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灸配合针刺治疗寒湿型腰痛病67例护理体会
2019-10-15宋敏马晓睿
宋敏 马晓睿
【摘 要】目的:探讨雷火灸配合针刺治疗腰痛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对67例患者采用雷火灸配合针刺在患者的环跳、阳陵泉、肾俞、大肠俞、阿是穴等穴位上,每日1次,1次20分钟,7-10天为1个疗程。结果:疼痛消失40例,疼痛缓解27例。结论:综合护理雷火灸治疗腰痛病,效果满意,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雷火灸;针刺;腰痛病;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27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3-0218-01
腰痛病临床以腰部一侧或两侧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腰痛常可放射到腿部,常伴有外感或内伤症状。腰痛可因感受寒湿、湿热,或跌仆外伤,气滞血瘀,或肾亏体虚所致。其病理变化常表现出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的特点。主要症状为腰或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时轻时重,缠绵不愈。遇寒、暑、湿邪气侵犯腰腿部时,可加重或诱发本病。腰部可有广泛压痛,脊椎活动多无异常。急性发作时,各种症状均明显加重,并可有肌肉痉挛,脊椎侧弯和功能活动受限。部分患者可有下肢牵拉性疼痛,但无串痛和肌肤麻木感。疼痛的性质多为钝痛,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散布整个背部。腰痛病为我科常见病及多发病,雷火灸相对普通的温和灸,具有火力更强,渗透力更强,见效速度更快的优点。现将我科雷火灸治疗腰痛病经验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科開展雷火灸治疗腰痛病以来,收治患者67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32岁。
1.2 治疗方法
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其燃烧时的物理因子和药化因子,与腧穴的特殊作用、经络的特殊途径相结合,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经络、腧穴对机体的调节是内因,药物的燃烧是外因,两者缺一不可。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量是红外线和近红外线,通过对人体面(病灶周围)、位(病灶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到组织深部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它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调节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利用植物燃烧时发出的红外线及热能达到温经通络、疏风散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扶正祛邪之功效。治疗部位:病人取俯卧位,腰椎及腰骶椎部、患侧臀部,取阿是穴、肾俞穴、环跳、阳陵泉、大肠俞,针刺治疗后取俯卧位,将雷火灸条折断点燃后置于灸盒内, 双孔或多孔斗式灸具,盖上灸盒盖,以减少灸烟冒出; 置灸盒于治疗部位,盖上浴巾,调整灸盒至患者自觉温和舒适为宜,温度较高时用手抬起灸盒; 20min/次,1次/d。7~1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 禁忌症
脑血管病急性期、高血压危象、早孕、高烧患者、青光眼眼底期、外伤眼部出血期、心衰竭、哮喘等患者禁用。孕妇及崩漏慎用.禁灸部位或穴位:太阳穴
2 观察及护理
(1)做好情志护理,安慰患者,解释病情消除不良精神刺激,调节情绪,配合治疗。(2)施灸时,火头应与皮肤保持用灸距离,切忌火头接触皮肤,以免烫伤。雷火灸后局部皮肤微红为正常反应,可自行消失,若出现其他不适因及时就诊。(3)治疗时,应保持红火,随时注意患者表情,以患者能忍受为度,以避免灼伤。若皮肤起水泡,可涂敷黄连油,水泡较大者,可先用消毒针挑破,排尽泡液,防止发生感染,也可以适当缩短治疗时间。严重者请医生处理。(4)治疗当天,请用温水沐浴,与治疗时间间隔4小时以上,否则影响效果。(5)对体质虚弱、神经衰弱的患者,治疗时火力宜小,精神紧张的患者应先消除其思想顾虑,饥饿的患者应先进食或喝些糖水(6)使用雷火灸盒,要左右随时移动,温灸盒移动的距离是一个火头的距离,上下左右移动均可。因为温灸的时间较长,以防烫伤。(7)治疗期间,饮食要均衡,,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辣刺激食品、(8)注意休息,慎防风寒。治疗当天避免贪凉,不要过度吹电风扇和在过冷的空调房中停留,更要避免空调冷风直接吹到施灸部位。
3 疗效标准与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成功: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无并发症发生。失败:治疗期间出现疼痛未减轻或疼痛加剧,病情无缓解。
3.2 治疗效果
疼痛消失40例,疼痛缓解27例,成功率为87%。
4 体会
中医认为腰痛病多因外感内伤或挫伤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不通则痛。而运用雷火灸法,利用药物燃烧时的热量,通过悬灸的方法刺激相关穴位,其热效应激发经气,使局部皮肤肌理开放,药物透达相应穴位内,达到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淤、散瘿散瘤,扶正祛邪等功效治疗人体疾病。
参考文献
[1] 巴蜀奇技赵氏雷火灸.重庆晚报,2015-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