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行业的营销“会路”,你了解多少?
2019-10-16王竹君
王竹君
编者按:民以食为天,当代年轻人聚会、旅游都离不开美食,各大商场中的餐饮比例更是越来越大。近几年,很多餐饮企业逐渐发展到全国连锁的规模,更有很多网红店以及明星开的餐厅,在社交媒体上非常火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目光,餐饮行业的营销方式更是花样繁多,值得我们仔细分析。
为此,本期品质沙龙活动以“餐饮行业的营销‘套路,你了解多少?”为讨论主题,邀请嘉宾重点讨论与餐饮行业营销相关的话题,以期带来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操建议。沙龙的特邀嘉宾主持是危机管理专家曹志新,对话嘉宾分别是睿符品牌传播机构董事长孙雷,奔跑互动联合创始人秦鑫,六倍美康养套餐品牌创始人、北京优势普元传播机构总经理邱子真,以及广州餐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李娜。
曹志新:真知灼见,一期一见。欢迎各位嘉宾在百忙当中来到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参加《国际公关》杂志主办的第88期品质沙龙。本期沙龙的主题是“餐饮行业的营销‘套路,你了解多少?”
众所周知,当代年轻人聚会、旅游都离不开美食,各大商场中的餐饮机构更是比比皆是。近年来许多餐饮企业从一家门店发展到全国连锁的规模,更有很多网红店以及明星店表现得异常火爆。那么,请各位嘉宾介绍一下,餐饮行业目前的市场现状。
李娜:从我们行业角度来分析,之前餐饮业的营销渠道其实很单一,就是通过一些广告宣传,促使用户进店去消费。互联网快速发展以后,我们的流量入口开始变多,消费者了解餐厅的渠道也跟着变多了,比如用户会通过社交媒体和一些社交平台来了解餐厅的情况。我们的用户也变得多样化,比如一家餐厅之前来的都是中年人,后来也有年轻人陪着父母来,致使用户群体发展成了很多类型。所以,在餐饮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针对“怎么把握这些用户”、“怎样才能知道他们的需求在哪里”以及“如何跟这些用户产生互动”等问题,我们还需通过很多数据的分析和指导,才能以此推动用户的多样化。
同时,信息化也应该会是餐饮行业的一个趋势和方向。现在很多餐饮行业的老板都在这条道路上探索,即应该如何用数据来服务餐饮行业。而我认为现在的餐饮业,除了原来说的口味、装修需要不断创新以外,更重要的还是渠道来源的拓展。用户的来源变得越多,管理餐饮行业的系统工程或者供应商就会变得越来越复杂,餐饮行业也会变得越来越规范化,管理水平的要求也会更高。所以,从行业背景来讲,这是我认为的目前餐饮行业的现状。
孙雷:我们服务过不少餐饮类的客户,我觉得,餐饮行业变化这么多年,原来高端的餐饮企业还是能够引领这个市场的发展的,但后来却不完全以这个方向发展了,比如国家政策的变化等因素,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影响,像湘鄂情、俏江南等。
餐饮行业是特别良心的行业,产品品质也特别直观,就简单两个字“好吃”,只要好吃大家就会蜂拥而上。从整体来看,餐饮行业是一个门槛相对低一些的行业,同时又是一个很辛苦很良心的行业,只要把口味做得好,不管是在一个小区,还是在一个商业圈,都能吸引到一部分固定的客群。我觉得餐饮业的发展方向大概就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升级,最终做成连锁性的经营模式。
秦鑫:在刚才两位嘉宾的基础上,我再补充—下餐饮业的行业现状和市场现状。虽然我不在餐饮行业工作,但是也服务过一些美食企业和品牌,接下来我就以下几点补充说明—下:
第一,从品牌角度来讲,现在的餐饮不再像以前那么单调了,而是越来越特色化、多元化。不仅如此,在特色的基础上还更加注重品牌化,同时在其他运营上也重视资本化,这样就加速了餐饮企业的发展。
第二,从体验角度来讲,餐饮正在从最初的关注吃吃喝喝的食物本身,不断地向多元化延展,比如注重吃和喝之外的精神文化、美食文化和吃的环境,再比如刚才提到的要吃的有主题,即不仅仅要吃,还要注重跟谁去吃。
另外,在吃的过程中,也更加注重了互动性。以前吃完了就结束了,现在的餐饮可不是吃完就完事了,而是更注重长尾效应。
邱子真:从大的方向来说,中国的餐饮目前在全球排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据预测,四年之后,中国将会成为全球第一大餐饮市场,整体利润在4万亿左右。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餐饮业将会容纳2000万的就业人口,所以我觉得这个市场特别大。同时餐饮业现在基本上都在往品牌化、标准化、零售化的方向去发展,再加上我们的软硬件,即中央厨房的发展、管理技术的发展、连锁的发展,让我觉得餐饮业的不断进步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趋势了。
