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平安:数字化迭变

2019-10-15俞燕

财经 2019年22期
关键词:蛇口金融科技

俞燕

燠热的南国八月,39岁的特区深圳收到一份生日厚礼:8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作为改革开放重要窗口的深圳,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使命。

《意见》引起各界高度关注,在随后的各种报道所采用的深圳图片上,总有一座挺拔的高楼出现在画面中央,如宝剑出鞘。这是深圳的地标——平安金融中心。

建筑界有“建筑即媒介”之说,一座城市的地标具有重要的符号意义。深圳曾出现过不同的地标,从电子大厦到平安金融中心,每一发展阶段的地标,见证着其崛起的历程,亦承载着其不同发展时期的焦点。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的总部便位于平安金融中心。在《意见》的相关报道中无意间成为图片“主角”的中国平安,也同时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深圳未来将成为准国际金融中心和创新之都,作为改革试验者和金融科技领域标杆的平安,在深圳新的机遇下又会有哪些新谋略?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幸亏选择了深圳,在这里我们才能够成长起来。”《意见》发布四天后,在平安金融中心的一间会议室里,中国平安资深副董事长孙建一接受《财经》记者等京沪深三地记者视频采访时感叹。

在孙建一看来,中国平安能够不断创新,便是基于诞生地蛇口和成长地深圳的创新基因。

31年来,中国平安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创新、试错、纠偏中迤逦而行。“并不容易,发展过程还是很坎坷和复杂的。”孙建一表示。

今年是5G商用元年,将开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央行发布的《金融科技( 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要将“金融科技打造成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新科技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造就新的竞争格局,无论创新型金融科技公司还是传统金融机构,皆试图以技术变革为突破口,重塑自身的经营模式和发展路径。

金融界一直有种说法:“如果想知道未来金融业的趋势是什么,去看看平安在做什么。”

今年初,中国平安把使用多年的“保险·银行·投资”品牌标识变更为“金融·科技”。这意味着,科技已成为中国平安的核心主业之一。新的发展方向亦已敲定:金融+生态。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中国平安的新30年已拉开序幕,在“金融+生态”的新战略之下,五大生态圈已初具轮廓,“1+N”的智慧城市如星火燎原,金融科技的先锋队金融壹账通正在发力对外赋能。

“从目前来看,能超越平安的可能只有平安。”一位金融科技人士如是评价。在其看来,中国平安如同“质数一般的存在”:质数是不可分解因子,只能被1和质数自身整除。在自然数的无穷序列中,永远处于属于自己的位置上,且无穷无尽。而1即道生一,代表着创新。

在2019年中报董事长致辞中,中国平安董事长兼CEO马明哲表示:“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新的历史关口,中国平安会给市场讲出一则怎样的数字化迭变新故事?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

卅载重返蛇口再出发

7月19日,中国平安首届智慧生态大会在深圳蛇口价值工厂举办,旗下主要子公司悉数到场。这是其首次全面系统地向外展出科技生态战略、科研人才计划和科技应用场景。

会上,中国平安启动了“金融·科技”品牌标识换新仪式,替换了使用多年的“保险·银行·投资”六字标识。

会场设在中国平安的诞生地蛇口,被外界理解为其在表达新30年“再出发”之义。

与以往纵论未来蓝图不同,马明哲在今年的元旦致辞中主要回溯中国平安的“初心”。蛇口正是中国平安的初心萌生之地。

1988年5月27日,中国平安在蛇口招商路北六栋开业。此时距离袁庚创办蛇口工业区恰好十年,距离马明哲着手草创平安已过去了近两年。

成立三年后(1991年2月5日),中国平安从蛇口搬到深圳罗湖区。在彼时的交通条件下,蛇口对于深圳人很“遥远”。平安开业仪式那天,因为蛇口路途远,深圳一位重要嘉宾迟到了40分钟。

回忆27年前平安“进城”的故事,孙建一表示,“从蛇口的地理位置和未来企业的发展来看,平安还是应该到深圳来。”

平安离开诞生地,蛇口当地政府并没有阻拦。孙建一表示,当时蛇口政府也认为平安待在那里是不行的,还是要去深圳,而深圳市政府也一直很支持平安的发展。

尽管很早就挥别了蛇口,在孙建一看来,平安—直坚持创新发展,都是源于蛇口的创新基因。作为中国平安领头人的马明哲,其“创新意识是深入骨子里的,平安每一阶段的变化,都是他主动挑的头”。

