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崛起:构建数字经济新坡
2019-10-15黎诗韵
黎诗韵
以前人们提到杭州会想到西湖,未来人们一提到杭州,应该想到的是一个数字化的城市
钱塘江的两岸,一侧是西湖碧水,柳树游船诗情画意,这正是人们印象中的杭州,“上有天堂,下游苏杭”。它曾为南宋的都城,吸引无数文人墨客,白蛇传说吟唱至今。即使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时间里,这里主要是以其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遗迹赢得休闲和旅游的美名,从普通大众到国家政要,到杭州主要是观光。
但在最近40年,特别是过去10年,杭州早已超越其历史文化和旅游盛名,以另—种面貌闻名于世。在今天钱塘江另一侧,滨江园区高楼林立,中国最前沿的互联网巨头公司坐落其间。人们不再说杭州是“旅游城市”了,而更乐意称它为“数字经济新城”。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互联网与大数据网络就像水流一样,深深浸透了这座城市,让世人无法忽视。
经过最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杭州的移动支付覆盖水平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达到了惊人的普及率。“城市大脑”拥有庞大的出行、消费、医疗等数据,精确地调控熙熙攘攘的人流、车流,也及时为决议做预测,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就像同时拥有西湖的平静和钱塘江的激荡,杭州重视慢悠悠的历史,也重视效率与活力、科技与现代。
马云曾经说,“欧洲还在用现金,美国还在用信用卡,杭州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没有手机连要饭都要不到。”
他略显夸张的话里,有作为杭州人的自豪,更有来自移动支付创新的底气。在过去20年里杭州的变化,与他一手创立的阿里巴巴密不可分,甚至也可以说,他和同伴们的创业,让这个历史文化名城重新拥有了经济和创新的基因,进而在移动互联的大潮之下,成为中国创新经济增长的新高地。除了公众熟悉的电商、支付宝,阿里还将其世界第三强的云计算——阿里云,深刻地运用在杭州的城市建设中,这在全国同等规模的城市里并不多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阿里之于杭州相较腾讯之于深圳,在城市智能化建设上的参与度更深。
回顾过去100年,仅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杭州在近代历史几乎排不上位。它更多被视作上海的后花园,工业基础薄弱,民众消费不足,其经济实力仅为上海的零头,与周边的南京、苏州、宁波相比,也可以说无足轻重。在计划经济时代,杭州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国有企业。
不过历史从来有其两面性。正因为其经济基础差,国有经济并不强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恰恰给杭州及浙江周边城镇带来了更大发展空间。多年来,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之一,杭州比较恰当地区分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在夯实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支持民营经济,探索发展高新产业,从服装、小商品、机电到互联网、云计算,全面开花。在拿下G20峰会、亚运会等盛事的承办权后,杭州城市建设亦全面升级。
截至2019年上半年,仅从GDP数据来看,杭州乃然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存在较大差距,刚刚排在全国城市第十名,勉强超过南京,但仍与周边的苏州存在近40%的GDP差距。但展望未来发展,没有人会忽视这个重新崛起的历史文化名城,正走在经济创新的大路上。
据悉,杭州期望成为中国的“数字经济第一城”,事实上它已经成功了一半。近年来,杭州的新兴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吸引了很多地区前来借鉴,杭州也相信,数字经济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因此他们乐于向其他城市输出经验,并联合更多区域同谋发展。
城市大脑:杭州拥堵率由全国第5降至全国第57
前年3月,杭州发生的一则社会新闻流传甚广:两名外地男子来到杭州抢劫,搜刮了三家便利店,才找到2000余元,算上路费和工具费竟然“亏本”了。被抓后两人感叹,杭州怎么没现金啊?