还有,从餐饮的分类来说,正餐、火锅、快餐、小吃、团餐、西餐、日料等品类中,据说团餐是利润最高的。另外在规模上,全球最大的餐饮公司如百盛、肯德基、必胜客等等,去年在中国的营业额是565亿,是全球最多的。其次,在中国最出名的是海底捞,去年的营业额是108亿,还有全聚德,去年营业额大概是16亿,它们之间都是相隔5倍左右的差距。
总之现在大概的方向就是,在三、四线城市要想尽快挣第一桶金,餐饮行业是非常好的行业,它就像一个提款机,做任何行业都没有做餐饮来钱来得快。但是餐饮又是死亡率很高的行业,挣钱的只占到10%到15%左右,大部分企业平均寿命不到两年。这就是目前我看到的餐饮行业的状况。
曹志新:四位嘉宾分别从餐饮机构的流量入口、餐饮行业的定位、餐饮机构的品牌化、运营上注重资本化以及餐饮业的分类和规模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分析出了各自心中餐饮市场的现状。
在餐饮行业当中,不管哪一家餐饮企业想要立足,都必须要有所谓的营销套路,比如我们知道的靠煎饼果子起家的皇太极,用的是社交营销;再比如一些餐飲机构是跨界营销;还有一些是打着情感营销的路子;再有一类企业则是用的饥饿营销。接下来,就请各位嘉宾从自身的角度,结合实际案例来讲讲饥饿营销、情感营销、跨界营销、社交营销等几类营销中,你比较看好哪类(或哪几类)营销方式?
邱子真:我觉得餐饮行业特别适合做跨界营销,因为餐饮行业本身就是一个体验特征明显的行业,很多其它行业的知名老品牌都愿意与餐饮行业跨界结合,只要能找准跨界双方的内在联系,满足消费习惯和需求,有相似或相同的消费群体,就可以联合进行让消费者耳目一新的跨界营销,发挥天生的关注度,达到省钱双赢。比如冷酸灵牙膏和和小龙坎火锅联合推出了一款辣味火锅牙膏,包括微微辣、中度辣、变态辣等三款,一推出就上了微博热搜,引起消费者的广泛关注。这样的跨界营销,对于老品牌来说,是得到了一次塑造品牌年轻化形象的机会,让老品牌收获更多的年轻消费者;而对于餐饮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提升品牌关注度和品牌趣味性的好办法。当然了,这种跨界活动,目的是博取眼球,提升双方品牌关注度,若想从中去挣钱是不现实的。
孙雷:营销的本质就是以流量为核心。对一般餐饮行业来说,主要还是靠自然流量,即以它所开设的地点为中心形成拉动;第二就是口味流量,谁吃得好,喜欢吃,反复地去,也会形成拉动;第三是互联网流量,比如大众点评的运用,大家在选择的时候先看一看附近有什么好吃的,哪家点评分数比较高就去哪里吃。所以我觉得,营销主要还是以拉动流量为主,不管是饥饿、情感、跨界还是社交,其本质就是流量的置换。
餐饮行业的饥饿营销,简单来说就是:想吃,所以排队。比如喜茶,越排队,人就会越来越多。然而这些都不是新的手法,就现在这个时代来说,更应该讲求的是私域流量。比如说,你现在想要下单就得先关注公众号,成为他们的会员,这些会员都是沉淀。对餐饮行业来说,把私域流量活化,释放出价值,才是比较高频的消费形态,才是通往未来走向的趋势。再比如网红打卡店,做到线上线下打通,营造关于年轻人的话题,或者当前大家关注的热点,这才是新时代下的营销手段和营销方式。
秦鑫:我觉得还得看从什么角度来考虑,当时我们做所有会员、所有用户调查的时候,就总结出一个规律:所有吃的东西,用户一旦入口了,尝过了,好吃就是好吃,不好吃就是不好吃,吃过好吃的东西,再给他不好吃的東西,他会吃不惯的。所以从营销的角度来说,如何去达到效果,就要看你最终要的是什么。
我不同意邱总的观点,他们做跨界营销,跟其他餐饮企业合作,深挖起来却没有一个做长久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老企业做跨界营销看似是多元化拓展,是一种产业链的升级,其实做的都是小众的、博眼球的,这些看似新奇的产品,有的人本着猎奇的心理去买一次,却再也不会尝试第二次。比如非常火的氮气冰淇淋,我和我同事去吃过一次,当初只是看着满嘴喷烟,感觉很好玩就吃了,但是吃完一次之后都一致决定不会再买了,因为里面打的是氮气,吃的时候特别容易伤嘴唇和舌头。毕竟吃的东西,入口过后,留在舌尖上的记忆是根深蒂固的。
所以,这些营销方式哪一个最好,真的很难选择。
曹志新:这么说来,其实每一种营销都有成功的案例。例如饥饿营销,就是抓住了客户想吃但吃不上还非吃不可,排队又排不上还非排不可的心理。比如北京有一个四合院餐厅,环境一般,但是排队订位的人却很多,甚至有时候得提前半个月去订。天津有一家煎饼果子也很有意思,消费对象主要针对夜生活人群,每次排队都得20人左右,致使有的人报复性购买,本来想买一套的因为排队时间长索性就—人买多套。
其它的诸如情感营销、跨界营销、社交营销等等,还请各位从研究的角度来讲讲,你最看好哪一种?
