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使我震撼的音乐会现场

2019-10-14王一如

艺术大观 2019年20期
关键词:交响乐音乐会

王一如

摘要:很多古典音乐的发烧友都非常热爱购买正版CD,或者到处搜集版本珍贵的黑胶唱片。在我身边还有不少朋友热爱在家里使用高级音响来欣赏音乐家的演奏。这的确是一个需要时间和机遇来慢慢积累的爱好。不过,再高级的音响设备也无法真正还原现场的音质,特别是置身于音乐会的现场,那种心神交汇的感动是无法通过录音复制的。本文将根据几场不同的音乐会现场向读者展示现场音乐会的魅力。

关键词:音乐会;小提琴协奏曲;交响乐;独奏

如果一座城市的音乐厅是按照符合音响学、声学、建筑学这样的设计理念建造的话,就相当于在文化中心设置了一套高级音响系统。如悉尼歌剧院、曼彻斯特的布里奇沃特音乐厅、日本三得利音乐厅,包括北京国家大剧院、星海音乐厅等等,都属于集匠心的设计,结合人文与功能性于一体的现代建筑。在这样的音乐厅欣赏音乐会犹如在高级的餐厅享用美食,是令人身心自在的享受。

一、約翰·尼尔森与理查德·施特劳斯专场

约翰·尼尔森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出色的指挥家。第一次与他合作时,正逢他的妻子过世不久,心伤未愈的尼尔森与乐团合作了一场纪念理查德·施特劳斯150周年诞辰的专场音乐会。在《死与净化》这样的主题音乐背景下,他的眼神中时常带有些许哀伤。音乐会应他的要求加演了一首同样出自施特劳斯笔下的作品《变形》。在德国人的眼里,这部作品堪称世界上最悲伤的音乐。这部作品的诞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作为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中残存。作曲家在作品的首页以无比绝望的情感写下“哀悼慕尼黑”的字样,以此祭奠自己曾经热爱的一切。作品由23件弦乐器担任独奏,在一片灰暗的色调中开头,由低音提琴和大提琴主奏出几个令人感到窒息的和弦,由此引出的第二主题令人联想起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葬礼进行曲”,在此曲末尾对贝多芬原主题进行了变形,则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心声。这部荡气回肠的不朽之作,在尼尔森的演绎下,犹如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站在悬崖边俯视万丈深渊:沧海桑田、繁华落尽、唯孤寂如影相随。是的,哀莫大于心死。施特劳斯是位饱含哲思的巨匠,此曲献给另一位音乐巨人:路德维希·梵·贝多芬。作者在绝望的尽头,仍借音乐之笔寄托于希望,使人遐想。当晚音乐会上的《变形》非常庄严、肃穆,演奏这种伤情的曲目很累心,过程中容易疲惫,指挥适时地把握了演奏者和听众的情绪爆点,敏感地掌控了乐句交替的节奏,这是一场心醉与心碎同享的音乐盛宴。

二、吕绍嘉与“完全莫扎特”

跟吕绍嘉先生合作的这场音乐会,名为“完全莫扎特”,时间点是在纪念理查德·施特劳斯专场的第二年,两场音乐会的曲目在难度上是同等级的分量,作曲家则是代表着两个不同时代的音乐灵魂。吕绍嘉对乐句的诠释非常有“语言感”,在排练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时候,他说:这个演奏好了应该是“一种叹息”。(很好地解释了g小调调性上的阴郁特点)他强调声部之间的对抗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在一些特定的“P”的地方,(力度较轻的音乐段落)要“仿佛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清楚。”虽然我只演奏了下半场,但仍感“身心疲惫”,莫扎特的音乐演奏起来从来“不简单”。演奏古典音乐作品向来对乐队的音准、音质和整齐度要求很高,每个音符都精雕细琢、力求完美。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美”的赞颂是“精致”而“谦卑”的,是含在心里“崇敬”地歌唱。吕绍嘉先生是位有着学者风度和儒雅气质的指挥家,对待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谨细腻,当晚我们演奏了G大调第十三号小夜曲、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及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也可以称得上“完全G调莫扎特音乐会”了!

三、鉴赏两场小提琴的音乐会

小提琴的音色优美、华丽且穿透力强,高亢嘹亮的音域在乐队中十分夺目,很难被掩盖。因此,许多作曲家都为这件乐器谱写过精妙绝伦的协奏曲。其中最为著名的“三D”协奏曲分别是指:柴科夫斯基D大调协奏曲、贝多芬D大调协奏曲和勃拉姆斯D大调协奏曲。下面分享两场精彩纷呈的音乐会:弗兰克·彼得·齐默尔曼是当今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德国小提琴演奏家之一。他曾荣获意大利锡耶纳音乐学院大奖、德国杜伊斯堡城市音乐奖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十字勋章。他的足迹遍布全球,以忘我投。

2017年10月,齐默尔曼携爱子瑟奇·齐默尔曼与我们合作演出了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及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他对声音的控制力极高,优秀的运弓技巧让每个音符颗粒饱满、清晰流畅,他对贝多芬的这首协奏曲的演绎更是令人过目难忘。无论是对乐章速度的把握,或是乐句色彩的承接,齐默尔曼都彰显了自己超强的驾驭能力。当晚由他们父子演绎的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也是同样精彩,心有灵犀的演奏、默契的配合,使两件乐器如同合二为一,发出了同一种共鸣。也许正因为是父子,所以特别能诠释出巴赫这种热爱生活的自由气质。整场都是精制得闪闪发光的曲目,当慢板乐章的音符如沐春风地扑面而来时,你真会感叹这世界怎么舍得有战争和残酷?只有音乐才能永驻这美好!