来杭州之前,要知道它是巨头阿里的总部,是第一梯队的互联网城市。900万杭州人里,有700万人已经使用了移动支付。在这里,超过95%的超市便利店能使用支付寶付款,超过98%的出租车支持移动支付,主城区5000余辆公交车实现移动支付全覆盖。它就像是“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之城”。
阿里带来的不仅是支付宝,还有云计算驱动下的“城市大脑”。这是一个集成云计算、大数据和AI的城市综合解决方案。它在2016年10月的云栖大会上亮相,最先应用于杭州。
其最突出的应用首先是在交通领域。
阿里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曾调侃,“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红绿灯跟交通监控摄像头的距离,它们都在一根杆子上,但是从来就没有通过数据被连接过。”中国某些大城市有近60万个摄像头,数据却得不到利用,如果不借助机器,需要120万人才能在当天把摄像头的数据看完。
而有了“城市大脑”之后,杭州的红绿灯和摄像头被连接起来了。如果仔细留意路口的红绿灯,会发现它们的闪烁回应着人流、车流的变化。首先,摄像头收集路况数据,反馈到城市大脑,然后城市大脑按照特定的算法给出结果,对红绿灯进行自动调节。
城市大脑接管了4500路监控视频,1300个路口红绿灯,还通过手机移动终端,实时指挥200多名交警。它的神经末梢触及420平方公里,将管辖范围扩大了28倍,相当于65个西湖大小。
一年后的云栖大会上,杭州宣布试点区域通行时间减少15.3%,主要高架出行时间节省4.6分钟,120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缩短一半。
萧山区警车为救护车开道的历史已经过去。如今救护车即将出发之际,城市大脑能根据对未来路况信息的预测,自动规划最佳行驶路线,并确保救护车抵达各个路口前,前方红绿灯优先保障,让救护车畅行。
在公共交通方面,城市大脑通过整合公交支付宝扫码和高德地图等大数据,还能掌握更全面的公交OD信息,帮助指导公交的精细化运营。2016年,利用AI、大数据等新手段,诞生百年的杭州公交系统迎来了新的可能性。
自媒体“甲子光年”在《一座城的百年出行史》中描述:第一层,通过挖掘支付宝公交扫码大数据,了解公交乘客的日常客流OD信息;第二层,通过挖掘同一时间段在同一条线路上使用高德地图进行导航的用户大数据,了解公交失去的部分客流——即开车的人的画像;第三层,总结提炼公交乘客的用户画像,同时计算出整个城市中具有这些特征的人口数量,减去目前公交乘客的数量,计算出公交的潜在客流。
在杭州公交集团大楼的四层,每天都有技术人员坐在电脑前,监测由杭州公交和蚂蚁金服合作开发的“公交大脑”系统。大屏幕能实时直观展示整个城市公交运行的状况:星罗棋布的蓝色荧光点,代表着杭州市1.3万余个公交站点,红色线条织成密密麻麻的网,代表着杭州760余条公交线路。
“公交大脑”系统汇总全城公交运行状况,并呈现近期全杭州公交体系最热门的起点、终点,最常见的换乘热线等OD信息。通过深入挖掘这些数据,公交人员可以设计出更合理的路线。
2018年8月24日,杭州公交根据客流大数据重新设计的345路公交线路开通。这条线路甩掉了老线路上没什么人上下车的十多个站点,有整整2公里没设站,却在长睦锦苑、胡家村一带绕了一个“三角形”,因为那片区域集中了大量小区。
新345路开通当天,客运量比之前翻了10倍,但跑完全程,还比从前快了15分钟。
而在2018年12月,杭州公交APP2.0版本上线,新版本首页用地图直观展示了附近的公交车,以及乘客需要等待的时间,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城市大脑的作用下,杭州交通拥堵率从2016年时的全国第5名降至2018年的全国第57名。虽然2018年杭卅_有329公里地铁在全面施工,总路面通行面积减少了19.2%,但上半年交通通行速度还是同比提高了15%,城市大脑是其重要原因。
交通领域的应用还有很多。又如“智慧停车”,先离场后缴费只是其中一部分,据《环球》杂志报道,杭州政府人员还建立了一个模型,将杭州分成1.2万多个区域,计算出每个区域的停车难度指数,并描绘出热力图,可以根据实时变化的热力值来制定更准确的限行政策,规划停车位的设置。
停车难度指数特别高的地区,可以布设更多的停车位,还可以计算出停车位的数量。同时不断变化的泊位数据会通过APP、小程序等方式提供给市民,他们不仅可以知道自己与停车场的距离,还能知道停车场的停车状况,节省排队时间。
“甲子光年”还写道,杭州城市大脑能从高架桥摄像头中实时发现逆行、违停等非正常现象,并及时报警;它能监控城市粉尘、PM2.5集中的区域并通知垃圾车、洒水车;它能基于周边已有的基础设施网络,如电网、下水管道、停车位和道路交通等,模拟计算小区的容积率、层高,从而设计更合理的城市布局。
城市大脑通过井盖、桥梁等公共设施上的传感器,不仅能实现24小时无休监控,更能提供人工看不到的信息,比如桥梁的承载能力、微小变形情况等,处理问题更及时,也能及时防止危险情况的发生。
目前,城市大脑还可以进行大规模实时交通事件事故检测,跨区域、跨时段寻找肇事逃逸车辆、失踪人口,比如“以图搜人”,未来若发生老人走失等问题,只要他出现在公共场所,便能很快匹配各种信息,找到老人的踪迹。
数字经济第一城:政务云架接阿里云,“办事最多跑一次”
杭州的城市大脑不仅仅体现在交通领域上,更涉及政务的方方面面。
