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虾“太湖2号”
2019-10-16
水产养殖新 品 种
农业农村部第28号公告公布了经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异育银鲫“中科5号”、福瑞鲤2号等多个水产新品种。为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养殖效率,本刊将分期宣传这些品种的繁殖及养殖技术。
一、品种概况
(一)培育背景
青虾,俗称河虾,学名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自然分布于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是我国的本土品种。青虾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已形成大规模的养殖,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虾类。
青虾养殖业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太湖地区。70年代末80年代初,青虾养殖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大多采取低成本的套养方式,产量较低。80年代末,青虾养殖逐渐步入发展盛期。90年代是青虾养殖业高速发展的10年,养殖技术和单位面积产量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1998年全国青虾养殖产量达到了10.2万吨。1999年青虾养殖出现了大规模的病害,养殖产量急剧下滑,2000年全国养殖产量降至3.8万吨,产业面临严峻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是养殖过程中忽视了种质更新。养殖户每年将剩余的小虾作为来年的亲本,逆向选择,多代近亲繁殖,导致青虾品种出现严重的退化,主要表现为性早熟、个体变小、上市率下降、病害增多等,不断积累的品种退化最终导致了问题的集中爆发。
2001年开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傅洪拓研究员带领的青虾育种团队,在江苏省科技攻关、江苏省水产三项工程、国家支撑计划、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青虾育种研究,在国际上首次突破了沼虾杂交育种技术,培育了国内外首个淡水虾蟹类新品种——杂交青虾“太湖1号”,该新品种2009年通过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品种登记号:GS02-002-2008)。杂交青虾“太湖1号”经济性状优良,增产增效显著,在同等条件下,其生长速度比普通青虾提高30%以上,产量平均提高25%,同时具有抗病抗逆能力强等优点。杂交青虾“太湖1号”自问世以来,受到广大养殖户的欢迎,已在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湖北、天津等多个省市进行了大规模的示范推广,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杂交青虾“太湖1号”属杂交种,每代都需要配种杂交,然后才能繁殖杂交虾苗。而配种前还必须挑选雌雄,即从母本群体挑选出雌虾,从父本群体挑选出雄虾。由于青虾具有个体小、抱卵量少、离水极易死亡、配种前区分雌雄耗时长等特性,导致雌雄挑选存在挑选数量巨大、效率低、损伤严重、误选率较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良种的繁育规模,也影响了苗种的质量。项目组在开发高效低损伤快速脱卵技术和雌雄虾差异捕捞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雌雄批量分拣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挑选的效率和准确度,实现了杂交青虾“太湖1号”的规模化示范推广。但因制种工艺较复杂,杂交青虾“太湖1号”的繁育规模仍受到制约,导致其亲本和苗种难以满足生产需求,屡屡供不应求。培育出制种方便、综合性状优良的青虾新品种已成为青虾养殖业的迫切需要。
图1 青虾“太湖2号”选育技术路线