李娜:因为我们本身是做餐饮行业系统管理的,在我看来,不管是饥饿营销、情感营销、跨界营销还是社交营销,都是流量的运营,都是会员营销。比如说刚才邱总讲到的跨界营销,周黑鸭今年年初就跟一个口红品牌有了合作。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周黑鸭是一个很大的品牌,有很多会员,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会员的情感需求变得越来越复杂,他们对品牌的认可度也趋于多元化,这就需要跨界融合来刺激会员消费,不断提升黏度,这也是当前场景下的一种营销方式。
如果问我更看好哪一种营销,我认为是社交营销,因为餐饮本身就是社交,除了陕餐,你很少碰到一个人去吃饭的情况。餐饮大多数是群体,即两个人以上的社交行为,现在我们的社交方式也多元化了,以前只能打电话提前约,现在通过微信聊一下,关注—下朋友圈,就能让周边的朋友知道哪个餐厅好吃。比如说我在上海,在朋友圈里看到北京的朋友发哪家店好吃,我就想下次去北京的时候要去那里打卡试试,所以社交营销能够使餐饮行业无限地扩大用户群,同时带来更多的流量。其实,所有的营销方式都是品牌们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品类而打造的一种营销方法,而我认为社交营销则是可以—直坚持的、持续的,并且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孙雷:以上说的都是手法,有的东西却是战略,比如说控制供给,即在一些特定品类的行业里面可以通过控制供给,限量限时,从而促进消费。情感营销就不用再讨论了,吃本身就是很情感化的,里面包含了自己的情感、家人的情感、朋友的情感等等。而跨界的核心,从餐饮角度来看,就是流量激活的问题。我关注的很多餐饮企业都把自己看成是平台化的企业,即我是开店的,里面就都是流量,但是平台化也要基于核心价值,是不可以胡乱延伸的。
说到社交营销,它跟前面那几个不完全是一个概念,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客户端已经成为人们交流的载体,餐饮企业要想有存在感,就要利用好手段。我们刚才谈到的私域流量,包括网红打卡店在内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方式,对餐饮企业来说就是要掌握的手段。营销手段随着科技、时代的进步,肯定是不断升级的,说白了就是把传统的套路在新的时代重新包装上架。
曹志新:如此看来,餐饮的运营本质就是流量的运营。饥饿营销、情感营销、跨界营销、社交营销,都会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和不同时期里,因不同品类,用不同方法或融合或交替着。地域或城市对餐饮行业的营销是否有重要影响?比如南方与北方,或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在营销方式上有哪些不同?
