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2019-10-16徐荔媛
徐荔媛
丢垃圾,“别给中国人丢脸”
初到德国卡塞尔留学时,有老留学生递给我两页纸,郑重其事地交代:“这是德国生活的第一课——扔垃圾。千万别不及格,给中国人丢脸。”
我接过一看,《垃圾分类宝典》:
(1)生物垃圾(棕桶,厨余垃圾/花草树叶;可降解制肥,免费回收)
(2)旧纸(旧纸箱,报纸杂志复印纸/纸箱;可回收造纸,免费回收)
(3)旧玻璃(分棕色、绿色和无色三种玻璃回收箱,玻璃瓶倒干净去瓶盖,再分颜色扔;可回收再造玻璃;免费回收)
(4)包装物(黄袋或黄箱,取出可吃可用部分后的各种含纸、塑料、金属等的包装物,如牛奶盒/罐头盒/塑料袋;可部分回收再做原料,其余焚烧或填埋;免费回收)
(5)旧衣物(教会或公益组织提供垃圾箱,还可以用的、破的不要的/两只鞋用鞋带绑一起;可捐给贫困地区;免费回收)
(6)旧家具、家电(查市政发的该地区收旧家具日历表,当天摆到街边;可回收木料、塑料、金属等;一般免费回收/预定回收需付费)
(7)剩余垃圾(不属于以上几类的垃圾如狗屎/猫砂/卫生巾/炉灰等;不可回收、最终焚烧或填埋;付费处理)
(8)特殊垃圾(包括有害物质需特殊处理,如油漆/灯泡/酸剂;需无害化处理;付费处理)
(9)建筑垃圾(付费预定建筑垃圾箱;不可回收,填埋;付费处理)
入乡随俗,先学会了再说。生活垃圾分类是每天都要重复做的功课,老生带新生,也有同宿舍的德国学生不厌其烦地当“纠察官”,很快,外国学生们纷纷同化为垃圾分类的合格市民。在学生宿舍楼里,一套几居室的公寓为一个小单位,备齐生物垃圾、包装物、剩余垃圾等各种垃圾桶,瓶瓶罐罐放一起,纸张旧报纸用纸盒装着。每家每户都备着七八个垃圾堆,对应着垃圾分类宝典的几条。
一个楼(群)又是一个独立的垃圾核算单位,可以按住户数量,向市政申请提供各种垃圾桶/箱,每月垃圾回收和处理产生的费用,也记到该楼(群)的物业管理费里,最后平摊到每一个房间的房租里。遵循的规则很简单:谁制造垃圾,谁为垃圾处理埋单。
留学生前辈给的第二页是本街区的垃圾日历。须知:垃圾车不是天天都来的。因为垃圾车和环卫工人有限,每天只能轮流到不同的街区清理垃圾桶。按楼房地址,每家每户都可以在市政网页查到今年的垃圾日历表。
我第一眼看到垃圾日历,有点石化。隔一个星期才倒一次剩余垃圾,两星期才倒一次厨余垃圾,不会臭吗?留心观察了德国的垃圾桶,发现除了厨余垃圾桶容量与国内的差不多大小,其他垃圾箱都是巨无霸,的确是够一个大院居民两星期的垃圾量。此外垃圾箱有抓手、有轮子,方便移动,也方便全程机械化的垃圾车操作。厨余垃圾与包装物分类之后,严丝合缝,即使放在底层住户的门前,竟也没有异味,让我暗暗称奇。
德国垃圾分类的规则虽然繁多,但分类逻辑较为清晰,而且学生宿舍附近很容易找到各种相应的垃圾桶,很少给我带来困惑。如果有困惑,也可以上网查询,“怎么正确垃圾分类”。
上了锁的垃圾箱
有一个周末,见一留学生气喘吁吁地扛着个大书架进楼。他广而告之,今天遇大发了,满大街都是旧家具、家电,很多都好着呢,快去捡呀。
我出门一看,惊到了,平时干净整洁的居民区街道,一下子冒出成堆的老沙发、床架、书架,还有大冰箱、大电视。原来,今天是这片街区半年一次的“收家具日”。只有这一天,不用的旧家具才可以摆到路边,到晚上垃圾车统一过来拉走。说是旧家具,其实多数旧而不破,德国制造的老家具尤其耐用。在十几年前,许多穷学生就是靠捡旧家具凑齐了一屋子家当。然而,捡时容易扔时难。搬家时,不想要的、带不走的大家具怎么扔呢?
