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杂谈
2019-10-16赵锟
◇ 赵锟
求法
董其昌曾说:“学书不从临古入,心坠恶道。”古人主张“取法乎上”,今人多谈“与古为徒”,从各个方面都提到了法的作用。学习书法,必须依法入门,然后登堂入室,探究书法艺术的真谛。刚入门时,须先知规矩,“依葫芦画瓢”,有个范本很重要。中国书法历经千年,经过古人的不断演绎和创造,已经使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越发彰显出其特有的人文底蕴和魅力来,在世界民族之林独树一帜,影响力越来越大。对法的概念的理解应由浅入深,由不断体验和训练转化成固有的概念,是按照感受和认知程度决定的。对于初学者来说,选一个好的范本很重要。其次,在练习过程中感受法度和运用法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感受法取决于人的认知程度;运用法则要求人技术的熟练程度。对于法度,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既重视法,又能善用法,不要拘泥于法,被法所囿。止于法而又无变通之本事是非常让人“尴尬”的事情。
实践
“天道酬勤”。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今天,我们看古今能成就大事业者皆是勤勉、有大志向的人。在人生道路上的强者往往能体现出坚韧的毅力和执着的品质。书法的学习也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临池不辍,笔耕于勤,厚积而薄发,在传统书法的学习中,
“苦”更能彰显生命的色彩,是培养卓荦品质必不可缺的“调节剂”,是对未来人生理想展望的原动力。学习艺术,追求理想是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废寝忘食,手不释卷”是一种境界,“锲而不舍,金不可镂”是成功的法宝。青年人要有志气,心存鸿鹄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法艺术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要考验人的雄心壮志,要体察人的耐力,更要从心理上考量人的定性,不断地实践和求索,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向前!
心气
这两个字可以拆开来讲,心是指人的内心世界,内在的情感和追求。一个人的内心要纯粹,要心如止水,“真水无香”求的是一种境界。我们在练习书法时一方面求得技法的熟练,另一方面要注重内心的修炼。任何对美好事物的追摹都必须以物为本,而此处之物如能返璞归真于自然,那么这种美好会变得更加真实、亲切。汉扬雄说:“书,心画也。”这里的心是生命的象征,是内在的情感抒发,也是心态、心境、思想的自然流露。唐孙过庭《书谱》讲:“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指出书法创作时抒发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心是生命光辉的折射,是一种修养和气度,也是人格的显现。气是气度和格局。一个人的心气要高,书法中可表现人的恬静、优雅之气,也可表达宽宏、豁达之气概,就看你是什么样的人,表达什么样的气息和格局。清刘熙载《书概》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气质、秉赋无时不在,充分地显现一个人的精神操守和品位追求。“气”同时也是书写者所要掌握的书法韵味。如苏东坡所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可为书也。”也是风骨的体现。人们常形容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便是这个意思。总之,心气和格局不能低俗,要有修养和追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观照内心,呵护生命,精益求精,物我两忘,何不快哉!
