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飞行头盔热影响因素分析
2019-10-15曲洪东1
曲洪东1,吴 思,黄 勇
(1.陆军航空兵研究所,北京 101123;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191)
0 引言
直升机综合盔系统是典型的人机交互设备,其功能日益增加的同时,也为头盔设计带来了更多挑战。头部是与热舒适有关的最敏感的身体部位之一,热舒适性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飞行员佩戴头盔的意愿。飞行员在高温、高湿状态下,不仅身体灵活性降低,甚至会产生呕吐、脱水、中暑、昏迷等症状,严重影响战斗力甚至威胁到飞行员的健康和生命[1]。
国外一些实验研究已经监测了自行车头盔、马术头盔及板球头盔等对人体多种生理参数的影响[2~4]。Firoz Alam等人就五种商用自行车头盔进行了热舒适性实验,发现头盔的几何形状和通风口数量是影响散热的重要因素[5]。在国内,中国科学院任萍等人基于Fluent和相关实验研究了微风扇冷却对头盔系统的散热影响[6]。庄弘炜等人对武警防暴头盔的头面部积热影响因素进行了仿真研究[7],分析了防暴头盔材料及通风孔设计对头面部积热的影响。国外的头盔热舒适性研究多以实验为主,涉及的头盔类型也比较多,而国内针对头盔的实验以及仿真研究相对较少。
目前针对头盔热舒适性的仿真存在着两点问题,一是头盔及人体头部模型较为简单;二是研究对象多为普通盔,与直升机头盔的几何结构、材质等均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开展直升机头盔的热性能研究工作。本文建立了“人头-直升机头盔-舱室”的耦合模型,利用Fluent仿真模拟,分析了佩戴两种样式直升机头盔的人头温度分布规律及热影响因素。
1 物理模型及研究方法
本文适当简化了两种样式飞行头盔的CATIA物理模型,去除了对热传递影响不大的部件。使用ICEM前处理软件划分了头盔模型的非结构自动体网格,网格划分好坏将影响数值计算结果[8],经ICEM质量检查后导出的网格如图1所示。
据国标GB10000-88《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的身高体重等数据,选用第50百分位的人体数据,由式(1)求得男性人体总表面积,结合头部百分比最终求得人头简化为球体后的头部表面积
Ask=0.006 07×H+0.012 7×W-0.069 8
(1)
式中Ask——人体的体表面积/m2;
H——人体的身高/cm;
W——人体的体重/kg。
表1人头简化模型相关尺寸
名称身高/cm体重/kg人体总表面积/m2头部百分比/[%]头部面积/m2简化球体半径/m男性17059.51.7186.110.1050.091 4
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核心层,该层由骨骼和内脏组成,是人体内产热的主要来源,且温度随外界环境变化不大,为37℃[9],简化球体半径为0.076 4 m。
本文还利用CATIA构建了真实人头外形,在该基础上也增加了一个与前文相同的球体核心层,两种人头模型的ICEM网格如图2所示。
舱室环境按实际情况给定空气温度、压力、速度等条件划分流场来模拟。舱室尺寸应符合GJB1471的规定,各处约束尺寸均采用最大值,最终将舱室简化为尺寸1 540 mm×710 mm×1 235 mm的长方体。
采用Fluent进行仿真时,选用三维基于压力隐式稳态求解器,各材料的物性如表2所示。计算时,如果考虑某个因素的影响,则相应的物性会进行调整,而其他物性则保持不变。流场中空气速度为0.1 m/s,温度为300.2 K,头盔及人头置于流场内各个界面均通过系统耦合,头盔侧边及人头底面均绝热,人头内核心层温度较稳定,维持310 K不变[9]。
2 仿真计算结果
2.1 不同材料对头部温度场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PC、ABS、HDPE和芳纶纤维四种头盔壳体材料对头面均温的影响,发现该值几乎相同,说明改进头盔的壳体材料对降低头面部温度的意义不大。针对头盔缓冲层EPS泡沫塑料进行研究,假定该材料的密度及比热容相同,仅针对不同导热系数进行仿真对比分析。本文EPS导热系数从0.02至0.16 W·m-1·K-1,共15组数据具体,如图3所示。此时壳体材料为PC,风速0.001 m/s,环境温度300.2 K。