邱子真:对于美食的需求是人性的本质需求,每个城市的人性都是一样的,只是口味会有所不同。比如南淡北重、南米北面、南糕北饼、南甜北咸等诸如此类,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品牌、同一菜品在不同的城市,需要根据当地的口味对菜品进行适度调整,以满足当地绝大部分人的口感。在促销方面,有一些有趣的方式,比如抽签结款,抽到几折签就按几折结账,掷骰子结款,掷了三个六就免单了,都很有趣,都能给消费者带来津津乐道的传播话题,可能很多消费者就会被这样的趣味吸引而来。另外,从吃货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好朋友真实的晒图和好评,是最吸引我去消费的好方式,餐饮企业可以在晒图好评上面策划专门的活动,来拓展顾客。
秦鑫:营销必须是打破地域的,但是做地域营销的时候切记要具备地域特色。举个例子,比如驴肉火烧,去南方是找不着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南方人不吃驴肉,只是销售驴肉的方式有所改变。例如在河间市,驴肉生产厂家供应现货量最大的就是各大餐饮企业,以及一些火烧店,有时一家火烧店一上午就能卖出一头驴。所以说在南方并不是不开拓这个市场,只是驴肉的销售不再是以火烧的形式,而是做成了半成品,走的是商超渠道。
从餐饮方面来说,无论是去一个二三线城市,还是小县城,我们一定会问当地有什么特色菜。很多朋友请客吃饭都说去酒店,但是我觉得,要吃就一定得吃带有地域特色的才正宗。而且从营销方面来讲,在信息量可以飞速传遍全国的时代,我们要根据每个地域的不同特色,来制定不同的营销方式,这才是生存之道。
李娜:我在南方和北方都居住过,南北方在营销方面是有差异的,毕竟各个地方都有各个地方的口味,消费习惯也不一样。打个比方说,上海特别喜欢排队,这是真的,在一个商场里面,排队越多的餐厅,人就越多,有一些餐厅不用排队,但是就是没有人愿意去,这就是趋众的心理。从饥饿营销角度来说,排队这种营销方式,在上海实施就会比较好,而在北京就不行。北京特别大,大家聚会都会挑一个比较折中的地方,不会因为南城有特别好吃的地方就都跑到南城去,所以排队营销不适合北京。
而二三线城市,节奏比较慢,吃饭就是一种聚会、一种社交,所以情感营销这种方式就比较适合了。我们回家陪爸爸妈妈吃饭,跟朋友聚会,会比较注重一个地方是不是适合家庭聚会,是不是适合朋友聚餐。在本身地域就比较小的情况下,口碑是很重要的,我们一般会挑口碑比较好的,所以在二三线或者更下沉的城市,口碑跟情感是营销当中比较常用的手段。因此,我认为,针对不同的地方,营销方式是不一样的。
孙雷:我觉得每个地方都有好吃的东西,比如说去广西就吃桂林米粉,去四川就要吃串串香。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这个命题在餐饮行业也是一样的,凡是地方的也是全国的,全国的也是地方的。你到美国或者欧洲的餐厅,不会只要意大利菜,这点上大家有着一致的心理认同,都喜欢吃各地美食,而且还要变着花样吃。感谢这个时代,让大家吃得很好,地方的特色都变成全国愿意享用的美食了,就跟中国的品牌走向国际一样。
第二个命题,那就是凡是大众喜欢吃的,就一定是最好吃的,因为无论是高层次的人还是普通的人,在吃的问题上都能达成一致。当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偏好,但是口味这东西特别民主,大众喜欢吃的,就一定好吃。
第三个命题,咱们谈到了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收入状况和不同的城市划分这三点对于营销的影响,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放在比较大的宏观视野去看,讲得更深一点,就是坚持原汁原味,同时进行本地改造,再加上聚焦特色、掌控上下游的产业链,就能取得成功。比如重庆火锅,汤料一定得是从成都空运过来的才行,原汁原味加上本地化改造,把自己的特色不断地强化再强化,从而形成不可比拟的优势。
曹志新:我们都知道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标志,以此类推,不吃全聚德就等于没到过北京,不尝狗不理就等于没到过天津,餐饮品牌俨然成了城市的特征。以海底捞、全聚德等知名企业为例,餐饮品牌应该如何将自己的产品和文化打造成IP,从而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孙雷:我个人认为,打造IP是一个偏向消费层面的问题,至于说海底捞、全聚德是不是能打造成IP企业,这就不能简单而论了,因为很多时候,打造IP不是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基因就能够决定的,毕竟IP不完全是知识产权,它还包括了那些大家愿意购买、愿意消费、愿意投入注意力在其中的内容产品,诸如小说、游戏、电影等等。至于全聚德、海底捞是不是能往这个方向走,还有待于观望。不过两相比较,海底捞肯定是比全聚德要强的,因为全聚德是继承,海底捞是开创,我觉得开创肯定比继承难得多,像海底捞这样能够把餐饮服务做到极致的企業,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不可比拟的差异化优势,这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海底捞背后的组织结构、激励方式,还有整个体系的设计,都是值得学习的,这些都很符合中国的国情,也很适合中国的老百姓。
