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速轮轨之父沈志云:我对“后高铁时代”充满期待

2019-10-16

北广人物 2019年37期
关键词:机车车辆高铁实验室

我一生最满意的成就就是建立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培养了一个科研团队。1988 年申报,1989 年批准,成为在以后17 年中铁路系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车车辆动力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志云,不久前刚刚过完了自己90 岁大寿,正式成为了一名“90 后”。他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高铁粉丝,一个强烈的高铁捍卫者和建议者。

“10 年恋爱,结婚63 年,相伴终生。”沈志云的妻子患阿尔茨海默症12 年,在许多事情都不记得的情况下,她还能唱出他们曾一起常唱的歌曲。“她是在重温我们的爱情!”

本世纪后半叶到后高铁时代

如今国内的高铁已经非常普遍,“日行万里”令人们的世界也变得越来越小。沈志云作为中国高铁的先驱之一,第一次坐上高铁的情景依旧记忆犹新。

沈志云说:“我正式乘坐高铁是2011 年5月25 日,作为京沪高铁开始运营前专家评审会成员,上午在北京上车,一路几次下车,进行工程审查,到上海虹桥站后,以350 公里时速返回北京吃晚饭。风驰电掣,四小时不到就回到北京,在京沪往返火车上圆满完成第一天的议程,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开会的。我心中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高铁的好处可以数上千万条,随着世界最强大、最先进的中国高铁网成功运营,人们会越来越看地清楚。同样也有人会数出高铁无数条坏处。但这都只是看到高铁的表面现象,没有看到高铁是历史的必然这个本质。世界在发展,只靠飞机汽车搞客运的时代,拥堵和晚点无法避免,向高铁过渡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但老铁路必须经过彻底改造,或者叫做颠覆性技术革命,才有可能承担这项历史任务。我们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颠覆性技术革命,才第一个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第一个完成了这个历史使命。我认为中国的成功经验会在本世纪上半叶部分,即2050 年前基本上推广到全球各主要国家。本世纪后半叶部分可能就是进行第二次颠覆性技术革命,达到更高速度的后高铁时代了。”

两次“倒霉”却受益终身

当年,沈志云被公派留学学习“车辆修理专业”,后来他成为“中国高速轮轨之父”。

回首往事,沈志云说:在专业选择上我有两次经验,当时认为“倒霉”,后来才发现受益终身。一次是大学分配。1949 年入唐山工学院就是投身铁路机械,分组时选的是机车车辆,毕业分配时,三个志愿填的都是去机车车辆工厂。但公布的却是留校当教师,而且是到理论力学当助教,自认倒了“大霉”。几经折腾,我还是回到理论力学,教学过关后,科研搞机车车辆研究,理论力学基础正好帮了大忙,受益终身。另一次是三年半留苏,限定我搞车辆修理,结果却通过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的道路,完成了一次名副其实的有成果的科学研究,不仅很好完成学业,当时拿到苏联副博士学位,后来又拿到俄罗斯荣誉博士学位,而且形成的这条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工科科研路线,使我受益终身。专业不会限制死人,只要方向对,目标明确,知难而进,踏实苦干,总会达到目的的。

上世纪90 年代有家报纸发文说我是“高铁之父”,我强烈反对。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高铁粉丝,一个强烈的高铁“捍卫者”和“建议者”。最近一位93 岁的老教授在我满90 岁的时候,送我一个他写的大寿字加一副对联,说我为高铁研究打下了根基,是“高铁研究”,不是高铁本身;只打下了根基,开了个头,不是一切。我觉得这比较接近实际。

我一生最满意的成就就是建立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培养了一个科研团队。1988年申报,1989 年批准,成为在以后17 年中铁路系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到1996 年,我已经67 岁,申请辞去实验室主任职务,由当时的副主任张卫华教授负责实际领导实验室工作。

在这17 年中,张卫华教授带领团队,不但将试验台由4 轴扩为6 轴,将模拟时速由450公里提高到600 公里,而且完成了所有型号高速列车设计时的动力学参数设计优化;完成所有型号高速列车出厂路试前的动力学性能整车考核性模拟试验;完成所有型号高速列车在运营中的动力学性能跟踪试验安全评估。他两次获得金牛奖,“在我国高铁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他的贡献,我只是一个在旁边指手画脚的旁观者,最多起了一点打基础的作用而已。绝不能把年轻一代艰苦奋斗,拼打出来的成果都算到我这个老头子身上。过去所有的成就和荣誉,所有的过失和苦难都成过去,要淡化一切,宽容待人,严于律己,以史学家的眼光,实事求是地总结回忆,才是正道。

有四个“一”不快乐都难

如今退休在家,沈志云现在的退休生活如何呢?沈志云说:“我于2018 年7 月30 日办理了退休手续。一年过去了,我觉得过得很充实,总结起来是有四个‘一’:一个高铁观点。当今世界正在进行铁路的颠覆性技术革命,处于高铁时代。还在研究超高速轨道交通,准备迎接后高铁时代。但是对于高铁如何看?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我从上世纪8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到世界学术舞台上活动,就开始形成高铁观点,2004 年就发表了后高铁时代的一些想法;一个研究团队。上面讲了,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30 周年,由22 人发展到100 多人,在读研究生达到600 多人,在我国高铁时代来临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在为继续引领世界后高铁时代,埋头做研究,即将取得世界性突破;一个终生爱我的人。我老伴姜兵如今已是阿尔茨海默症晚期,现长住ICU 医疗护理,已趋稳定。我们都满九十岁了,恋爱10年,成为夫妻63 年,一起相伴终生!一个最优的养老基地。十几年前峨眉山校区改建出售的宿舍中把地势最好的那栋两层楼卖给了我。以前忙,很少来住。退休后才发现这是我最好的归宿。十年前亲自种的香樟树已经长大成林,看着就有园林建设的成就感。”

猜你喜欢

机车车辆高铁实验室
高铁会飞吗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齿轮”转动中国高铁——记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王文虎及其团队
人地百米建高铁
高速铁路机车车辆关键技术解析
第一次坐高铁
2012年1—12月货运机车车辆运用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