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认知特性,助力习惯养成
2019-10-16刘亚萍
刘亚萍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学校是儿童生命成长的摇篮,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应该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我们不能采用直接告知的方式,更不能简单粗暴地要求学生具体怎么做,而应该从学生认知能力的特点出发,契合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将文明礼仪融入学生的生活实践当中。
一、组织活动,在积极参与中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在生活中,很多学生对基本的是非、善恶都有自己的判断,他们能够明晰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但从辨析认知到实践行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为此,我们不能直接摘取所谓的行为规范,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而需要通过种种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鲜活可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完全浸润在情境之中,激活学生内在的参与意识,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规范学生的行为意识,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
如很多家庭对孩子非常宠爱,有些家长从安全的角度出发,每天都是早送晚接,但我们发现,接送的家长充满热情,而很多孩子却对家人不冷不热,认为都是他们应该做的。为此,我们针对这一现象开展实践性体验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以感恩之心来面对辛苦付出的家人。在班队课堂上,教师以现场模拟的方式组织学生分别扮演父母、老师和学生,模拟上学和放学情境,扮演的学生分别从正面和反面不同事例进行表演,其他学生在观察后进行分享交流。通过活动,学生纷纷意识到自己之前做得不好。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的行为意识有了明显改善,能够懂得运用基本的礼貌语言向家长表示感谢。
二、聚焦细节,在关注常态中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我国一直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训。在校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可塑性较强,因此容易养成新的习惯,但遗忘得也快,这也体现了儿童内在的认知特点。为此,我们在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时,就不能完全将希望寄托在教育活动中,而需要充分关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将具体的文明要求、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文明规范巧妙地落实在他们的生活常态中,久而久之,这种文明意识会镌刻在孩子的行为习惯中。
比如组织外出参观活动,我们在观看演出时提出了安静观看、热情鼓掌的要求。为了让学生能够将观众的基本礼仪镌刻在他们的思维意识深处,班主任就先后与其他任课老师和家长取得了联系,与他们沟通了这一要求,并邀请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活动中对这一要求进行落实,这样一方面巩固了实践体验活动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意识到文明礼仪其实就蕴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看不到成人在实施教育,在无形中洞察自己、反思自己,从而最终提升自己。在生活中充分关注,就是要让学生在无形中感知,为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奠定基础。
三、讲述故事,在观照自我中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爱听故事是每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生动有趣的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极富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自主意识,让他们主动从故事中获取精神成长的营养,从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身上获得力量。因此,故事是引领学生养成良好文明礼仪习惯的重要资源。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我们采用对比的方式,为学生讲述了岳飞和牛皋问路的不同表现。岳飞和牛皋有一次外出迷路了,正好遇到一个下地干活的大爷,牛皋走上前去问道:“哎,老头,爷问你这条路怎么走?”老人理都没理,只顾埋着头干活。岳飞走上前去,躬身施礼,彬彬有礼地问道:“请问这位大爷,我们迷路了,感谢您为我们指路,感激不尽!”老人见岳飞非常懂得礼貌,就为他们指明了道路。听完这个故事,孩子们笑了,在交流分享中,他们纷纷意识到文明礼貌在与人交流沟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无形之中明晰了自己的行为意识。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对孩子进行生硬的灌输和教育,而是借助故事中两个主人公的表现,引发了鲜活而直观的对比,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和引领,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
四、比照自我,在榜样示范中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直观思维能力要远远大于抽象思维。对于生硬的行为规范和要求,学生往往一下子难以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身边寻找、树立典型,发挥好榜样示范性作用,用这些鲜活的榜样示范来感染和召唤孩子的內在行为。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向学校推荐他们为升旗仪式上的旗手或者护旗手,让这些孩子能够更好地展示和表现自己。在班级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班队课和晨会课等德育阵地,向学生宣讲榜样的典型事迹和优秀表现,让其他学生能够明确自己要达成的目标,更充分地展现榜样的示范性力量。
身边的榜样是最鲜活的教育资源,利用榜样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在常态化的认知空间中进行自我比照,并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促进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自主养成。
懂得感恩,懂得文明礼仪,是每个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更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秉承德育实践的基本规律,统整学生内在的思维特点,通过榜样示范、故事熏陶、活动体验等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意识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甘肃省敦煌市南街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