为此,自2009年起,项目组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高技术研究、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项目的支持下,以杂交青虾“太湖1号”为基础群体,开展连续多代的群体选育,获得了遗传稳定、综合性状优良的青虾新品种——青虾“太湖2号”。
(二)育种过程
青虾“太湖2号”的亲本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大浦科学试验基地的杂交青虾“太湖1号”养殖群体。
以杂交青虾“太湖1号”为基础群体,以生长速度(体重)为主要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方法,进行连续多代选育。选育技术路线如图1。
图2 青虾“太湖2号”(雄)
图3 青虾“太湖2号”(雌)
从2009年开始,每年选育一代,2009年~2014年连续选育六代;2014年~2015年,开展了生产性对比试验;2015年~2016年开展了新品种中试养殖;2017年申报(原)农业部新品种审定。
(三)品种特性和中试情况
1.外部形态特征
见图2(雄虾)和图3(雌虾)。
2.生产性能
在相同养殖条件下,青虾“太湖2号”比杂交青虾“太湖1号”上市平均规格(体重)提高17.15%,生长速度(体重)平均提高17.73%,上市亩产量平均提高20.20%。
抗逆能力强,病害少,对缺氧、蓝藻、水体急剧变化等异常环境的耐受能力得到提高。
遗传稳定,制种方便,不需要每代进行杂交配种。
3.中试养殖情况
2015年~2016年,在南京、常州、镇江、苏州等地进行了青虾“太湖2号”池塘养殖中试和示范养殖,累计养殖面积4216亩,养殖模式为秋季主养。
中试和示范养殖结果表明,青虾“太湖2号”个体规格大、上市产量高。在同等条件下,秋季主养上市虾平均规格(体重)比杂交青虾“太湖1号”提高15%~20%,上市亩产量比杂交青虾“太湖1号”提高15%~21%。青虾“太湖2号”经济性状优良,增产增效显著,塘口价平均比当地青虾高10元/kg~16元/kg,亩效益5000元~8000元,得到广大养殖户的认可。青虾“太湖2号”还具有抗逆能力强、体形粗壮等优点,养殖过程中未见病害发生。
二、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本选择与培育
1.亲本来源
青虾“太湖2号”亲本必须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或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认可的种苗场,并需要定期更新。
亲本引进时间:上一年12月至3月中旬。
2.培育池选择与放养前的准备
亲本培育池应形状规则,避风向阳,面积一般在2.5亩~5亩为宜,水深1.0m~1.3m,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池底淤泥少,无污染。亲本放养前按常规方法进行培育池的清整、消毒和晒塘等准备工作。
放养前3天~5天,加注新水1m左右,进水口用60目以上的尼龙筛绢过滤。
亲本专池培育最好在池中保持一定量的水草或架设一定量用茶树、柳树等多枝叉树木扎成的人工虾巢。
3.亲本运输和放养
(1)亲本运输
推荐采用活水车网隔增氧运输法。水箱可用铁板或玻璃钢制作,最好加保温层,并加盖,网隔铁框架(100cm×50cm×15cm)用网目为0.4cm~0.6cm的密网封起来,上面有网盖扣住。放入虾后,一个一个网隔垒叠浸没于水箱中,箱中水面应高于最上一层网隔5cm~10cm。水箱底部有充气增氧设备,用氧气瓶增氧或用气泵增氧,气泡和水流从底层网隔中间向上流动,使各层网隔中有足够的溶氧。装虾量据运输时间而定,一般每网隔不超过8kg,途中运输时间最好不超过6小时。
(2)亲本放养
专池培育,每亩放养亲本25kg~40kg。直接放入虾苗培育池,每亩放养5kg~7kg。
(3)注意事项
选择晴暖天气进行放养,要特别避开冰冻和大风天气。放养时,运输水温与池塘水温温差一般不宜超过5℃。
4.亲本越冬管理
亲本越冬期间水深保持1.0m~1.5m。池水必须有一定的肥度,透明度控制在20cm~40cm。重视投饵,当水温升到8℃以上时开始吃食。根据水温情况适当投饵,饵料要选在晴天的上午投喂,一般可每2天~3天投喂一次,投喂量为虾体重的1%~3%。饵料要少而精,不宜过多。
严冬冰雪天气,需防止池水结冰和雪覆盖,要及时敲碎或钻洞,防止亲本因缺氧窒息而死。
5.亲本的选择配种与放养
选择配种时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底配种放养。亲本体长要求5cm以上,成熟度好,体质肥壮,无伤无病,游泳迅速,弹跳力强。雌雄比4:1。一般将亲本雌雄选配好后直接放入育苗池中,或将抱卵虾直接放入育苗池孵化育苗。
