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创作手法对电视纪录片的影响探讨
2019-10-16
电视纪录片起源于早期黑白电影时代纪录片。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对纪录片这个词的范围作了经典的定义,他认为纪录片是指那些“对时事新闻素材进行了创造性处理”的影片。这便解释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是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于1922年出品的电影《北方的纳努克》,而不是更早诞生的、具有纪录性价值而不具创造性的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显然,主观创作手法的存在与否并不是界定纪实题材和虚构题材的标准。如同早期黑白电影时代纪录片,提到电视纪录片并非是不加修饰地完整呈现。实际上,电视纪录片集合了电视媒介和纪录片属性,是记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它兼具真实性和故事性两大特点,同有叙述报道和艺术表达,是将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有机结合的栏目形式。可见,从前期策划到后期加工的电视纪录片整个创作过程中,主观行为和思想或多或少影响着电视纪录片栏目的创作过程。电视纪录片需要遵循主观指导,根据制作者的想法,进行选题、拍摄、编辑、配音等过程。但这些被参与的步骤并不是对“客观记录”的彻底摧毁。电视工作者为的是呈现出一个好的故事、情节、高潮和角色,从而代替一个长时间的客观素材影像。可见,电视工作者的创造性处理至关重要。
一、前期策划
前期策划阶段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首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电视纪录片工作者需要使用创作手法精心地计划,需要对所选主题进行具体搭建,也就是撰写大纲或详细脚本。电视工作者在撰写文本的创作上存在极大的主观能动性,他们自觉选择需要填充的“辅料”,选择的故事不同会展现出不同的人物和文化,符合大众口味、顺应时代潮流的故事更容易被接受而成为选材;而多个故事也有多种排列结构可以选择,它们将呈现出不同的叙事方式,主要以根据被记录对象的实际发展情况和进程叙事的渐进式、采用多条线索并进叙事的串联式和两条穿插线索交相推进叙事的嵌入式三种叙事方式为主。在主观创作上,每种叙事方式的线与线、段落与段落间也存在叙事差别,有的段落往往不是客观记录,比如采用“情景再现”,它是对过去时故事常用的重现和再创造。早在20世纪初,从第一部纪录片电影《北方的纳努克》开始,便在运用这种纪实的故事化手法,再现刻画了哈里森港爱斯基摩人聚居地的生活场景。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把这种方式展示给全世界的纪录片探索者。后来,“情景再现”也成为了电视纪录片的“常客”,一直沿用至今,特别是《故宫》《长征》等历史题材电视纪录片使用该手法的占比较大。
另一方面,选择的角度不同,会突出不同的重点,带来迥异的节目内容和形式。例如,央视探索发现栏目《追逐太阳的航程》系列,哥德堡号航行全程的见证人即编导邓武全程记录他和其他船员在哥德堡号船上航行的日子,向观众奉上一幅“众生相”,自己则极少出现在画面中,弱化了个人色彩。如果突出个人主义也是可行的,但观众了解到的内容就截然不同了,那么他们观看到的也将会是另一部纪录片,甚至是另一个形式的栏目。健康卫视《健康全纪录栏目》,每周七天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同一个专题,使用主持人串场的方式,将纪录片内容进行解读和重构。虽然有主持人棚内介入,却是一种电视纪录片形式变相;而访谈栏目《新闻会客室》中主持人对见证人邓武进行采访,通过其亲自对这段著名的航程的讲述为观众揭秘更多花絮。可见,主题相同并非代表相同的电视节目呈现方式,策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电视纪录片的创作需要提前对主持人和采访的存在占比进行衡量,否则容易脱离纪录片本身的形式,变成访谈类电视节目。
因此,电视工作者需要在前期策划阶段就对自己想表现的内容做出思考,在选材、叙事方式和角度上进行详细谋划,并落实在脚本上,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拍摄工作。
二、中期拍摄
在拍摄过程中的创造性处理亦是相当重要的环节。如同《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最早的电影只是把摄像机放在拍摄地,而并未进行“干涉行为”的拍摄方法,导致缺乏创造因子的影像不能称为纪录片。可见,对实时素材的创造性处理意味着“干涉”摄像机的拍摄过程。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纪录片的呈现过程离不开镜头语言的“影响”。这点在电视纪录片上同样适用,在中期拍摄的过程中,电视工作者可以在栏目中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主观创作。他们试图提出自己的想法,不用通过直白的语言,而是使用镜头语言使电视纪录片故事化、细节化、内涵化。不同景别、拍摄角度、推拉摇移等镜头语言的运用,以及运用镜头的时间长短均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节走向、创作者的意图和想要传达的情感。恰到好处的拍摄处理有可能成为影响一部电视纪录片成功的关键。例如《望长城》中使用的长镜头,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长时间影像记录,更是对拍摄过程进行精心的机位调度设计,静静沉淀情绪、放慢放大感染力,营造出气势磅礴的艺术氛围,充分表达出中华民族这一宏伟建筑的魂,成为该片的点睛之笔。《故宫》中大量采用的延时摄影镜头,将四季更替下故宫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刻画得极为到位,是拍摄上一次创新大胆的尝试,得到了行业内外的高度赞誉。
三、后期加工
后期阶段,电视纪录片工作者常常会采用剪辑、旁白和声音效果等后期加工方式来进行主观创作性提升,从而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例如,理查德和约翰在《直面现实》中提到“使用广泛的电视技术可以增强素材的娱乐价值。《你被陷害》中剪辑师对一组失误镜头的组合和剪辑带来了强烈的喜剧效果。”他们认为对镜头进行剪辑是可以为观众制造无限兴趣点的。对电视工作者来说,试图制作出观众喜欢的纪录片将影响其收视率和社会效益,后期加工便成为了重要的手段。
同时,后期加工的另一个作用是营造故事节奏。镜头的衔接和音乐的铺衬既可以带来动静结合的和谐画面,也可以为故事设置情节悬念、展开矛盾冲突,调动受众的情绪,使其产生情感共鸣。
此外,视觉特效包装的运用是对客观知识的艺术化解构,对有些类型的纪录片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比如科教类纪录片通过包装在美学和科学间构建了一座“桥梁”,而这座“桥梁”完全取决于创作者自身的理解所转化成的视觉传达,而这主观的呈现影响着观众是否可以理解深奥的科学理论和技术。
四、结语
可见,主观因素对电视纪录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虽然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准则是遵从客观真实,但是纯客观的电视纪录片却并不存在。电视工作者在整个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应该打破“不干涉”带来的束缚和限制,使主观创作对作品的影响力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