在中国做餐饮,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把产品做到极致并打造自己的品牌后,是不是就一定能形成IP?答案是不一定的。IP需要创造出精神消费品,让别人愿意看你的故事,这不是餐饮行业的固有行业性质所能带来的。当然有的餐饮行业特别厉害,很会创造IP,但是这种企业很少,大部分企业能创出品牌就很不错了。
邱子真:从全聚德的发展来看,1993年到2005年,全聚德的无形资产评估从2亿变成了106亿,通过采用国家认可的品牌价值评估机构的估值,直接把全聚德的品牌价值拔高了很多。全聚德跟中央民族乐团合作过,跟北京电视台也合作过,还参与了以国宴为主的接待,在整个运作上档次拉得很高,虽然不算好吃又贵,可是不吃的话又好像缺了点什么。家乡朋友来,一般都要带他们去吃一次全聚德,因为吃全聚德不仅是为了吃烤鸭本身,更是满足长期以来大家对全聚德名声的仰望。
至于海底捞,它则是大众化消费的一个特别典型。现在很多家庭都愿意到外面吃饭,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最经常吃的就是海底捞,为什么?因为海底捞的东西好吃、服务也好。一坐下,就用塑料袋帮你把手机封起来,给长头发的女生皮筋,把头发扎起来,排队等候的时候,还可以免费吃各种小吃、弄弄指甲什么的,特别舒服。为什么他们能做到这个程度?他们是怎么做到的?首先,他们对员工特别好,在北京打工,做餐饮服务的人_般都住地下室或者郊区,而海底捞的员工都是住在附近的公寓,还都是免费的。公司还会请阿姨为员工服务,员工们得到了1个小时的尊重,就可以给客人提供10个小时的尊重。海底捞从第一家店开到第二家店用了5年的时间,这个DNA的孕育成就了一个精神图腾,他们所有的高管没有空降的,全部都是自己培养的,都是从服务员基层做起,如果没有培养出合适的人,他们宁可不开店,哪怕这个市场已经特别成熟。由此看来,海底捞在对待员工的吸引已经上升到了灵魂层面,花5年的时间做DNA的塑造,别的企业为什么学不会?因为知易行难啊。
总的来说,餐饮业一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安全,第二个层次是满意,第三个则是惊喜。我认为海底捞可以称之为餐饮界的IP了,在那里他们给你的服务超越想象,帮你擦车、擦皮鞋、带孩子等等,所有你能想到和想不到的无微不至的服务都囊括其中。海底捞基本上已经达到品牌人格化塑造的制高点了,所以当他们出负面新闻的时候,大家都帮着说好话,企业也在第一时间安慰员工,说明不是员工个人的责任,是企业管理的责任,一切后果由董事会来承担,而不像普通企业那样,往往甩锅给了员工了事。
秦鑫:我觉得,要想打造IP,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战略定位的问题,比如全聚德做的是传承,海底捞做的是开创。战略定位清晰了,接下来就是体系即上下游、品控、团队、体验、装修、代表的符号、氛围等等的打造。除此之外,第三个层面就是赋能,文化和精神层面同时兼顾,才能制造惊喜和意外。
所以总的来说,IP的创建,就是定位、打造、赋能和复制的过程,其中赋能做到位了,复制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李娜:我认为餐饮品牌现在说IP,有些超前了。餐饮发展得特别快,但是死亡率也很高,淘汰率高达70%,由此可以看出消费者对餐饮的要求是很高的。回归到最本质上来讲,餐饮意味着口味、卫生和健康,最开始的时候没有做好,没有自己的品牌,自然就活不下去。这里面也包括一些大的品牌,前两年特别火,但是接下来就慢慢地销声匿迹了,被取代了。那么企业该怎么打造自己的品牌呢?第一要从管理上来讲,现在整个行业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开放了,所以管理是很重要的,比如海底捞在生态结构上的管理,只有完善的管理才能有服务,才能去打造自己的品牌。然后是战略定位,不管是从生态系统上,还是从生产系统上来讲,做好管理以后才能从服务上去打造品牌。有了好吃的东西,再有好的服务、好的体验,这样才能在消费者的印象中形成一个好的品牌。
曹志新:如今,很多网红店成为打卡圣地,很多明星也自己开餐厅,获得了众多粉丝的追捧。包括崔永元也有自己的餐厅,且获得了众多粉丝的追捧,那么,这类餐厅能够火爆的共性原因是什么?又有哪些问题需要规避?