如今,杭州59个政府部门的368.32亿条信息,都汇聚在基于阿里云打造的政务服务平台上。全市已归集59个部门近400亿条数据,实现了数据“按需归集率、共享使用率”两个100%目标,日均数据调用量突破200万次,为“最多跑一次”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019年9月10日,阿里巴巴20周年年会在杭州舉行,现场人山人海。
杭州取得的成绩有:公民凭个人身份证“一证通办”事项达494项;率先实现不动产产权证“60分钟当场领证”;85%的新设企业可按“一件事”标准在网上办理商事登记;杭州市属11家医院统一使用在云端运行的“智慧医疗”APP,与市民卡绑定,集纳了800余万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让近7000万人次看病时间平均缩短2小时以上……
具体来说,摊贩店主不再需要每天记账本、跑银行;跑航运、港运、路运的师傅不再需要花很多时间办数不清的证件;法院审理某些案子不再需要原告被告到场,甚至不需要书记员。
其实自2000年起,杭州就提出了“构筑数字杭州,建设天堂硅谷”。作为云计算的试点城市之一,杭州于2013年6月正式将“大力推进杭州政务云建设”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十大政策”之一。2013年底,浙江省电子政务上云的第一朵“云”——杭州政务云正式开始建设。
彼时,全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也从试点建设转型全面建设期。阿里云也自主研发完成了飞天系统,并上线提供服务。整个杭州政务云平台采用阿里云“飞天”架构。
城市大脑怎么做?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五个一”:
1.打通“一张网”,着力破除部门专网壁垒,实现数据资源互联互通。2.做大“一朵云”,以政务云为主体,融合部门、区县(市)计算资源,构建逻辑集中的“一朵云”。3.建强“一个大脑”,完成大脑核心平台建设,深化数据运算,支撑行业应用。4.汇聚“一个库”,汇集城市数据,形成全市数据的“大水库”,为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奠定基础。5.拓展“一批领域”,不断实现城市智能化治理的全领域覆盖。
2016年,G20杭州峰会通过了《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首次将数字经济列为G20创新增长草图中的重要议题,杭州成为中国首提“数字经济”的城市。
在去年10月11日举行的杭州市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动员大会上,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说,数字经济是杭州的“柱”和“梁”,杭州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形势的客观判断和理性思考。
周江勇还说,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杭州市数字经济要力争实现“五项第一”:数字经济线上主营收入全国第一、数字经济增加值全国第一、数字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全国第一、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全国第一、互联网工程师人才净流入率全国第一。
“杭州要拥有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发达的城市大脑,这是我们献给这个时代的一份礼物。”周江勇说。
如今,阿里云已经成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三的公共云服务商,在全球18个地域开放45个可用区,用户总数已突破230万,2018财年营收达133.9亿元,同比增长101%。
2018年,杭州数字城市经济主营收入1.08万亿元。今年上半年,杭州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175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5.3%,增长15.5%,快于地区生产总值8.6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马云预言,未来杭州会出现一批阿里巴巴,“这是个被数字化改变的时代,同时我们也改变着杭州。”而从杭州为试点开始,城市大脑在诞生三年内遍布衢州、苏州、通州、澳门等十几个城市,还漂洋过海落地于马来西亚。
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浙商:新旧产业走向融合
马云经常会讲尼克松来华时到访杭州的故事,那是他认为杭州在历史上重要性和影响力的证明。在中美签署《联合公报》之后,杭州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
那也正是杭州民营企业崛起之时。根据公开资料,1969年,国家批准每个人民公社可以开办一家农机厂,24岁的鲁冠球得知消息后立刻前去申请。东拼西凑4000元,鲁冠球领着6个农民共同建起了宁围公社农机厂。此后的十年里,鲁冠球每天蹬着一辆自行车过江,靠走街串巷收来的废旧钢铁,为周围的公社生产犁刀、铁耙、万向节以及失蜡铸钢等各种各样的配套农具。
