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尽态极妍

2019-10-14崔佐卿许雁翎

艺术大观 2019年20期

崔佐卿 许雁翎

摘要:日本莳绘作为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技法,源于日本传统民族文化,后期融入唐风元素以及佛教禅味,经过日本工艺匠人的传承和改良,彻底完成了本土化的演变,成为日本“和风”装饰技法的代表性符号。本文主要针对莳绘工艺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与漆工艺结合的情况加以探讨,探索其作为独特的传统设计元素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潜力与多重可能性。

关键词:莳绘;和风;唐风;漆工艺

一、日本工艺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我国设计经历数十年发展,亦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然而我们在竭力挖掘商业价值的同时,诞生了大批优秀的新艺术元素,也制造了大批盲目跟风、粗制滥造的工艺产品,真正将本民族文化与现代新视觉元素妥善融合并形成独立民族风格的现象和案例乏善可陈。本文从分析日本莳绘工艺特色的视角出发,结合日本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剖析,探究将民族元素融入设计的匠心与方法。

纵观日本工艺历史,日本艺术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并非不假思索的“拿来主义”,也非一成不变,而是一种有原则的兼收并蓄。既保留自己的民族传统自然属性、精湛工艺,试图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禅意,又对外来艺术风格进行借鉴,并巧妙地对其进行转化,保留其中优秀的品质,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理念,并向世界进行文化的输出。这其中的因素包含以下几点,首先与政策上对传统工艺技术的保护和推崇相关;其次是对艺术创造的一种原则性的坚持,即纳入新鲜血液的同时,坚决保留原有的民族工艺个性,进行充分的探索与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个性和卖点,去芜存菁。

二、唐风对日本艺术风格的影响

我们知道平安时代是日本工艺美术逐渐摆脱唐风影响,诞生自己独立的“和风”时代,在宫廷唯美主义思想影响下作品更注重日常生活,清新优雅,工艺精湛,逐步确立了日本工艺风格。室町时代起收禅宗影响和中国宋元文化影响呈现出寂静与典雅的风格。日本工艺美术具备极大的包容性,即粗犷与细腻,朴素与豪华等相矛盾的因素共生,亦是日本艺术具备独特魅力的基础,质朴的原始气息与浪漫的唯美风格相得益彰,并具备一定的禅意和教化属性而饱受赞誉。

三、莳绘的演变历程及应用与传承

“莳绘”工艺的发展始于平安时代后期,由此开始莳绘经历了自我成长以及受唐风影响,并逐渐摆脱唐风痕迹的本土化过程,并最终确立的纯日本风格。尤其11-12世纪,首先在漆工艺中,与唐风华丽相反,反映宫廷贵族审美情趣,并归为纹样的莳绘产生。其淡雅优美,表现自由,如绘画般的效果,成为兴盛的装饰技法。

其中出现“研出莳绘”,产生于奈良时代,即最早的莳绘技法,先用漆描绘图案,后撒金粉和色粉,干燥后再涂一层漆,完全干燥后用木炭打磨。深受贵族青睐,代表作有金刚峰寺收藏的泽千鸟莳绘唐柜。

后出现“沃悬地”“平莳绘”“高莳绘”“肉合莳绘”莳绘与螺钿并用等装饰技法。是突破唐风漆器限制的创新,出奇的艺术效果与美妙的肌理广获赞誉。

平莳绘出现于平安时代晚期,使用纸上描绘纹样反贴于漆面,用漆勾勒图案未干时撒上金属粉,干后打磨,代表作三島神社的梅莳绘手盒。到镰仓时代,漆工艺由更现实、本质的精神取代了浪漫情绪,受到写实倾向的大和绘影响,金粉广泛使用,并出现浓淡层次的变化。随着时代发展,匠人们推陈出新,并广泛使用金粉,在工艺表达上更加复杂与多样。到室町时代,更把中国影响与和风折中,形成了独特的样式。

关于中国漆艺对日本的影响,笔者理解为父与子的关系,后期日本漆艺逐渐由唐风一边倒的倾向向和风过渡。其中中国漆工艺亦有向日本漆工艺学习的案例,利用漆胎表面的肌理以及多层漆的髹涂人为制造出层次与形态,宜可做夹纻金银箔的处理,必须等一道漆干后再涂另一道。这种工艺中国学自日本,而中国漆工艺引以为傲的雕漆技法,也是在彰髹基础上得以实现,从而打破了二维平面装饰的限制,转向三维空间的雕塑化发展。“戗金”与莳绘不无相似之处,在漆器纹样缝隙中填入金粉或各种色漆,这是除雕漆外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漆艺技法。这种技法在日本称为“沉金”,即戗刻纹路后填金漆或色漆,干后打磨纹样。

莳绘技法在桃山文化时期纳入城郭、宅邸的莳绘装饰中,用简单的金平莳绘产生轻松自然的效果,其应用更加广泛。代表作有尾形光琳的《八桥莳绘砚箱》,姿态简洁洗练,美观精巧。到元禄年间, 出现玩弄精巧,繁缛华丽的风气。至江户时代,莳绘衰退,造型雷同,色彩生硬,漆质粗杂。但莳绘装饰所带来的独特肌理与典雅精致的美感,却沉淀为日本传统乃至现代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的经典元素,被以不同的视觉形式传承下来。

参考文献:

[1]宫崎清,刘润福.鉴古视今,重绘愿景——论日本设计之“当为”[J].装饰,2015(12):12-19.

基金项目:校级科学研究项目;名称:罍街公园书院方案设计合同;编号:HZH2019001。

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名称: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展示设计》;编号:2018MOOC180。

作者简介:崔佐卿,合肥职业技术学院;许雁翎,合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