另外一场让人回味无穷的音乐会是由闻名世界的俄罗斯小提琴演奏家马克西姆·温格洛夫表演的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温格洛夫出生于新西伯利亚,仅在10岁时就赢得波兰维尼亚夫斯基少年小提琴比赛一等奖。15岁时在卡尔·弗莱什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得最高奖,从此踏上了小提琴独奏家的征程。

温格洛夫演绎的柴可夫斯基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令人惊艳。其完美浓情的揉音、没有缝隙的运弓、充满俄罗斯傲骨的舞台气质,令人折服和赞叹。当晚尽管只加演了一首巴赫无伴奏组曲的萨拉班德舞曲,仍旧足以让观众一饱耳福。他充满调性感觉的音准听起来非常舒服,在演奏风格上不同于德国、奥地利学派的内敛和控制,温格洛夫的音色更贴近自然的歌唱,在乐句的处理上更为细腻、柔美,不躁不破、精致不凡。感人的东西还是归结于充满人性光芒的演奏呀!

四、聆听朱莉亚弦乐四重奏的演奏

朱莉亚弦乐四重奏是享誉全球古典音乐界的顶级重奏组合之一。该重奏组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音乐风格,并且多年来曾先后获得过四项格莱美奖及终身成就奖。2015年4月,我在星海音乐厅欣赏了他们的音乐会现场。他们演奏了海顿G大调弦乐四重奏Op.33,No.5,舒伯特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舒拉米特·然弦乐四重奏No.2,三首作品首首精彩。其中舒拉米特·然的那首《展望》给我惊艳之感。全曲分“由内而外”“静止”“闪烁”和“展望”四个乐章,调性上具有浓郁的中东音乐特色,主题音乐动机犹如“沙漠里的旋风”,狂暴之时“颤栗”、玄妙之时“着迷”。作者大胆而诙谐地安排了在四乐章开头重复一乐章的动机和主体,她解释“不是单纯的再现,就如时光不能倒流”,也许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似曾相识却不尽相同……十分钦佩朱莉娅弦乐四重奏创立者们的信条:要把新作品当作经典名曲来演奏,把经典名曲当作新作品来演奏。能把现代音乐如此精准地雕刻,这是量变的积累。没有炫耀的技巧和表演,真实地做到了“和谐”与“统一”,他们的音乐是水晶般通透而立体的,每一面都独特而一致。看一个重奏的功力就体现在演奏古典作品的气质和修养上,他们当天演奏的海顿有“穿越”之感,一提琴独奏时一直有“现代人的影子”而融入之后又“回朝”了。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呀!

五、汉斯约里·谢伦伯格的独奏

汉斯约里·谢伦伯格出生于慕尼黑,担任柏林爱乐乐团双簧管首席长达十几年之久。曾夺得数项杰出国际奖项桂冠,是当今世界令人敬佩的演奏大师之一。

谢伦伯格的高音非常漂亮,用“行云流水”来形容未免俗辣了,应当说是一朵含苞待放的鲜花,花香四溢却不奢靡。十六分音与八分音的分寸把握刚好,所有句子都是合情合理的,不花哨。他的音色和乐句给人亲切自然之感,不去过分雕饰技巧,演奏的华彩段落也在风格之中。

他演奏的理查德·施特劳斯谱写的D大调双簧管协奏曲,是作曲家晚年时期的作品,展现了他对双簧管特别的钟爱之情,以小乐队的编制,运用古典曲式,有着“复古”的味道。有人说双簧管的演奏者应当是所有管乐器演奏者当中最浪漫的人,确实是这样。在狭窄的簧片中轻松地吹奏出瑰丽绚烂的色彩,没有颗闪亮的内心是做不到的。我十分欣赏谢伦伯格对乐句的处理,“语句”非常舒服,能懂得把“长话”说清楚的人不多,想要“说得漂亮”更要功夫了。

六、结语

即使是身为表演者,我在演奏会中,偶尔也会出现旁观者一般的视角。会被音乐的某一段旋律触动;会因为作曲家的某一段乐思而浮想联翩;也会偶然地收获某种新奇的新鲜感......这些灵光一现的感动都源自音乐会现场的感受,我想,这种享受其中的震撼力只有置身于音乐会现场才能感同身受。我希望有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可以走入音乐厅,去感受现场音乐会的魅力,为生活寄存美好的感动,这将会成为每个人心中无与伦比的精神养料。

猜你喜欢

交响乐音乐会
夜里的音乐会
The Valuable Past and Being Resisted Death in Emily Dickinson’s Poem:“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失败的音乐会
炫酷音乐会
种种疼痛
我爱我家厨房交响乐
森林里的音乐会
地铁交响乐
新年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