秦鑫:小崔面馆就像是食堂的一个窗口,从吃上来说,肯定能吃饱,价格也经济实惠,而其他的明星店也都各有特色。有一家蛋糕店我挺喜欢的,他不像其他的明星那样,开店的时候请一大帮明星过来宣传,而是正儿八经地用自身的资源开店,产品做得非常棒。再有,借用电视节目推荐的话,取得资源也比较便利,比如这家店去湖南卫视做节目,给每个人都带了糕点,都是平常买不到的,非常好吃,别人问他怎么能买到,他就说这是他店里的产品。所以总结来说,明星开店火爆的共性,就是粉丝经济。
邱子真:明星网红店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专业度低和创新过火,一般的明星开店,自己都不参与管理,且往往找不到特别专业的餐饮团队帮助管理,所以出问题的时候,处理起来也往往不够成熟。像创新过火这个问题也比较常见,比如郭德纲的郭家菜,里面的臭鱼烂虾和师娘打卤面,就是郭德纲自己捣鼓出来的菜品,号称创新,几年就完蛋了。美食是千百年來的积淀下来的东西,已经告诉我们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行的,只有经过时间上的筛选,口味才能被大众接受,而盲目创新的话,创新得快、死得也快。
孙雷:三里屯有挺多网红店的,我经常去一家面馆,也算是有创新的,一大碗面都是手工做出来的,能吃很饱,还经常排队。我觉得网红打卡店分两种,一种是真的好吃,被人找到了,一夜爆红,比如望京小腰,这种店是英雄不问出处,好吃大家就喜欢去,特别是一些吃货型的时尚美女。第二种是以拍照为主的店,作用不在吃上,在于环境能不能拍照,起到为时尚美女留下倩影的作用。我分析了这两种网红店背后的逻辑,一个是真正满足时尚美女吃的欲望,另一个则是满足时尚美女拍的欲望,这两点是网红打卡店背后的两大核心。
而明星开餐厅,这其中的所谓“明星带动餐饮流量”绝对是伪命题,毕竟拉动粉丝经济还得看什么明星,不见得谁都有流量。真正能有流量的明星还是得有深入人心的作品、得到大家的爱戴和认可才行,比如张学友我就喜欢,而周杰伦可能是比我年轻的人更喜欢一些。
李娜:其实不只是明星,餐饮行业里的很多人门槛都比较低,那些原来没有餐饮从业经验的、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开餐厅,只不过明星是有效应的,不用打什么广告就能让大家关注到这个餐厅,关注到这个品牌,这是跟别人开餐厅不同的地方。这些餐厅的确火爆,但是火爆得是持续性的,才会有价值。
所谓火爆,其共性是激发消费者内心的需求,不论是情感需求,还是经济上的需求。很多网红店或者明星开的店,慢慢地就销声匿迹了,这就回归到刚才讲的,做餐饮一定要做出品牌,第一是品质要好,第二是管理要到位。例如有些明星开的店为什么最后干不下去了,因为他的诉求不是在于开餐厅,而是把自己的流量变现,把自己的价值变现,餐厅在他那里只是一种赚钱渠道而已,他没有想过怎么经营品牌,也没有考虑到更深层次的管理。
曹志新:说到经营管理,你们有没有运用过公关的手段,让一个中等营业额的餐饮机构在业绩上得到提升呢?比如我们在餐饮机构的品牌定位、品牌宣传方面都做了哪些事情,把一个普通的餐饮机构提升到让客户非常认可的水准?或者说,除了基础的营销宣传,公关在餐饮品牌定位、品牌宣传等方面,可以发挥哪些积极作用?