表2头盔1相关材料性能参数
空气人头外层核心层EPS缓冲层壳体(PC)密度/kg·m-31.2251 0851 192.81501 200比热容/J·kg-1·K-11 006.433 6802 767.44681 256导热系数/W·m-1·K-10.024 20.440.580.0410.19
由上图可知,缓冲层的导热系数对头部平均皮肤温度的影响大于壳体层,但由于EPS材料的导热系数值较小且范围有限,这种差异尚不明显。此外,由于人体出汗被EPS吸收,会对其导热系数产生影响,该影响也可等效为EPS材料的导热系数增加。对于给定的EPS材料的不同导热系数,头面平均温度随着缓冲层材料导热系数的增加而缓慢减小。由此可见,通过改进头盔缓冲层材料来降低头盔的积热是可行的。
2.2 不同舱室温度对头部温度场的影响
某型机空调的鉴定试飞,试飞场气温304 K,得到了稳定平飞过程中舱内平均温度约296 K ,最高温度约300 K[10],图4是环境温度为296 K和300.3 K的头部温度计算结果。
环境温度为296 K时,头面平均温度为308.45 K。环境温度为300.2 K时,头面平均温度308.92 K。由此可见,环境温度对头部皮肤平均温度影响较为明显,舱内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头皮温度的大小,故通过降低环境温度来降低头盔的积热是可行的。
2.3 两款头盔在相同外界条件下的头部温度场对比
头盔1和头盔2均采用较为真实的头盔及人头进行计算,两者的边界条件、计算域、材料、求解方法等均相同,初始风速0.1 m/s,温度300.2 K,计算结果如图5和图6所示。
从图5、图6可以看出,EPS缓冲层与头部接触的区域温度较高,应尽可能减少接触面积,防止热积的产生。由于头盔前方开口通风,而后脑及耳朵紧贴于头盔,较为密闭,故后脑及耳朵的温度较高。头盔1的头面均温为304.48 K,头盔2的头面均温为307.27 K,两者差别较大。头盔1由于头罩与头接触面积小,前方开口较大等原因,其头面均温更小、更舒适。
2.4 不同风速吹入通风口对头部温度场的影响
考虑通风孔对头面均温的影响,在头盔的左右侧分别设计了1个孔径为21 mm的圆孔,流场中的风会自动灌入该孔,其位置从图7可看出。
通风孔入口边界与流场耦合,环境温度置仍为300.2 K,头盔壳体材料设置为PC,缓冲层材料设置成导热系数为0.041 W·m-1·K-1的EPS 低泡沫塑料。考虑人头舒适性,其可接受的风速范围在0.5 m/s以内。图7是0.1 m/s和0.5 m/s这2种进口风速下的温度场分布。
由上图可知,通风孔的存在可有效降低头面部的温度,随着风速增加,头面部降温也较为明显,通风与改变头盔本身材料两者相比,明显通风的降温效果最好。
0.1 m/s、0.3 m/s和0.5 m/s这3种进口风速下对应的头面部平均温度较0.001 m/s下头面均温分别降低了约0.61 K,1.33 K,1.82 K,可见通风孔对头面部的温降与入口处风速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3 结论
根据文献中直升机试飞数据结果的舱室温度,本文基于Fluent对直升机飞行头盔进行了热仿真计算,建立头—直升机头盔—舱室的三维模型,最终得到各种不同情况下的温度云图。在实验时,人员佩戴这两种样式头盔于23~24℃的无风环境,发现头盔1的头部温度均值为308.52 K,与环境温度为296 K时的仿真结果308.45 K数据相当,吻合较好,以上仿真合理。综上有以下结论:
(1)在头盔迎面有风的情况下,佩戴直升机飞行头盔时头部的温度分布存在着局部性差异,后脑勺处因通风不畅温度最高,与头部接触的区域温度也较高,应尽可能减少接触面积,外形设计时增大头盔前方开口;
(2)随着缓冲层材料的导热系数增大,头面均温缓慢降低;
(3)环境温度对头部皮肤平均温度影响较为明显,舱内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头皮温度的大小;在头盔上设计通风孔可有效降低头面部的温度分布,温度的降幅与舱室内的风速存在着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