亲本放养量为每亩放养性腺成熟亲虾10kg~13kg,或放抱卵虾5kg~8kg。
6.亲本强化培育
亲本放养后第二天开始投喂优质全价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36%以上),日投喂量为虾体重的3%~8%。实际投饲量应根据水温、天气、水质、摄食情况等适当调整,分两次投喂,上午8点和傍晚17点~18点,分别投日投喂量的1/3和2/3,并可适当加喂优质、无毒、无污染的鲜活饵料(如螺蛳肉、蚌肉、鱼肉等)。
亲本养殖过程中,注意保持池水中溶氧充足,水质良好,并要定期检查亲本虾的抱卵和孵化情况。当绝大多数母虾抱卵时,每亩1m水深用1.5kg~2.5kg漂白粉(有效氯含量为30%以上)全池遍洒,以杀灭大型水生昆虫和其它有害生物。
当大部分抱卵虾卵子由暗绿色或灰褐色变成透明或灰白色,且胚胎出现黑色眼点时,开始施肥。一般每亩施经充分发酵的、腐熟的无污染有机肥(如牛粪、猪粪、鸡粪)100kg~300kg,新开挖的塘口需另加氮磷复合肥1kg~2kg。施肥时,每亩池可加入0.25kgEM或芽孢菌等微生态制剂。
(二)苗种培育
1.虾苗培育池塘条件与设施
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水质应符合GB 11607和NY 5051的规定。
虾苗培育池为长方形,东西向长。面积以1500m2~3500m2为宜。池底平坦。水深1.0m~1.5m。土质以粘壤土为宜。底质应符合GB/T 18407.4的规定,淤泥不超过15cm。池埂坡比1:3。进排水分开,进排水口有80目以上的过滤设施。
育苗池必须配备水泵和增氧设施。增氧设施每1000m2配备0.7kW~1.0kW。
2.放亲本前的准备
(1)清塘消毒
加水10cm左右,最好每亩用生石灰(块灰)80kg~120kg,用水化开后趁热全池泼洒,也可用含有效氯30%的漂白粉5kg~8kg,或用含有效氯60%的漂白粉精3kg~5kg,杀灭池塘中野杂鱼等敌害生物。
(2)晒池底
晒塘要求晒到塘底全面发白、干硬开裂,越干越好。
(3)注水
经暴晒后的池塘,亲虾放养前7天,加注新水60cm,进水口用80目以上的尼龙筛绢过滤,放虾后至虾苗培育前逐渐加至0.8m~1.0m左右。
(4)施肥
加新水后第二天,就可以开始施肥,肥料可以到正规的渔药经营门市选购质量好的生物有机肥。每亩肥料中可另加入30g~50g光合细菌干粉同时使用,以增加肥效。同时也调节水质,避免池塘底部水体因缺少阳光而导致有害物质的增加。
(5)放置人工虾巢
每亩放置15个用茶树枝制成的虾把,虾把高60cm,底部直径80cm。虾把可提供亲虾的栖息场所,也方便母虾抱卵孵化情况的检查。
3.虾苗饲养管理
(1)早期饲养
早期虾苗培育主要以肥水和泼洒豆浆为主。
当育苗池出现蚤状幼体后,需及时泼洒豆浆,豆浆量根据水的肥度、天气、光照、轮虫数量等进行调节,一般每天每亩1kg~4kg。当池水肥度大,浮游生物很多或天气不好时可减少豆浆投喂量,当池水偏瘦,浮游生物较少时应增加豆浆投喂量,或加鱼粉、蚕蛹粉、豆粕等混合料。每天8点~9点和16点~17点各投喂1次,每次投喂日量的50%。
(2)中后期饲养
幼体孵出后20天左右幼体开始变态时,在泼洒豆浆的基础上,投喂粉状配合饲料。随着变态苗比例的提高,逐渐增加粉状配合饲料的比例,最后可全部投喂粉状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虾体重的6%~10%,每天8点~9点和17点~18点各投喂1/3和2/3。
4.日常管理
在虾苗饲养过程中,每天加强夜间、凌晨的巡塘,注意虾苗活动、水质、溶氧等情况,严防水质过肥、水质恶化和缺氧浮头。
做好池塘水环境管理工作,经常捞除水面漂浮物,清除蛙卵、蝌蚪、青蛙、杂鱼等敌害生物,铲除池埂杂草,控制池中水草。
5.育苗水质管理
(1)肥度调节
水质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控制在20cm~30cm,若池塘水体透明度增加时,需及时补施肥料,此时以膏状肥料和液态肥料为好,能迅速增加水体的肥度。
(2)充气增氧
溶解氧要求在5mg/L以上,当偏低时开启增氧泵,育苗期间一般增氧时间为晚上21点至第二天早上7点,阴雨天或闷热天要加开。另外,池塘边最好配备有一定量的增氧剂,以方便在突发情况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生态制剂使用
在育苗期间,定期(7天~10天)使用EM、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生态制剂,用量参照产品使用说明。使用生态制剂的当天和第二天晚上需提前开增氧机,防止微生物大量繁殖而缺氧。在高温季节,最好选用厌氧类的生物制剂,防止缺氧。