31年后重返蛇口,此时平安团队阵容中,70后80后乃至90后已成中坚。在创始地领悟“永远在创业,永远在进取”的蛇口精神和追寻平安的创新基因之源,这些新生代们或许更能深刻地理解中国平安至今依然很强烈的危机感和不断挑战自我的动力之由。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深圳亦开启了“再出发”新征程。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意见》出炉,深圳被赋予新时期的新使命。

对于这两大政策红包,孙建一表示,平安肯定会是政策利好的受益者。“我们正在积极研究未来如何适应深圳新的战略变化,来调整平安的发展战略。只要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机遇,都会积极参与。”

麦肯锡一份报告指出,勇于出击的公司更有可能取得成功,要想沿着实力曲线向上发展,“须高度关注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成功因素”。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一位常年观察中国平安的金融业人士认为,中国平安有一个特点,其发展战略与时势深度耦合,善于顺势而为,又能根据自身定位和战略有所取舍。“前30年发展便是如此,今后可能也将如此。”

2018年12月5日.平安银行襄阳分行新型智能化网点启用,智能机器人“安安”在大厅主动迎客,并可胜任与人们日常交流、提供业务咨询等工作.卖荫调侃、咨询接待、营销推介

廿年探路创新科技

一位与中国平安有过长期深度接触的金融业人士表示,中国平安无论是公司治理结构、市场策略还是战略布局,看着很透明,似乎容易模仿,但依样学样似乎总是难学真谛。

该金融业人士分析,中国平安的“秘密”说来其实很简单:不在乎历史,不在乎试错成本,能够随时放下一切,在扬弃中自我成长,但“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能做到这些非常不容易。”

对金融科技的上下求索之中,中国平安亦在不断扬弃,因势布阵,力求“快于市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提出的1988年,刚成立的中国平安唯一能与科技挂上钩的,是仅有的3台电脑。九年后用上第一套OA系统,才初尝科技的妙处,由此开始了数字化之路。

在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中国平安专注于金融主业的同时,开始探索综合金融模式,其科技布局亦随之而动,最重要的一个尝试是2000年成立国内首家一站式综合理财网站PA18网站。

彼时,距离马云成立淘宝网还有三年时间,乔布斯刚刚重返苹果出任CEO,两人都还没有开肩后来改变了世界的传奇。

在第二个十年阶段,中国平安的科技大动作是全国数据和后援大集中,开始探索“以客戶为中心、以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运营模式。

2010年,苹果推出iPad,中国的手机网民规模已达3.03亿人,一个新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已悄然来临。与生俱来的危机感,让中国平安迅速意识到世界正在发生巨变。马明哲告诉同事们,金融业“Change or Die”(非变即死)。

中国平安开始“从地面朝天上飞”(马明哲语)。马明哲在2013年元旦致辞中提出,“科技,引领平安综合金融”。

2013年成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余额宝上线,一批中小金融机构借力于支付宝等互联网平台,实现了金融产品销售破亿的梦想。所有的传统金融机构骤然感受到来自互联网企业的野心和压力。

中国平安早已开始对标于BAT,并与之联手成立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保险公司,竞中有合。

2014年,马明哲进一步提出,要改变金融机构围绕金融做金融的理念,把金融业务融入“医、食、住、行、玩”生活场景中。

2015年,中国平安进一步推出“四个市场、两朵云、一扇门”的概念,在互联网金融业务空前发力。整合成立上海壹账通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金融壹账通”),日后成为其金融科技的先锋队。陆金所、平安普惠和平安好医生等分别成为各自领域的N01。

“如同一辆分工严密的战车,车上的人整齐划一,在互联网金融大潮中呼啸而过。所到之处,必有战绩方归。”彼时,一位金融业人士向《财经》记者形容中国平安给其的感受。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马明哲在元旦致辞中宣布,中国平安将全面开肩3.0时代,“开放平台+开放市场”、“综合金融+”与“互联网+”并重成为关键词。

2017年,共享经济的概念成为热潮。BATJ通过其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优势,一边向金融机构赋能,一边斩获金融牌照,加紧向金融领域渗透。

中国平安则向科技驱动型公司转型,并开始通过金融壹账通,首次向保险业输出智能认证和闪赔等核心技术。

一位与中国平安有过业务合作的保险业人士认为,平安已基本完成了金融科技生态的闭环,通过开放平台和输出技术既可获得收益,亦可强化其科技引领的霸主地位,何乐而不为?