在互联网还不发达时,居民区的超市一般会在墙上挂一块小广告板,供附近居民们互通有无,比如“舊家具/家电自取”的手写条儿。互联网普及后,在ebay上低价或免费转让也屡见不鲜,类似同城二手交易。
在我几次搬家的时候,都是通过校园论坛发小广告,大到床架、冰箱,小到台灯、锅碗瓢盆,几个欧元或者免费自取,很快就出手了。所以,经验丰富的老留学生们说:如果你看到邻居搬家预定了垃圾车,千载难逢,赶紧偷偷搭便车扔掉棘手的大家具家电,也是赚到了。
这些巧扔垃圾的经验都特别鲜活,令人印象深刻。
多少人在抵制垃圾分类
后来,我离开守规蹈矩的小城卡塞尔,转学到科隆大学。科隆是老牌的市民城市,我在这里遇到了公然抵制垃圾分类的德国室友。
这位C君其实非常热心社会公益,但他对垃圾分类这事深表怀疑。“垃圾分类只是个宣传口号。我们辛辛苦苦地分类,他们最后还是混一起拉走了,我们不白分了吗?”
持C君这样观点的大学生邻居们也大有人在。于是所住的学生城经常因为垃圾混淆被开罚单。物业管理人员为此伤透了脑筋,不时贴公告说:“因为租客中部分人垃圾不分类,导致垃圾处理费用高涨,物业费增加,也终将在房租里体现。请记住:自作必自受!”
对于这场轰轰烈烈的涉及全民的垃圾分类运动,德国国内也有不少反对声音。批评者认为,基于现有垃圾分类的技术能力,让全民8000多万人天天徒手分类垃圾,不仅是巨大的人力浪费和低效率,也纯属无谓之功。他的论据是:一半以上黄袋的包装物垃圾,并非被循环,而是被焚烧。汉堡的国际环境研究所EPEA所长Braungart也认为,人们对垃圾分类或不分类,“完全不是重点”,从而掩盖了工业与政府的失职。太多的产品和包装物是混合材料制成,几乎无法分类和回收再利用。
然而,在微弱的民间杂音之上,是官方越来越高调的循环经济成绩单,强势地证明着垃圾分类是生态与环保的绝对正确。
在德国环境部网站上,第一个指标是垃圾总量的控制。据联邦统计局数据,从2002年到2016年,德国居民每年生活垃圾总量一直控制在5000万吨左右,并没有随经济增长而增长。这也侧面反映了,至少在控制垃圾产生的源头上,德国人的自觉意识超乎强大。第二个指标是2016年德国居民生活垃圾中被回收和利用的垃圾占到67.1%,提前完成2020年达到65%的目标。毫无疑问,这是一份炫目的成绩单。
2003年起,德国全面对一次性塑料饮料瓶子实行押金制,每瓶押金高达0.25欧元;对可多次使用的瓶子,押金则是0.08欧元。押金制目的是对抗“用完即抛”的快餐消费主义。同时要求售卖饮料的超市里必须安装自动回收机,方便有押金的瓶子回收。而没有押金的瓶子,仍需要扔到玻璃垃圾桶去。
有一次,我正拎了一大袋瓶子往垃圾桶里扔,路过一个老太太对我摇摇头。我自检了一遍:没错呀,瓶盖儿摘掉了,瓶子里清干净了,瓶子也按不同颜色投到不同的箱子里了。
于是疑惑不解地问老太太:“我这么扔瓶子哪里不对呢?”
老太太指了指远处的教堂尖:“今天是休息日。”
原来,扔瓶子会发出“劈啪”的清脆声响,影响居民休息。这条虽不属于垃圾分类法,但却是“潜规则”:晚上10点到早上8点,以及周末和节假日,不能扔瓶子!如果非要扔,去找远离居民区的。果然,走了半公里,看到树丛深处隐匿着三个玻璃垃圾箱。这个发现让我欣喜若狂。
摘自腾讯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