(4)补充钙离子
在虾苗变态后,随着脱壳频繁和池塘中虾苗重量的增加,需定期泼洒能补充水体钙离子的产品(如虾蟹宝、磷酸二氢钙等),具体用量参照产品使用说明。
(5)底质管理
一般淤泥较深、较肥的老池塘,用小竹竿搅动底泥泛黑水,说明底质较差,需要改良。育苗期间定期使用生物型底质改良剂(如芽孢菌等)。
6.虾苗、虾种捕捞
经过30天~45天培育,幼虾体长1.5cm以上,可开始进行虾苗捕捞。虾苗捕捞方法很多,最适合的是“赶网”法。
(1)“赶网”法捕捞
先在虾苗塘的长埂边中部设置一个网箱(4m×8m×2m),网箱一边沿池塘长方向开口,该边网箱壁倒向池底,网片设有铁链紧贴底部。开口靠外侧一角紧连一赶虾网。赶虾网高2m左右,顶边有浮子,下边安装有铁链作沉子。操作时拉着赶虾网的另一端沿池塘四周扫一圈,将虾苗赶入网箱。这种方法需要的人力较少,对虾苗损伤也较轻。
捕捞时间最好是晚上6点以后待池塘水体表面温度下降,此时段池塘水体溶氧含量高。拉网的时候,需要配套增氧设施,防止过程中缺氧。另外,捕捞时间需避开虾苗脱壳高峰的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损伤。
(2)其它捕捞方法
抄网法:即直接用抄网抄捕虾苗。操作简易,只适合于小批量虾苗捕捞。
地笼法:与成虾捕捞相似,只是地笼网目较密。适合2cm以上的虾苗。捕捞时地笼放置时间据虾苗量、水质条件等而定,不能让虾苗在地笼中呆的时间过长,以免缺氧死亡。
7.虾苗、虾种计数
采取重量法计数,随机取苗称得一定重量后过数,通过几次称重计数取其平均单位重量的尾数,然后按照所需苗数计算出称重数量。
8.虾苗、虾种运输
推荐使用活水车网隔增氧运输法。网隔所用网目孔径0.15cm~0.2cm,每只网隔箱可放虾苗4kg~5kg。由于虾苗生产期气温较高,应在早晚气温偏低时装运。长途运输可用空调车或加冰块降温,下车时逐步升温,下塘时温差不超过5℃。运输时应做好衔接工作,做到快装、快运、快下塘。
三、健康养殖技术
(一)池塘主养
青虾池塘主养即以青虾为主要养殖对象的养殖模式,可套养少量鲢鳙鱼类等用于调控水质。早期的青虾主养每年养殖一季,后逐步发展成每年养殖两季,即春季养殖(3月~6月)和秋季养殖(7月~次年春节前后)。
1.环境条件
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应符合《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和《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规定。
虾池为长方形,东西向。土质为壤土或黏土,池底较平坦,淤泥≤15cm;池埂内坡比为1:3~1:4,面积选择3亩~10亩,池深1.2m~1.5m左右;并有完整的进水和排水系统。进水口要用80目筛绢网过滤。另需配备增氧设备和水泵等。
2.放养前准备
(1)虾塘清整、消毒
具体参照“苗种培育”部分相应说明。
(2)晒塘
晒塘要求晒到塘底全面发白、干硬开裂,越干越好。养殖多年的老池塘更有必要。
(3)水草种植及架设人工虾巢
养殖期间,水草面积要求占池塘面积的25%~60%。水草品种最好选择沉水植物,如轮叶黑藻等。轮叶黑藻是秋季虾养殖最理想的水草。轮叶黑藻可用移植法种植,以穴播为主,每穴插8株~10株,东西向间隔1.5m~2.0m,南北向间隔5.0m~8.0m。
池塘偏深、水草偏少的虾塘要在水体中下层设置适量人工虾巢,虾巢可用茶树等多枝叉树木扎成。
(4)注水施肥
虾苗放养前5天~10天,池塘注水50cm~80cm,加水时注意要用80目以上筛绢过滤。同时肥水,肥料可以到正规的渔药经营商处选购质量好的生物有机肥,用量参照使用说明;或每亩用经腐熟发酵后的有机肥100kg~300kg,用量根据池塘底质和水的肥度情况适当增减。
3.虾苗放养
主养青虾“太湖2号”一年可养殖两季。
(1)放养量
春季养殖:放养时间为上年的12月份至次年3月份,虾苗规格为700尾/kg~2000尾/kg,放养量为每亩10kg~20kg。
秋季养殖:放养时间为7月上旬至8月上旬,虾苗规格为1.5cm~2.5cm,放养量一般为每亩8万尾~12万尾。
(2)放养方法
选择晴好天气(夏天应注意避开阳光直射和高温时段)进行虾苗放养,放养前先取池水试养虾苗,在证实池水对虾苗无不利影响后,才可正式放苗。放养时温差一般应小于5℃。应坚持带水操作,虾苗不宜在容器内堆压。
4.饲养管理
(1)饲料及投喂
饲料要求:新鲜、无腐败变质、无污染,以优质全价配合颗粒饲料为佳,配合饲料的粗蛋白在36%以上。饲料必须符合《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和《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饲料种类要稳定,不能频繁改变饲料。
