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技能教育在院前急救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探索与创新
2019-10-15张家薇
张家薇
【摘 要】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于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升,但是,很多突发性的疾病往往因为无法得到及时救治,造成伤亡,伤害极大,院前急救人才短缺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了促进院前急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完善,医学类院校加强特色技能教育很有必要。通过医学院创新课程的设置,有效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受训学生面对突发院前疾病的应对能力以及增加对院前急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使学生在校内既有一定的疾病诊治能力,在面对基层及以上医院急缺的院前急救人才的现状,受训学生因具有更系统的急诊疾病的诊治能力,利于就业。本文以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探究院前急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分析该校院前急救人才现状,探究在该校推进特色技能教育的有效创新实践模式,为完善该校的院前急救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特色技能教育;院前急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3-0245-01
1 院前急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救护,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从病人发病之初或遭受外伤之际,即可在短时间内得到初步及时的处理,为抢救起到防止病变加重或伤势加剧作用。二是将急诊病、伤员经过初步启动的处理在监护下安全送到指定的接受医院急救室。加强院前急救人才培养,能够有效提升院前急救人才分布率,当身边发生突发疾病和外伤事件时,就有急救人员能够进行处理和救治,减少伤亡情况发生,对于提升大众突发疾病安全,提升救治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院前急救人才现状
目前我国的医学人才培养中,并没有针对院前急救人才培养的特色教育,院前急救仅为《急诊医学》中的一个章节,我国对于院前急救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缺失。
根据社科院2015年对河南、安徽、湖北、湖南等全国11个省市的125个县的基层医院的急诊急救情况及其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中显示,急诊急救人员的学历现状为本科毕业的仅5所(1.31%),专科毕业的为126所(32.90%)。需要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355所(91.26%)),由此可见社会对院前急救日益增长的需求与现有的院前急救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是学校生命线。从专业就业方面看,基层医院医疗与急救状况面临大量机遇,需求大量且专业的临床医学专业拥有院前急救特色的从业人员。自2015年开始,为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增加社会竞争力,学校增设各个专业的特色技能培训项目,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开设院前急救的特色技能教育和培训,探索院前急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学校紧紧围绕医学教育基本要求与标准,着力于培养具有竞争能力的院前急救医学人才,打破学科间自我封闭的传统教学,实施以系统整合为基础的综合训练教程,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与交叉渗透,教学资料的编写,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教学资源的改良与充实,实训条件的改善与提高,以及师资队伍的优化等方面入手,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逐渐建立既定的考核体系。
3 学校推进特色技能教育的有效创新实践模式
本次教学改革中,该校采用“123”的教学改革模式,即:一个全新教学模块的使用;两个医学素养的形成;三个层次考核体系的创建。
3.1新教学模式培养临床实践能力
该校采用全程情景教学联合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Case-Based Learning.CBL)开展特色技能教育,为培养院前急救人才奠定基础。这种教学模式下,对于全面提升培训学生应对各种院前急救常见突发状况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教学模式下,围绕各层医院对院前急救人才的需求,对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进行重组、构建,将实施新教学模式改革,该模式以“构建系统整合课程体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情景模拟、问题导向、师生互动为主要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为目标,突出我校特有的“特色”教育的内涵。
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开展特色技能教育,培养院前急救人才时,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应用,运用真实的案例作为实践教学素材,不断提升人才的实践急救能力。在实践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急救的重要性,明确救命黄金时间以及第一目击者这两个重要概念和做法,着重介绍面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急救方法及应对心脏骤停的正确做法,并亲自进行了现场演示。在实践环节,让学生们进行现场实践和教学。介绍如何应急处理烫伤、电击、溺水、车撞伤、癫痫发作等几种常见的急救方法和注意问题。为了便于大家对急救知识的理解,她以PPT的形式为大家讲解了心肺复苏的整个流程、动作要领、最佳救治时间,止血包扎、动物咬伤、骨折等几种常见的急救处理,为强化实践教学效果,老师可以用人体模型给大家演示心肺复苏的整体操作流程,如何打开病人气道,如何做人工呼吸,如何定位按压,如何检查呼吸等环节,确保每个步骤都详细讲解。运用丰富的案例和生动形象的讲解加之规范的互动演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创新特色技能教育,让医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获得亲身体验,掌握基础的基本技能,这将对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应急处理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3.2促进学生两个医学素养的形成
这里所指的两个医学素养是指坚持人文关爱、医德教育。要求医学院学生在特色技能教育学习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安排学生与患者接触,在医疗实践中提高与病人有效沟通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医学责任的崇高认识和加强对“人文关怀”重要意义的理解。学习急救知识可以在他人发生紧急状况时救人,别人学习急救知识可以在自身发生紧急状况时获得及时救治,在实践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急救的重要性,提升医学素养水平,正确看待急救以及救治行为开展。
3.3实施“三个层次的考核体系”
在特色技能教育中培养院前急救人才,还要积极构建三个层次的考核体系,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三个考核体系主要是指:
第一,对于理论知识的考核。理论引导着实践,只有明确院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才能做出正确的处理。
第二,常用操作技能的考核。针对院前急救中的常用急救技能,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常用技能具体细节操作的能力;
第三,具体临床病例的项目考核。使学生从“纸上谈兵”跃进为在实际临床病例中的应用,通过CBL教学法创建的病例模块及考核标准,将抽象的临床知识及技能操作应用到具体的病例中去,提升学生日后在临床病例中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
4 总结:
院前急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关乎人才自身以及更多群众的切身安全和健康权益,医学院要加强院前急救人才培养,切实提升特色技能教育工作,优化院前急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完善教学模式改革、医学素养教育,完善相关的考核标准,促进院前急救人才有效培养目标实现,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院前急救人才,实现医学院人才综合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 胡燕琪.分层教育在美国院前急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及启示[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S1):419-420.
[2] 雍永权,柳新胜.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探讨——以武汉市急救中心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11(12):82-84+109.
[3] 鄒萍萍,龚纯贵,邹建锋,潘秀英,李捷玮.我国院前急救体系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3,27(10):616-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