孙雷:我们服务过一些偏高端的餐饮机构,要知道餐饮行业的产业链不是像想象中那样简单,从品牌包装、营销,甚至做广告投放、大众点评都与之有关联。像李总做信息技术服务的,还有我们做传播的,都没有把餐饮业从中等做到大型的经验。任何企业从中到大的成长过程中,都是由很多综合因素决定的,在这其中公关可能并不是完全起到主导作用,毕竟一个中等企业要走向大型企业,整个系统的升级很重要。比如这其中可能牵涉到战略模式、商业模式的升级,品牌的重新包装和推广等等,甚至还包括所谓的人员的提高、管理团队的打造,这些都要经历几次脱胎换骨的过程才行。跟制造业不太一样,它是服务业与生产业的结合。
刚刚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例子一一海底捞,他们的公关就做得很好,他们的服务模式和服务体验已经变成了公关传播,同时带来了很多正面舆论和负面舆论。特别有趣的是,他们居然还能做到在公众舆论中制造很高的期望值,这是很有能力的。所以,在特定阶段上,公关也起了比较大的作用,但是这些都不是我们专业公关公司做的,而是靠他们自己。
秦鑫:去年春节的时候,庆丰包子铺就做了各种营销,今年中秋节我们也参与了其运营。庆丰包子铺包括直营和加盟两套系统,属于中端级别的餐饮业,我们主要做的是品牌提升,用于促进它的招商。其他的比如美食街,则是属于大战略中的一个环节,就比较小了。再往上,城市美食这块,例如河间市,以驴肉火烧为主,同时拉动他们前20强的企业一块儿参与,这不仅仅是单纯的公关或者营销,而是已经成为了_一个产业经济,里面整合了很多资源,起到相互穿插的作用。
曹志新:餐饮企业在日常经营中经常会面临小危机,比如网络的差评、投诉等等。像我们知道的那些被记者和顾客投诉,诸如餐具不干净、大厨去了洗手间回来不洗手、厨房发现老鼠等等的危机,都是顾客非常重视且不利于餐饮机构形象的事件。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演变成重大危机,请各位嘉宾分享一些对餐饮行业危机公关的建议。
孙雷:大家可以看到,中国人对于食品问题的容忍度还是非常高的,我没有看到因为食品卫生问题导致企业关门的。食品安全虽然很重要,企业在这方面肯定也是责无旁贷,但是基本上食品卫生问题不会导致企业受到很大的影响。就餐饮企业来说,针对日常经营中的小危机,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只要真诚地面对消费者,即便出了问题,妥善处理之后消费者还是会来光顾的。但是企业要注意的是,有时更重要的不是处理危机,而是怎么能不使消费者产生食品安全方面的顾虑。
有些上市公司出了虚假宣传,对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市值掉了30%,这对于企业来说,可能会感到困扰,但其实这些问题对他们来说应该并不足以致命。像海底捞,他们有品牌,有很强的声誉,在这次食品问题的处理上却是值得商榷的,从公关角度来说,有时没有必要不断地提醒消费者我们在什么地方做得不好,直接处理掉就可以了。
最后我总结一下,对所有餐饮行业来讲,最主要的还是不断树立自己品牌的正面声誉,让大家喜欢你、认可你,就算发生危机,也不会被人一棒子打死。比如麦当劳和肯德基,危机虽多,但是大家还是去吃,因为公关做得好,大家信任,即使发生危机也不是大事。企业无论大小,都要有公关意识,同时也要有公关的能力。
秦鑫:我觉得中国人不仅仅对食品的容忍度高,对其它方面的容忍度也挺高。餐饮企业也分量级,只要不是量级太大的,比如食品吃死人了,那就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这首先要有积极主动的意识,一旦出现问题,抢时间给态度就行了,切忌自以为是。比如点外卖,顾客吃了=不舒服,店家就应第一时间积极去沟通,只要给出态度,拿出真诚,基本上都是很好解决的。
切记一点,中国人虽然容忍度很高,但是鸡蛋里挑骨头的人和较真的人也很多。我以前写危机公关的文章,就曾经写过这样的话:“再强的公关团队,再牛的公关公司,也解决不了自以为是的危机”。
曹志新:轻松一刻,尽情展望。下面我们聊一下,未来餐饮行业以及餐饮行业的营销,有哪些新的可能。
李娜:餐饮行业这些年的变化其实还是很大的,最突出的变化莫过于消费方式的转变,比如外卖、鲜花这种需要即时配送的消费方式的产生。而对于企业的管理来讲,流量平台多了以后,入口就多了,管理这些入口就会变得很麻烦,于是就出现了餐道一一专注于餐饮020管理平台的企业。餐道是一家做餐饮020管理系统平台的公司,通过系统来整合不同的流量平台,把它们整合到同一个入口,统一管理业务流程及收集数据。餐饮行业的发展有很多流量入口、工具和平台,比如有供应链、有ERP、有cRM等等,这些管理工具根据对应功能的不同,相对应的群体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数据是分散的。现在整个餐饮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在讲大数据,数据就是来源于刚才讲的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流量,同时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怎么做数据管理和沉淀,这些就是餐道做的事情。简单来说,餐道就是一个连接器,把不同的工具和流量入口整合到一块儿,通过整理、打标签让餐饮企业用数据去指导运营,从而形成一个很有个性化的运营管理体系。
