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芮城县2019年小麦纹枯病发生与绿色防控技术

2019-10-14刘青吉泽浩

种子科技 2019年7期
关键词:绿色防控规律因素

刘青 吉泽浩

摘   要:阐述了小麦纹枯病2019年在山西省芮城县的发生症状、发病规律、发病因素,总结其绿色防控技术,为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提供指导意见。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症状;规律;因素;绿色防控

小麦纹枯病又称立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丝核菌真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病害,也是一种以土壤传播为主的真菌病害。该病分布范围广,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已成为黄淮麦区常发的病害之一。菌核或菌丝体可在土壤中存活,菌核可以在干燥的土壤中存活6年以上,在流动的活水中存活6个月左右。近年来,小麦被纹枯病侵染后,在生长的各个阶段都出现了枯芽、死苗、烂茎、倒伏等症状。小麦受到严重影响,产量降低了10%左右,发病早的小麦减产20%~40%,重地减产50%左右,个别地块甚至没有收获。2019年2—5月,由于抗旱灌水次数和田间湿度的增加,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呈轻度或中度,2012—2018年均较重。因此,必须及早掌握,做好预防工作。

1   小麦纹枯病的症状

1.1  腐芽

小麦播种时,在病原菌的作用下,常引起叶鞘褐变,然后腐芽死亡不能萌发。

1.2   病苗死亡

主要发生在小麦3~4叶期。第1叶鞘在基部呈小的浅褐色斑点,然后在整个叶鞘内扩大。病变中部为灰色,边缘为棕色。叶鞘病后,病叶先从叶尖失去绿色和黄色,然后病变继续向上和向内扩展,死苗是由于没有新叶造成的。

1.3   茎腐

变绿拔节后,病变首先出现在叶鞘下部,中部呈灰白色,云纹状病变边缘呈浅棕色,多处病变连接形成云纹状茎。当条件适宜时,病变向上和向内延伸至小麦秸秆,秸秆上有近椭圆形的“眼点”,病变中心为灰褐色,两端稍尖。小麦秸秆上的云纹和菌核是诊断和鉴定纹枯病的典型症状。

1.4   倒伏

小麦在生长过程中由于茎干腐烂,后期容易出现倒伏。

1.5   干靴

病害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经常不产穗,形成“干靴”。它们中的一些可以抽穗,但是果实会减少,谷粒也会变薄,形成“死耳朵”。小麦灌浆乳熟期干穗最为明显。当病情严重时,田里出现了几片死掉的耳朵。此时,如果田间湿度较高,病原菌产生的菌核可在植株下部看到。

2   致病规律

调查表明,该县小麦纹枯病的发生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越冬期、上升期、高峰期和枯萎穗的出现期。发病高峰期一般发生在4月中旬至5月下旬的抽穗期至灌浆期。随着植物基節间的伸长和病原菌的传播,茎干由表面向内部感染,破坏传导组织,阻止水分和营养物质及时输送到耳朵,导致死靴和死耳的出现。此外,小麦植株病区可产生大量白色菌丝体,并可向周围扩散,重新感染。

3   致病因素

近年来,由于大面积种植小麦品种在生产中的易感性,小麦纹枯病日益严重,造成纹枯病的发生、流行和危害。种植抗病品种无疑将大大减少纹枯病对小麦的危害,病势扩展减慢,对产量影响小。小麦纹枯病病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因此该病的发生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主要是温度和湿度。茬口安排、播期、播种率、施肥、除草等农耕栽培因素与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密切相关。2019年调查发现,小麦纹枯病发生在前茬是果园、小麦播种期过早、播种量过大、氮肥施量过多、麦田杂草过多、冬前麦苗生长过旺和种子未包衣的麦田发生。

应采取农业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其危害。首先选择抗病品种,筛选出适合本地区栽培的抗小麦纹枯病品种。施肥要合理,避免过量施用氮肥,选用配方施肥技术或增施有机肥,特别是重病田要增施钾肥,以增强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为了避免播种过早,特别是在有病害的田里,应因地制宜在适宜的时间内进行播种,以减少冬前病原菌感染小麦幼苗的机会。然后根据田间肥力水平控制密度,合理掌握播种量,尽量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营造不利于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小气候环境。抓好冬前防除草害的有利时机,在杂草2~4叶时,做好杂草防除工作。播前种子包衣选用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等种衣剂对种子进行播前包衣,达到控病目的。在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病株率达10%左右时,可选用噻呋酰胺、井冈霉素等高效、低毒杀菌剂或生物菌剂,用足药液量,对准基部均匀喷透。

(收稿日期:2019-06-27)

猜你喜欢

绿色防控规律因素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找规律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探究
巧解规律
找规律
《氮和磷》中的一般与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