搭建认知支架;扣始末,联系首尾创设统整抓手;逆思维,猜想印证设置梳理路径,促进学生解构文本能力发展。
一、奠基础,紧扣课题搭建认知支架
一般来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要么以精练概括的语言揭示了文本的主要内容,要么以富有深意的语言展现了文本表达的情感。因此,题目就是一篇文本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就能够以整体的视角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为认知和解構文本的主体框架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就让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提炼出本文描写的两个核心支柱,即“北大荒”和“秋天”。教师引领学生整体性把握文本内容,从这个两个词语入手进行思考:作者围绕着“北大荒”和“秋天”描写了哪些内容?学生一方面从语段出发,概括出作者分别从“天空”“小河”“原野”三个不同的维度展开描写。教师可以从题目中“北大荒”这一特定的地域入手,感知作者凸显的“北大荒”;其次,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内容的特点,并紧扣天空的一碧如洗、小河的清澈见底以及原野的热闹非凡,感知与“秋天”的联系,从而借助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维度在文本与题目之间建立起内在的关联。
要想真正地厘清文本总分总的内在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对文本的整体性内容形成深入而通透的把握。只有真正地把握文本的内容,才能从具象走向抽象,为学生理清文本内容奠定基础。
二、扣始末,联系首尾创设统整抓手
众所周知,总分总的文本是由总起、分述和总结的相关片段组建而成的,这三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单一呈现的,它们拥有着惯有的认知思路,形成了一条鲜明的内在逻辑主线。教师可以从文本的始末入手,深入解构文本的内在框架。
如《北大荒的秋天》总起段写道:“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就来了。”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语段之后进行内容概括,明晰了文本描写的时间和地域,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明确了文本表达的范畴。而最后的总结段这样描写:“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学生在阅读之后,立即提炼出最核心的概括。教师引导学生以联系的视角将文本的开始与总结语段进行对比朗读,探寻前后之间的变化:在总起语段,作者揭示时间“九月”,就将描写的视角顺势过渡到后面的分述部分;而在总结性的语段中,所表达的内容虽然同属一个范畴,但其意蕴却有了较大的变化,首先作者以一个“啊”字将自己对北大荒秋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然后着一个“美”字,高度概括出了北大荒秋天的特点。
通过联系、对比,学生不仅对首尾语段有了深入的洞察,也对文本可能着力表达的取向有了更加鲜明的认知,这就为感知总分总结构奠定了基础。
三、逆思维,猜想印证设置梳理路径
在总分总结构中,分述部分是毋庸置疑的重要部分,但这一核心内容的选择和表达,却是以开始、总结的语段为基准的。因此,教师可以从文本中总结、开始的语段出发,引领学生以逆向性的思维去猜测,并利用文本中的内容进行相关的印证,从而洞察分述内容与开始、总结语段之间的联系。
如教师可以从开始段中“北大荒的秋天就来了”入手进行设问:你看到了北大荒秋天的哪些地方?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分述部分的“天空”“小河”“原野”,感知课文中分述内容与分述语段之间的联系。然后,在紧扣课文总结语段中“真美呀”,将文本的感知力聚焦在感受北大荒秋天之美上,将学生的思维扩散开去,并相机地引领学生具体感知天空、小河和原野的非凡之美,将文本中分述的内容分别指向语段表达的最后部分,将总结中的“美”明朗化、具体化、清晰化。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将分述内容与文本开始、总结的内容进行了高效统整,积极凸显了对北大荒秋天之“美”的体验,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高效发展,对文本总分总结构形成了深入理解。
文本的框架结构虽然属于外显型范畴,但其与文本表达思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是历练学生结构化能力和解构文本素养的重要平台。只有以宏观统整、联系的视角,引领学生经历整体把握、猜想印证等思维历程,才能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助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