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S电源设计与运用
2019-10-14李广环
李广环
摘 要:本文就不间断电源(UPS)的热备冗余设计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UPS多机热备冗余的解决方案,具有线路简单、在线维护方便、不断电等特点。因此,UPS多机热备冗余方案容易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所接受。
关键字:UPS电源;热备冗余;维护方便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04.119
1 目前UPS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制药行业中,UPS电源在配电系统、 DCS、监控系统、自动化仪表,调度通信系统、微机系统等核心设备中发挥重要作用,它能够保证在市电突然事故断电情况下,使这些设备的电源能够维持一段时间,保证它们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操作处理,不发生安全事故,也能使用户数据能够紧急存盘,不致因停电丢失数据,因此UPS 得到广泛运用,但在使用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UPS主机出现故障转为旁路运行时,在线维修难度大,仍然需要把主机退出来,增加了负载失电的风险;
(2)单台UPS运行时,不管哪个部件发生故障,就会影响输出;
(3)即时有双机UPS运行的设备,仅为简单的并列,且并列环流大,不利于长期运行。
2 UPS双机冗余系统的优点
针对现有问题,结合多年实际使用情况,提出UPS多机热备冗余的解决方案,解决热备份连接方法的不足,将多台同型号、同参数、同功率的的UPS电源输出端通过联络开关并联在一起,各UPS输入端取至不同变压器的供电电源。目的就是为了不能因为UPS进线电源故障或主机本身故障影响供电,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并联后的多台UPS可靠性数学模型如图1所示,根据上面的假设台数,其系统可靠性R(t)可根据下式函数计算得出:
R(t)=1-(1-R1)(1-R1)2=0.9999999
由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双机冗余系统要比单机系统可靠性高出两个数量级,其基本工作原理是:正常情况下,两台UPS均各自独立输出,均可独自对负载设备供电,当一台UPS故障时,由剩下的一台UPS承担全部负载。且因为有外部旁路系统,在不影响输出的情况下,可脱机检修,比如对于30kW的设备负载,我们可以考虑2台15kW容量的UPS系统并联,即使一台UPS出现故障,另外一台UPS仍然可以承担全部负载,此为双机热备冗余。并联冗余的本质,是不间断电源可靠稳定的输出。具体电路如图2。
具体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如下:正常运行时QA11、QA13、QB1和QA21、QA23、QB2合闸,QA12、QA22、GK1分闸,两台功率相同的UPS分别对应不同的负载;若UPS1故障或市电失电时,需要退出UPS1进行维修,则该台UPS会自动转为内部旁路,另外一台UPS人为转为内部旁路,合GK1,2台UPS在旁路状态并联运行,分QA13,再将UPS2转为自动运行,所有负载由UPS2提供电源,分QA11,UPS1退出运行,主机取出维修;当UPS1故障排除后,按逆顺序投入UPS1。
检修和维护:若UPS1计划检修和维护,可直接合GK1,使两台UPS在热机冗余情况下运行,分QA13、QA11开关(注意分合顺序不能搞反),退出UPS1运行,取出主机检修。
故障解决方式:若UPS1和UPS2同时发生故障,UPS会自动转为内部旁路,此时合QA12、QA22,分QA13、QA23和QA11、QA21开关,退出UPS1和UPS2,改为市电供电模式。
从上面UPS冗余系统来看,运行的稳定性增强了,故障率低、供电方式更加灵活,检修也方便,因此要比单UPS供电可靠性强,在非冗余情况下,组合方式多样,也可提供单机运行模式、市电运行模式、电池供电模式,彼此独立互不影响,可靠性大大提高。
該UPS不间断电源并联冗余系统有以下优点:
(1)提高供电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公用的元器件,不会因为一台UPS主机或元器件故障影响全部输出;
(2)因并机运行的每台UPS功率、型号均一样,内部阻抗、输出波形也一样,在带载运行时基本上没有环流,在空载时环流具有自平衡功能;
(3)线路简单、可以在线检修、维护,也可脱机检修UPS主机。
(4)因系统结构一样,备件成本低。
3 UPS双机冗余系统运行中的不足
我公司购买多台该系统设计的UPS,车间使用后反映效果良好,但在使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1)由于故障时需要并联运行,故需要并联运行的UPS品牌、型号、参数一致,对于多品牌的使用增加了局限性;
(2)并机使用有环流存在,降低了运行的稳定性。
总之,在对UPS电源系统进行设计时,要结合使用工况、负载情况有针对性的选型设计,我们具有考虑可操作性、智能化,也要考虑投资成本、后期维护费用,同时还要考虑将来系统的扩容,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对设备进行简单的堆积或组合,避免投资费用过大,又为达到预期要求,只有准备充分、用心设计,就一定能设计出满足自己需求、性价比高的UPS冗余系统。
参考文献:
[1]路华山.海南炼化生产控制系统UPS的应用技术探讨与改进[J].电工技术,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