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
2019-10-16饶建发
饶建发
由于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比较注重阅读和写作,特别是在當前教育大环境中,学生的朗读水平非常重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更是古人对诵读的历史实践总结。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最根本还是诵读。诵读水平高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则强;反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则可能不足。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呢?
一、在诵读中品析精词妙语
引导学生凭借想象、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在精读中品析精词妙语。一词一语,体现了整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和情感。如何做到品析妙语精词,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投入感情地诵读,读什么?怎么读?这些都要在课前预设好,免得学生盲目读,而诵读又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效果,还有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做好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哪些词是“精词”,哪些语是“妙语”。通过学生的品析,让他们进一步地体会文章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在诵读课文时,老师可采用范读、配乐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方式,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诵读环境。诵读方式不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各不同。《诗经》适合歌咏,《史记》则应静悟。以唐朝诗人诗歌为例, 晚唐诗人贾岛以“苦吟”流传后世。传说贾岛在长安街上酝酿吟诵“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一联时,唐突了京兆尹刘栖楚;在斟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时,冲突了京兆尹韩愈,特别是对“敲”字的推敲,更是传为文学界的佳话。学生在读上述两联时,通过不断诵读,比较“敲”和“推”的不同,如果采用“推”字,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敲”比“推”好,等等。学生只有细细品析,才可体味词语的妙用。以此类推,在品析诗歌时也要这样。对现当代诗歌、散文等也可借鉴此法,不断诵读,领悟优美文章中的精词妙语。
二、在诵读中把握文章内涵
在日常教学时,我们说的诵读,一般对文言文、古诗词诵读比较多。诵读是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唐诗宋词,闪耀千古。我们喜欢称呼知识分子为读书人,所以,书是用来读的。自古以来,中国人通过诵读各类文章来宣泄个人的情感,凭借不同的文字,语言情感完全不同,或悲伤,或喜悦;或高亢,或低沉。因此,诵读是一个人表达情感的复杂心理过程。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不断加重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笔者以此为契机,采取比较教学法,帮助学生通过诵读进一步理解中国古诗文的内涵,领略唐诗宋词的古典美。例如,大家都知道,李白是个非常自负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因此,学生读李白的诗歌时,他们内心会充满了一种欢快进取的喜悦,还可领略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如李白的《将进酒》中抒发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壮气概,但是也不乏写离别之苦的诗句,他在《劳劳亭》中写道:“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哭,不遣柳条青。”而“诗圣”杜甫的诗歌,则是另外一番风景,他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沉郁顿挫,而他的另一面又饱含深情,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平愤懑到“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深沉叹息。当然,通过这些简单的比较,使学生能较好掌握诵读对理解文章内涵的重要性。经过不断诵读,学生能更深刻理解文章的感情色彩。
三、在诵读中注入创新元素
一个学生只要五官正常发育,心可感悟,那么诵读就基本没有多大的障碍。在乡村学校,老师对学生的诵读要求比以前更高。现在大多数乡村学校的教学硬件都比较完善,所以老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规范诵读,这对学生的语感培养特别有利。其实,诵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力和鉴赏力。由此可见,诵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笔者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留守儿童比较多的状况,从基本功开始抓,全面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其实,诵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语言的基本素养,也可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都是语文教学和考试中的重点。如果不通过诵读,学生没有形成他们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那么他们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包括物理、化学和数学等学科中语句的理解。题目都理解不清楚,何谈解题?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恰当运用诵读手段,引进一些现代的娱乐节目,如中央电视台董卿主持的《朗读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因此,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时,要把学生的语言感知、理解、运用和积累有机融为一体,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诵读素养,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任何文章都离不开诵读,在诵读中品析精词妙语、领悟思想情感。假如学生对文章缺乏诵读,则体会不到文章的内涵,更体会不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美丽。老师要从文本内容着手,把诵读作为最基本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诵读形式,为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打下最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荣山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