投喂方法:分三个阶段投喂。第一阶段,虾苗规格2.5cm以内,投喂微颗粒饲料,可喂小破碎料(粉状饲料);第二阶段,虾苗规格2.5cm~4.0cm,可投喂小颗粒幼虾料;第三阶段,虾苗规格4.0cm以上,投喂成虾料。生长季节,日投1次~2次,一次投喂一般在傍晚17点~19点;二次投喂分别为上午8点~9点和下午17点~19点,上午投喂日投量的1/3,下午投喂日投量的2/3,全池均匀投喂。
投饲量:实际投饲量据水温、天气、水质、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通常以投饲第二天早上投喂前吃完为度(可在投喂区域检查饵料剩余情况)。一般秋季养殖前期日投饵量控制在全池虾体总重的6%~10%,养殖中后期生长旺季日投饵量控制在全池虾体总重的4%~7%。
(2)水质调控
水质要求:在长江和淮河流域,春季养虾因水温不高,养殖过程中一般不易出现严重的水质恶化问题。但要注意肥水,控制好透明度,防止青苔生长。秋季养殖期间,因正遇高温季节,要特别注意水质的控制。养殖前期池水透明度控制在25cm~30cm,中后期透明度控制在30cm~40cm。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
肥度调节:养殖全过程,水透明度符合上述要求,视水质肥瘦情况适时追肥或加注新水。养殖前期每7天~15天施生物有机肥1次,中后期每15天~20天施生物有机肥1次,施肥量视水质状况而定,或按说明书使用。
水质调节:养殖中后期,由于虾的排泄物、残饵的积累,水中有害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等可能大量产生,影响虾类生长,甚至引发疾病。所以每隔10天~15天应施EM菌、枯草芽胞杆菌、乳酸菌或硝化细菌等有益微生态制剂来改善水环境,具体用量参照使用说明。
底质调控:适量投饵,减少剩余残饵沉淀,据具体情况适量使用底质改良剂(投放过氧化钙、沸石,或投入EM、光合细菌等活菌制剂)。
水位调控:春季养虾,5月中旬前保持水深0.5m~0.7m,5月中旬至6月底,水深0.8m~1.0m;秋季养虾,早期水深0.5m~0.7m,中期0.7m~1.0m,后期1.0m~1.2m。
(3)水草覆盖率控制
水草覆盖率前期控制在25%~30%,中期30%~50%,后期控制在50%~60%,但不得超过60%,且要均匀成簇的分布在池塘中,水草过多需要及时割除,过少时可以增加人工虾巢进行补充。
(4)日常管理
每天清晨及傍晚各巡塘一次,观察水色变化、虾活动、蜕壳数量、摄食情况。检查塘基有无渗漏,防逃设施是否完好。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每天记录好天气、水温、水质、投饲用药情况、摄食情况等。
一般每亩水面要配置0.5kW以上的动力增氧设备,生长期间,根据天气、水温、水色和虾的活动等情况,及时加水或开启增氧设备。尤其在夏秋高温季节,每天后半夜至天亮要注意开机,晴天中午12点~14点开机1次,每次2小时,天气闷热或雷雨天,需随时增开增氧机或加水增氧。
定期检查,一般每10天~15天用抄虾网,检查人工虾巢上虾的生长、摄食情况,检查有无病害,以此作为调整投饲量和药物使用的依据。
5.越冬管理
11月中旬加深水位至1m~1.2m,整个越冬期间保持不低于该水位。
越冬期间,透明度保持在25cm~40cm,如水太清,可以定期使用无机肥全池泼洒(按说明书用量每20天左右使用一次)。
定期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预防纤毛虫的药品杀灭纤毛虫,每2个月使用一次。
6.捕捞收获
(1)春季虾捕捞
春季虾4月底开始采用抄网和地笼起捕上市,6月底干池捕捞。
(2)秋季虾捕捞
到9月下旬,可能有一部分虾已达商品规格,可以根据虾的养殖密度和生长情况适时使用网目为1.8cm的有节网虾笼进行捕捞。捕捞时,最好适当增加笼梢的长度,放置时尽量使笼梢张开。捕捞时避开脱壳高峰期,减少软壳虾的损失(脱壳高峰一般间隔15天~20天)。
当水温低于10℃时,一般采用虾拖网集中捕捞,捕捞后的大小虾在一起,用0.7cm或0.8cm的筛子进行分拣。根据市场对商品虾的要求,分拣后大虾作为商品虾销售,小虾则作为春虾的虾种养殖或销售。
(二)虾蟹混养
虾蟹混养模式就是利用青虾和河蟹对池塘环境要求相近的特点,在以养殖河蟹为主的池塘中套养青虾,更有效地利用空间和饵料,增加产出。该模式具有不增加额外人力、增效显著等特点,已成为一种广泛认可的虾蟹混养模式。
1.苗种放养
(1)河蟹放养
