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2019-10-16陈立上
陈立上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和课堂教学,简单的讲授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能力培养需求。为此,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思维,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及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性提升。为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笔者尝试挖掘兴趣、多角度教学、探寻阅读规律等方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阅读不仅是要求学生能够看懂文章的字词,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句子的意思,读懂段落、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体会文章的大意及其中表达的情感,学生将从文章中获得间接经验或体会,通过阅读他人的观点,加以思考转化为自我感受,使阅读成为学生成长的养料,对学生的三观塑造、知识储备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身心发育不成熟,自身经历较少,对于阅读的理解性较差,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往往简单朗读、诵读,对课文中句子的意思、段落的大意理解程度较差,导致阅读效果较差。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阅读指导,使学生掌握阅读有关技巧,在提升学生语文成绩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其他学科中的知识,进而促进学生成绩的全面提升。同时,应注意到的一点是,大部分教师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将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单句的教学中,对学生情感体验与能力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发展,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因此,小学语文应当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挖掘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导师。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当注重挖掘学生的兴趣所在,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喜爱阅读、主动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讲故事有着较大的热情,同学与同学之间分享故事的现象较为普遍,从学生这一兴趣点入手,结合学生的语言能力、认知思维等,教师决定开展“故事复述”教学活动。在讲授《找春天》这一课时,由教师对课文进行朗读,朗读过程中注重故事的叙述性,并放慢节奏,引导学生耐心、仔细倾听。教师朗读结束后,学生复述听到的故事,或在课堂上分享关于“找春天”的故事。通过这一学习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倾听更耐心,学习更富探索性,学生阅读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二)多角度展开阅读教学
教师应当注意到,学生的基础是开展语文阅读教学需注意的一大问题,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其阅读能力较差,对主题的理解力不强。为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教师应当采取一定教学策略。多角度开展阅读教学,直接在课堂中模拟文章情境,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或直接扮演课文角色。一方面,有趣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文章中的情境,對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理解更为深入。如在阅读课文《西游记》节选中,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等角色,并简单分析课文中每个角色的心理、情感,让学生通过扮演的形式,体会角色所蕴含的情感态度,进而提升其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探究阅读规律和技巧
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同类型、同主题阅读文章中,总结阅读的规律、技巧,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掌握文章思想、脉络,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应当注意为学生探寻阅读中的共性,探讨相似两篇文章中的相同与差异点。如小学课文中有许多篇章均以爱国思想为主题,如《中华少年》《狼牙山五壮士》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此类文章进行总结,如文章结构、表达手法、情感主题等,帮助学生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真正掌握阅读的技巧。同时,为进一步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可将课文阅读中出现的某一文体、主题作为写作材料,将阅读与写作充分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未来学习、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大塘乡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