到1978年秋天,这家农机厂已经拥有300万元的年产值和300人的队伍。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思想前卫的鲁冠球迅速将萧山万向节厂做成一家全国闻名的企业。1991年5月,鲁冠球成为美国《新闻周刊》的封面人物,轰动一时。万向节厂后来也改组为万向集团,成为杭州民营经济最早的一张名片。
在杭州产业发展史上,类似万向集团的创业故事比比皆是。汽车工业领域,有吉利、万向等公司;电子通信和半导体领域,有海康威视、大华等公司;家电领域,有苏泊尔、九阳、钱江制冷等公司……此外,还有机械重工、化工材料、仪表仪器、电气等领域的公司。
与诸多内地城市相比,杭州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缺乏重工业基础,也没有大型港口。老一辈浙商都是“石头缝里刨金子”,做制造业升级,本质是降成本、提效率。直到2000年后,杭州还是一个依靠观光旅游业+中大型民营企业作为经济核心推动力的二线城市。
鲁冠球、宗庆后等企业家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之后,杭州大力抓第三产业,推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阿里巴巴也正在这个时候诞生。
阿里巴巴的淘宝、支付宝、余额宝从无到有,再到今天占据全球网购的半壁江山,浙江政府部门没有找过马云麻烦,还鼓励阿里巴巴把创造发明率先用在服务社会的政务创新上。如今看来,马云对杭州的创新环境是有充分估量的。
在浙江省对外开放大会上,马云曾表示:“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浙商。改革开放的40年,就是一部当代浙商史,浙商的命运跟改革开放息息相关。改革开放的40年,是浙商最宝贵的财富,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郎咸平在点评杭州模式时说道:“杭州以及所在的浙江省系统地改善了当地的投资营商环境,甚至可以说打造了全国最一流的营商环境,为经济的持续繁荣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创业指数》报告曾指出:“我国当前的创新创业模式主要有三个典型的代表:以深圳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创业模式,以杭州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创业模式,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创新型创业模式。”
曾经,西雅图诞生了亚马逊和微软两大科技巨头,反过来,两者也用数字化技术构筑了全新的西雅图。今天,杭州孕育了领先全球的云计算企业阿里云,而阿里巴巴則推动着千年古城杭州在新一轮数字化变革中走在前列。
如今,杭州既有万向、娃哈哈、吉利、传化、万事利、华东医药、中策橡胶等常青树企业,也有阿里巴巴、新华三等1298家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企业。两者正在努力结合。
在2018年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表示,通过云计算与人工智能,中策橡胶、正泰新能源等工业企业的生产流程大幅优化,良品率上升带来利润增长;杭州人熟知的银泰百货曾一度陷入低谷,云计算驱动的大数据解决方案让它开始转型为新零售公司;吉利汽车用云计算完成了汽车模拟仿真等多个核心生产环节……
如今,杭州的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安防等产业集群在全国有着较高的影响力,平均每天诞生602个市场主体和109个有效发明专利,2017年杭州市的人才净流入率和海归人才净流入率均居全国第一。
马云曾在采访中提到在杭州创立阿里的原因,“因为这座城市不仅是我的故乡,它还拥有创业精神,包容民营企业的发展,更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而彼时的北京,人们更追捧国有企业,上海跨国公司更受青睐,而杭州尊重白手起家的人。”
马云曾把阿里巴巴的总部设在上海,在淮海路租了一个很大的办公室,装扮得漂漂亮亮的,结果一年时间,“特别累心,招人也招不到”。
2014年12月29日,在杭州市与阿里巴巴集团战略合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上,马云说,“这么多年来,阿里巴巴是一家很有福气的公司,我们在杭州,得到了杭州政府和老百姓的大力支持,我们也很荣幸,和一个城市、和我们的家乡成为利益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B20峰会)上指出:“杭州是创新活力之城,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在杭州点击鼠标,联通的是整个世界。杭州也是生态文明之都,山明水秀,睛好雨奇,浸透着江南韵味,凝结着世代匠心。”
“以前人们提到杭州会想到西湖,未来人们一提到杭州,应该想到的是一个数字化的城市,一个数字经济为特色的、参与全世界竞争的城市。”马云在接受采访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