河蟹放种时间为上一年12月至当年3月。放养量为每亩600只~800只,放养规格为100只/kg~240只/kg。适当套养鳙鱼,一般每亩放5尾~10尾。每亩还需投放活螺蛳250kg~500kg。
(2)青虾放养
虾苗放养时间为7月中下旬至8月初。放养规格为1.5cm~2.5cm,放养量为每亩2.0万尾~4.0万尾。
2.养殖管理
(1)投饲管理
选择优质虾和河蟹的全价配合饲料,并符合《GB 13078饲料卫生标准》和《NY 5072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规定。
放养虾苗初期除投喂河蟹饲料外,还要适当投喂青虾幼体饵料。河蟹料和青虾料,投喂时间分开,先投河蟹料,后投青虾料,投喂地点也需分开。
投饲从3月份开始,1月~2月水温10℃以上的晴好天气也应少量投饲。一般在4月前、11月后日喂1次,时间为下午15点~16点,日投喂量为池塘中虾蟹总重的1%~2%。在5月~10月虾蟹生长旺季,日喂2次,一次在上午5点~6点,一次在下午16点~18点,日投喂量为池塘中虾蟹总重的2%~3%,其中下午的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2/3。
9月当河蟹蜕完最后一次蟹壳后,逐步减少配合饲料的投喂量,同时适当投喂野杂鱼,以改善河蟹的品质和口味。
整个养殖季节,要注意观察青虾的活动或肠胃饱满度,一般河蟹先吃,青虾后吃,青虾肠胃饱满度好,说明饲料充足。
(2)水质管理
在6月前对水质过瘦的池应适当施肥,一般每7天~10天亩施复合肥5kg~10kg或经发酵的有机肥30kg~50kg培肥水质,对水质过浓的池应适当换水。在6月~9月高温季节适当加水或换水,要求平时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0cm~45cm,高温季节应控制在40cm左右。
成蟹进入洄游季节,除水草的净化作用外,还要泼洒芽孢杆菌类等微生态制剂,确保水质透明度在30cm以上。
(3)水草管理
虾蟹池的水草应保持60%~80%的池塘覆盖率。当水草覆盖率超过80%以上时,可采用每1m~3m间隔抽条的办法抽掉40%~50%的水草,当除掉的水草长至水深的一半时,可抽掉另一半的水草。
3.捕捞
9月下旬开始,用网目为1.8cm的有节网制作的地笼陆续捕虾上市,捕虾时注意把地笼进虾口收小,只有虾能进笼,不让河蟹进笼。至河蟹起捕时,虾也一同起捕。达商品规格的大虾上市,小虾可作第二年春虾养殖的虾种。
(三)病害防治
1.总则
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对病虫害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要注重改善养殖环境,提倡健康养殖,使用绿色环保药物。
2.预防措施
(1)选择优质苗种,放养密度适宜。
(2)做好清淤、消毒和晒塘工作。
(3)进排水用60目以上的密网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
(4)调控好水质。合理种植水草,控制适宜的水草覆盖率;定期施用芽孢杆菌、EM菌、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态制剂,尤其在高温季节应多用微生态制剂。
(5)使用符合质量标准的优质全价配合饲料,不用霉烂变质的饲料;控制好合适的投饲量。
(6)生产操作过程中,尽量减少虾体损伤。
四、育种和种苗供应单位
(一)育种单位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地址和邮编:江苏省无锡市山水东路9号,214081
联系人:傅洪拓
电话:0510-85558835
2.无锡施瑞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3.深圳华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4.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5.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
(二)种苗供应单位
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山水东路9号,214081
联系人:傅洪拓,蒋速飞
电话:0510-85558835,0510-87456886
(三)编写人员名单
傅洪拓,蒋速飞,龚永生,熊贻伟,张文宜,乔慧,金舒博,吴滟,徐军民,石琼,周国勤,陈焕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