品位
这里有两层意思:“品”是指人品,人生的境界和追求,又指作品的品第和层次。首先,我们要敬畏和追求品格的高尚。做人要内心坦荡,古民谚曰:“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清代朱和羹说:“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非常有道理。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内心正直、纯净,要释放“正能量”。唐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心如水之源,源青则流清,心正则事正。我们每每观看古代大师作品时如沐春风,君子襟怀坦白,方直刚正之气直面浸染着我们的心房。当下,我们应安下心来,多读书、悟道,由手及心,绝不染尘,“澄怀观道”,感悟大千世界。技法不是我们的最终追求,我们要求得艺术的大道。浮躁之气要不得,名利之心会侵蚀蚕我们的心灵。生命个体因粘上世侩之气而蒙受羞辱。内心坚守恬淡、平静不容易。我有两句人生格言,一是“绝不停止前进的步伐” ,二是“坚守品位,从容一生”。如果你能时刻要求自己朝着这样的方面努力,品位和品格即会彰显人格魅力。这样写出来的作品也会鲜活、清爽,才会有感染力。颜鲁公书法有这样的品格,我们要好好地体会。
赵锟 行草书醉瑟横幅 35cm×138cm 纸本 2009年
胆识
李可染先生说:“可贵者胆,所要者魄。”这句话对后人是一个启示。预示搞艺术的人要有胆识,要形成独特的艺术价值观和审美观。这就要求人在平时要学会取舍。这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积累是指将好的感觉强化和积淀,通过不断蓄备和酝酿,逐步将点点滴滴真知灼见叠加起来,慢慢就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追求、不断修炼、不断进步的过程。“胆”并非是胆子大的意思,它是指有明确的目标、正确的方向、合理的方法。现在讲“有效性”。书法学习过程需要缜密、细致,态度要端正,定位要准确,行动要果敢,思维要敏捷,方法要灵活。“胆”是建立在不断思考、积淀、定位和成熟的基础上获得的审美感知和审美表现力。古人常讲“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胆识”是一种能力,也是境界。它和粗鲁、莽撞有天壤之别。书法要“从规矩入,从规矩出”。我们看古人的草书有气吞山河之势,流畅的笔触中常含豪迈之气,这就是气魄,是胆量,更是一种人格的魅力。唐孙过庭讲:“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能融会贯通了,笔下便不落蹊径,变化无端。
情致
伟大的灵魂必然产生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情怀必然产生伟大的作品。我们每次听《黄河大合唱》时,耳边便响起那高亢、悲壮的旋律撞击着人们的胸怀,立刻就能把人带到那段民族危亡的沉重历史。音乐发人深思,催人奋进,令人鼓舞,为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历史不能忘记,时代呼唤前进。我们这一代人必将不辱历史使命,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贡献、有追求的艺术家。要服务社会,贡献社会,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学习艺术要有“大我”之境界,不能处处表现“小我”。“大我”就是大格局、大气象、大境界。“小我”即小格局、小范围、小花样。平日学习要注重对情感的培养和梳理。真正的艺术作品常常是打动人的。我们要走进历史上有影响的艺术作品中去,善于体会和把握艺术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意蕴,不断给自己美好的感受,并且能自觉化着一种前进的动力。让“真、善、美”走进人们的内心世界,坚决拒绝“假、恶、丑”和低俗的东西,让“高、大、尚”的艺术作品引领社会。时代呼唤优秀的作品,人民需要优秀的作品。我们要不断汲取其他姊妹艺术的营养。内心要纯正,情感要高尚。志存高远,方有宽广的人生道路。学习要神闲气定,心无旁鹜,不受外界干扰,尤为难能可贵。
赵锟 篆书入德参玄七言联 194cm×35cm×2 纸本 2019年
变通
康有为说过一句话:“变则通,通则久。”艺术的创作要有通变之本领。一个人的风格由始到终,里面包含着变化和创造。书法的成功就是将有个性的语言和手法逐步变成自己的独特语言和艺术构架。当然,“风格即人”。在书法学习中,变化和通融的本领是考察一个人未来艺术是否有潜质、是否有发展的具体指标。这里的变化有两层意思:一、曰博。能转益多师,撷英取华,积学既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想法,有创意,有本领。二、曰通。能将所积之学,消化吸取,融会贯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书法创作达到随手万变、任心所成的水平。我们纵观历代书法家,凡是风格独具的书法大家都有万千变化的本事,晋王羲之、王献之,唐张旭、怀素,宋米芾、苏东坡、黄庭坚,元赵孟頫、杨维桢,明徐渭、董其昌、黄道周、倪元璐,清傅山、王铎等无不风骨灿然,匠心独具,标领时代。变是“水到渠成”,“道法自然”。变化不能生硬,不能强变。苏东坡讲“天真烂漫是吾师”,求的是自然生动之情趣,追求“无意于佳乃佳”之境界。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创作,临与创结合,技法纯熟,创作手中有法,心中有道,意与灵通,笔与冥运,达到了高妙的境界。因此,艺术的通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自立面目,融古通今,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有我到无我的变更。■
赵锟 草书樵歌松云八言联 220cm×35cm×2 纸本 2019年
赵锟 隶书积石楚辞八言联 236cm×38cm×2 纸本 2019年
赵锟 草书唐诗六首 35cm×180cm×6 纸本 2019年
责任编辑:刘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