要说具有前瞻性的营销有什么,现在还不好回答,为什么?因为整体环境变得复杂了。就像我们跟餐饮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做连接器?因为他们的数据很分散,而企业又是通过数据做营销的,数据还指导着运营,所以必须得通过连接器来整合。未来餐饮行业的发展,一定是大数据的运用,只要有了这些沉淀和积累,加上很好的工具,把内部和外部数据做整合、做分析、做标签,再通过公关和营销等方式,一定能够产生很多创新,这是我的看法。
秦鑫:我觉得第一方面,就是传承和创新,一个地域的产品到另外一个地方需要进行改良,比如我们在北京吃的川菜都是改良过的,就很受欢迎;第二,很多老品牌可以在传承的基础上去做创新,包括菜系、菜品,而不仅仅是在营销方式上创新。另外,五感营销(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也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加直观,让用户不仅能看到画面,还能闻到香味。其他的还有食品安全问题,国家也喊了这么多年,溯源这部分应该更加公开透明一些。
邱子真:我发现现在餐饮企业普遍追求口感、服务和现金流,而不够注重均衡营养的搭配,我认为“营养”是提升服务档次的一个新颖发力点。特别建议那些天天应酬、在外吃饭的商务人士,一定要注意这点,否则非常容易得各种慢性病。所以我建议一些著名的品牌,可以在中间加进营养师审核环节,让营养师评估—下这桌餐品是不是符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宝塔的健康标准,如果偏差太严重,就要给出更换菜谱结构的建议,为大家的健康提供一些服务。
还有一点,那就是现今除了猪肉,几乎每一种肉类都有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品牌。鸡有肯德基,鸭有全聚德,鹅有广州烧鹅,但是猪肉为什么没有一个能做到全球性的品牌呢?那些有一定基础的、有一定管理经验和软硬件规模的餐饮企业,其实可以考虑在猪肉上进行创新,比如在卤猪肉的品种、分量、搭配、出品形式上进行重新创造,搭配出类似于肯德基这样特色鲜明的快餐新品种出来。美国的牛排最出名,日本的寿司最出名,法国的鹅肝最出名,而猪肉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传统渊源,毕竟吃猪肉的习惯是中国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饮食文化,非常有底蕴,将来很有可能针对猪肉板块也能做出一个走向全球的、代表中国饮食文化的新品牌。在这一点上,餐饮人可以参考一下,是不是有突破的可能。
孙雷:从宏观上看,中医中餐是中国对世界做的贡献,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自信,所以我特别看好中国餐饮行业走向世界。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都能卖几百亿,中国的品牌到国外卖几百亿一定也很輕松。举个例子,日本的餐饮做得很极致,但全国都一个味,而相比之下中国是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味道。所以我认为,未来的中国餐饮业,将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喜爱。
第二,我认为现今移动互联网和技术的变革,包括生活方式的变化,都跟智能手机的诞生有着很强的关联。而餐饮行业带来的变革则是由行业外的变革为主导,它作为老行业,能有今天的变化,都是移动互联网和新的业态催动使然。总的来说,我们从操作层面来看,整个餐饮行业的变革分两点:一是科技的驱动,二是经营理念的改变。举个例子,星巴克提供的是空间,而有的品牌提供的则是生活方式,比如喜茶。同时,科技的变革也使得餐饮行业从自身开始思考,是否该走向平台化。一个大的餐饮集团,必定有一个大的流量入口和属于其自身的私域流量,在如何使自己的用户高频地消费、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价值以及能够延伸出更多的商业可能性,从这几个方面来看,还是有很大的探索空间的。当然,这同时还得有很强劲的运营能力才行,如此才能从自身孵化出互联网基因和平台化基因。
第三,从更微观的层面来看,目前最占据眼球的营销方式就是口碑加QAL,也就是用户反馈加QAL,这比投放广告的效果都好。为什么说明星是虚拟人物,QAL是真实生活人物,是因为后者跟你的生活相关,他推荐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明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生活在虚拟时空的人,相比较而言QAL的流量比较真实一些。我感觉餐饮行业营销肯定也会往这方面走,QAL会变成餐饮行业营销的主导,即找到对的人,做好的推介,进而把自己的产品做好。还是那句话,极致的产品才是核心,把产品做到极致,再去找好的QAL推广才是现在这个时代的主要营销手法。
曹志新:餐饮行业不论营销套路如何创新,为顾客提供安全、卫生、营养的、满足口味的食品与服务,才是最终正道。
非常感谢各位嘉宾参加本期沙龙活动,在此祝愿各位在今后生活和事业当中笑口常开、胃口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