经过数年探索,中国平安的金融科技模式日渐清晰。从2018年的“金融+科技”到2019年的“金融+生态”,已构建出完整的战略层级,“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固定位有序,旗下云集11家科技子公司,拥有20多家科研实验室和六大科技创新研究院,累计申请科技专利超过1.2万项。

在金融科技探索和迭代中,中国平安亦不乏失败之作或“先烈”项目。对此,中国平安从不惮提及。“马总常说,不要怕花错钱,但不能走错路,方向不能错。”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叶望春表示。

孙建一则表示,对中国平安来说,变化是常态,一直在贯彻“三多一执行”策略:同时下多盘棋,比对手多看几步棋,多平台加多团队。宁可要二流的战略,也要一流的执行。

勇于试错,对中国平安或许是值得的:“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

“四梁八柱”内外赋能

金融科技被形容为金融业发展史上的一枚“金钉子”。对于中国平安来说,金融科技亦如一枚金钉子,将其集团架构的“四梁八柱”铆实。

孙建一表示,多年来的实践让中国平安明白,综合金融并不是金融牌照的堆积,“把各业务板块串起来打通,彼此协同,才是真正的综合金融,否则就只是多个业务板块而已”。

中国平安多年来一直探索各子公司和业务板块的协同。后来发现,用科技手段彼此赋能,才能顺利实现协同。“协同已经成为平安内部一种非常有效的发展模式。”孙建一表示,“我们已经尝到科技赋能的甜头了。”

以平安银行为例,其受益于科技赋能的效果已显现。在平安银行2019年中报发布会上,中国平安联席CEO兼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表示,科技赋能让平安银行从量变到质变,科技投入使该行的成本收入比较过去三年降低了5个百分点。

谢永林表示,明年平安银行要用科技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成为五大生态战略的引领者,而不仅仅是集团综合金融的参与者。在其看来,如果没有银行的资金流、信息流和交易流,生态则失去意义,“集团构筑的五大生态没有哪个离开银行能够完成”。

除了子公司之间相互赋能、各取所长,对外赋能更是中国平安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的应对之策。一位金融科技人士指出,中国平安的数据业务中最值得关注的是金融壹账通,其在中国平安的科技金融对外战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叶望春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为其他金融机构赋能不仅有商业价值,还有社会价值。

叶望春坦言,对外赋能起初并不容易,成立之初公司处于“三无”状态:无基础客户、无标准产品、无商业模式。

最大的困难则来自外界的疑问。叶望春回忆,第一年与银行洽谈时,常会遇到对方的疑问三连:“是为了卖平安产品吗?是为平安找客户吗?是不是为了拿到银行的数据?”在一年拜访的20多个省80多家银行中,这样的疑问连绵不断。

金融壹账通成立之初,甚至连其团队成员亦对其模式和前景充满不解和担心,认为把科技输出给中国平安的竞争对手们,会对自身的发展不利。

随着金融壹账通孵化项目、搭建平台、持续对外赋能,围绕其身的业内外疑问渐消。经过三年的发展,其已向金融全行业提供业务赋能和技术赋能,覆盖了全流程和全体系。

金融壹账通成立了新加坡公司和印尼分部,开始向国际赋能。金融壹账通新加坡分公司首席执行官陈敏如介绍,一年多以来已覆盖了东盟10个国家的客户。中国平安在无抵押贷款业务的风控经验、反欺诈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对于东南亚既无银行信用亦无银行账户的小微贷款客户非常有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亦是金融壹账通的海外赋能重点区域。“这里对中国科技的需求和接受度很高,壹账通所做的是成为当地的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提供者。”陈敏如表示。

与大金融资产产业下的金融壹賬通不同,大医疗健康产业下的智慧医疗,对外赋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式路线:向头部医疗机构在科研领域赋能,将赋能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在基层医院和康复中心,最终帮助患者提升诊疗的准确度。

