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奸臣也难
2019-10-15海焰
□ 海焰
汉元帝时,有名的奸臣中书令石显,做了一件打脸“贪官奸,清官比贪官更奸”的绝妙操作。
虽说他的动机是为了欺上瞒下,巩固专权。但是他的做法颇值得借鉴。
深受汉元帝倚重的石显权倾朝野,常常一手遮天,在朝廷中口碑极差。
一日,有人上书控告石显:石显专擅皇命,假传圣旨,私开宫门。
这道奏本极为严厉,如果查证属实,便是欺君之罪,石显难逃一死。
上奏指出:某天,石显深夜进宫,宣称汉元帝的命令责令守卫开门,但是,汉元帝并没有发布任何开宫门的口谕或者诏书。
石显简直就是把自己当成了皇帝,这还了得。
奏本很快就送到了汉元帝手里。
谁料汉元帝看完,不仅没有拍案而起,反而笑着将奏本拿给石显看,一点要追究问罪的意思都没有。
这就奇怪了,自古皇帝视皇权为生命,胆敢染指者下场极惨,为什么汉元帝毫不介意呢?
原来这是石显布下的一个局。
石显是一个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知道朝廷中恨他的人大有人在,无数双眼睛盯着他,随时准备上本参奏他的错误,虽然石显并不打算做一个好人。
但他明白,是在皇帝眼中,他必须是一个好人,所以他打算先下手为强,主动塑造自己值得信赖的形象,主动消除皇帝可能对他出产生的误解。
在被人参奏之前,皇帝派石显到诸官府征集人力和物资,石显故意向皇帝说:我的工作繁重,恐怕有时回宫太晚,漏壶滴尽,宫门关闭,我可不可以奉陛下之命,让他们开门?
汉元帝同意了。
一天,石显故意拖到深夜才回来,并刻意隐瞒皇帝特许的背景,飞扬跋扈地以皇帝之命叫门进宫,成功的引起众人怀疑。
深谙选择重要的刘备,对关、张的行为提出批评。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看看,刘备的着眼点,是为合作者,打造能够干事的平台。后来的实践,更证明诸葛亮选择的重要。反过来,平台步步惊心、处处障碍,正确的得不到弘扬,错误的却左右大局,结果只有一个,逼着合作者“重新选择”。
清官直臣们果然尽职尽责的参奏了。
石显此时看过皇帝给的奏本后,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摆出一副受害者的表情,两行委屈的泪水适时流下,他诉苦道:陛下过于宠爱我,委任我办事,下面无人不妒火中烧,想陷害我,今天这种奏本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如果不是陛下圣明,我早就被他们参死了。
汉元帝一听,心生怜悯,也开始怀疑上奏的动机。
石显一看形势大好,便再接再厉继续卖惨:我出生微贱,实在不能让人人满意,承受众多的非议,请允许我辞去中枢机要,让我做一个打扫宫殿的清洁工吧,这样我不仅能继续为陛下尽忠,还能保全一条命啊。
汉元帝被彻底感动了。大骂了一顿上奏者,慰问勉励了这位忠心耿耿又委屈可怜的受害者。并口头赠与石显信任金牌,承诺以后所有的流言蜚语均无效。石显成功了,从此之后,有了信任的石显终于可以为所欲为。石显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动机的好坏,主动消除误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误解是人际关系最具破坏力的因素,特别是在领导和下级之间,小则弃之不用,大则杀头。
每个在职场生存的人大概都深有体会。有些人就利用这一点,通过制造误解,可以轻轻松松除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唐朝的李林甫,一直忌惮能臣严挺之,为了保证自己不被取而代之,动了动嘴皮子,就让唐玄宗因误解而将严挺之束之高阁。
中书侍郎严挺之曾被唐朝张九龄器重,作为宰相的后备人选,但因得罪了李林甫,被抓住替人说情的把柄,被贬到绛州做刺史,在地方上待久了。严挺之一直想回到长安,回到皇帝唐玄宗身边效力,但却一直找不到可行的方法。
一天,严挺之的弟弟劝他,听说皇帝时常提起你,你在地方那么多年,干得再好,皇帝也看不见,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离皇上近点。
不如主动向皇帝上书,就说得了病要辞官回京治疗,说不准皇帝就顺势把你留下了。严挺之非常高兴地接受了。
一封请求“异地就医”的申请递上去后,果然应了弟弟的建议,立竿见影,朝廷很快便下令,将严挺之留在了长安,但听到皇帝给自己安排的官职时,装病的严挺之一下子气出真病。
不仅如此,更让严廷之崩溃的,是他后来听说皇帝本来打算让他担当重任,但看了他的上奏后,误以为他年老重病,还遗憾感叹了很久。
最让严挺之绝望的,是他最终知道了皇帝本来极有可能让他做宰相,威胁到了李林甫,李林甫口蜜腹剑,暗中作梗,动了动嘴皮子,造成了皇帝的误解。
事已至此,严挺之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稍不留神还可能被扣个欺君之罪的大帽子。只能认栽,后来积郁成疾,闷在家里给自己写墓志铭,凄惨无比。
生长环境不同,价值观不同,人和人之间就容易发生误解。明明你在说这样一件事,他偏觉得你在指另外的事。
你若说,我们不该引起别人的误会,这也是对的,但我们躲到哪儿,误解就追到哪,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