平安国际智慧城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平安智慧城市”)联席总经理兼CSO高孟轩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是金融和医疗健康产业之间的一个结合点,中国平安以保险起家,已积累了丰富的健康大数据和医疗控费经验,并初步完成了对医疗健康产业的布局。

在医疗健康生态圈中,中国平安通过流量端和支付端切入,构建了“患者(Patient) -医疗服务提供商(Provider) -支付方(Payer)”即“PPP”综合模式,平安好医生、平安智慧医疗和平安医保科技各司其职。

高孟轩表示,平安智慧医疗主要通过新技术对卫健委等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赋能,尤其是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覆盖疾病的预测、防控、筛查、诊疗和管理等,提供端对端、全流程、一体化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

此外,与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开展的产学研成果,亦由平安智慧医疗作为技术方案推广方,负责推广、转化和落地。“医学专家和医疗机构都很高兴,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落地,为基层医疗机构所用。”高孟轩表示。

在“健康中国”战略之下,目前各路人马皆集结于大健康产业,其中不乏有医疗机构背景者。既非医疗产业出身又没有医院的中国平安,如何与其他竞争对手们同台竞争?

高孟轩认为,中国平安多年积累的保险核保核赔经验和医疗领域的新技术,以及正在建设的医疗健康生态固,正是其独有优势。“从目前接触的用户来看,他们认为平安懂医疗,更愿意与我们合作。”

随着旗下“四梁八柱”以不同模式和路径对外赋能,中国平安逐步向医疗、房产、出行及城市各个领域纵深发展,形成了“生态驱动”模式。

2019年,中国平安进而提出三大赋能战略: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在内外赋能中,平安智慧城市作为“金融+科技+生态”的重要串联器,用以盘活平安所有的科技成果运用。

金融为本,制胜有道

去年在中国平安成立30周年司庆活动上,马明哲曾总结公司的制胜之道:小胜靠机遇,中胜靠人才,大胜靠平台,长胜靠生态。

尽管一直在努力创新和奔跑,中国平安从不缺竞争对手和劲敌。当中国平安致力于金融与科技比翼齐飞,BAT们亦致力于赋能金融。“他们盯我们一直也盯得很紧。”一位中国平安人士透露。

叶望春坦言,以金融壹账通的模式来论,当下或未来都有可能被复制或被追随。“我们只能用更大的科技投入,在产品和业务模块开发、新市场拓展和技术迭代上做得更快更好,才能不被超越。”

叶望春表示,中国的市场够大,科技迭代够快,新业务发展更多,“越是开放、越是输出,我们越有动力进行迭代”。

劲敌环伺,中国平安亦有笃定的底气。金融壹账通智能风控总经理、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施奕明表示,据其与金融、科技两个领域的人接触,绝大部分开展金融科技的公司,要么只具有金融基因而不懂科技,很难用科技手段解决运营和经营的问题;要么深谙科技但不懂金融,既没有金融的大数据,其技术亦无法满足金融客户的特点和应用场景的需要。

“比如人脸识别,在金融场景下的要求与社交场景中完全不同的,此外对安全性的要求也不同。不同的场景可能导致技术的分支大不相同,人工智能需要用相应的大数据教会机器识别。”施奕明表示。 作为一家持牌金融机构,中国平安即便一直走金融科技之路,其金融的本质和作为金融机构的立足点从未改变。

恒大研究院院长任泽平的报告称,中国平安的发展之路可以简单概括为“金融为本,科技为术,生态为道”,金融服务是其立足之本,科技依托金融场景的需要而搭建,同时金融服务经验反哺科技转化价值,最终向金融科技转型,并向全行业复制推广'从而重塑行业生态。

孙建一亦表示,中国平安没有哪一个业务板块的科技研发和赋能,是脱离其金融主业而进行的。而平安的优势则在于其先有场景,再把技术结合进去,即“+互联网”,这是与科技企业“互联网+”模式本质完全不同的路径和模式。

蚂蚁不会成为大象,已经成长为“大象”的中国平安,在金融科技新征程将如何起舞?

猜你喜欢

蛇口金融科技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蛇口,梦开始的地方
——致敬改革开放40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蛇口精神”奠基者——袁庚(二)
科技在线
P2P金融解读
科技在线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