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觉,走向百年大计的教育信仰坚守

2019-10-14王亚兰

中国教育科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师生学校文化

王亚兰

任何时代,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

宋代大儒张载所著《横渠語录》中有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道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教育信仰。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执之以恒的教育信仰、坚定不移的文化追求,庄严神圣的教育承诺。这份承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付诸于始终如一的教育实践、习惯如常的教育行为、点点滴滴的教育细节,最终成为一所学校的文化传统和鲜明印记。

百年名校的基石和底气在哪儿?是深厚光鲜的建校历史,还是硕果累累的办学成效?可能都不够,我以为,对教育信仰的坚守与文化的自觉,应该才是它不可移的宝贵财富。文化不可复制,文化不是知识事物的表面,而是精神世界的沉淀。学校文化是一个团队从校长到老师再到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从而达到的一种知行合一的境界。如何让学校文化真正成为师生行走的方式,是创建百年名校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一、在文化中溯源:寻文化自觉之根

走进新世纪,文化建设这一世界性的话题也在中国大地上生长、成长起来,伴随着“文化立校”“文化强校”思想首先开始在一些优秀校长的大脑里扎根、发芽、开花、结果。梁晓声先生说过“文化是什么?它是根治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自觉。”把原本不少学校单纯地属于校长的、或管理团队的,或借助专家团队来展开的文化建设,真正变成为全员参与、共同建设的过程,转化为校园成员内心的修养和文化的自觉。这需要从几乎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学校文化建设,并使之不断地实现突破,进而拥有一个又一个的创新点。无论是文化建设的视野、还是文化建设的力度都需要不断地得以拓宽、提升。

文化要溯源寻根。“根”在汉语词典里有“事物的本源”的意思,我们把它理解为追本溯源。水有源,树有根,才能代代传承。寻根文化,这不仅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可以代代相传的精神,一种富有历史和地域的力量。如果说文化是我们教育的根,人则是我们教育的果,根深方能叶茂,最后才能硕果累累。

重庆市人和街小学,是一所1943年民国时期建成的公办学校。解放后,由重庆市政府、市教育局,在时任重庆市教育局局长、邓小平胞弟邓垦的亲自批复和关怀下,将其命名为“重庆市实验小学”,是四川省原重点小学,重庆市第一所实验小学,在全国拥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学校将“办新中国的新学校”作为建校使命,从此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新一轮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建设之路。体现在“三新”上:一是文化建设的视野“新”,二是文化建设的思路“新”,三是在文化建设的操作过程“新”。

首先文化建设的视野上,学校选择的是一种溯源而上的文化。追溯到人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地域两江的发源。天有三宝(也称“天有三光”)“日、月、星”,“日、月、星”汇成了浩瀚无垠的宇宙;地有三宝(也称“地有三才”)“天、地、人”,“天、地、人”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和人类的整个历史。学校的“人和文化”是从哪儿来的?第一,从传统文化中传承而来。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道家、佛家、儒家不同流派其核心思想都有一个“和”字。《孟子·公孙丑下》写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更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意义。第二,从地域文化中溯源而来。人和街小学地处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的渝中半岛,全国的和谐社区之一的人和街社区,学校与社区互帮互助。播下了“人和”的种子。第三,从学校的历史传统中积淀而来。在学校70多年的办学历史,“讲求人和、珍惜人和”是一代代人和教师对学校光荣传统的概括;第四,从时代精神中来。建设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的目标,要建设和谐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要和谐,其核心是人际之间的和谐。通过溯源的文化视野,从历史传统、地域文化、学校历史、时代精神四个方面,学校寻到了“人和文化”的根。

谈到学校文化建设,一定是基于学校自身的文化,因为它反映的是已经沉淀在学校中的那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是对学校自身文化的分析、总结和提炼。将学校已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未来社会、未来教育的价值导向相结合,才能凝练成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

二、在文化中传承:树文化自觉之魂

文化思想的核心在于它内含的精神,这是它的魂魄所在。要让学校文化不是一句漂亮口号,不成为一种时尚的包装,那么找准学校文化之核心要义尤为关键。

在人和街小学文化建设的思路上,学校紧紧抓住学校的校名“人和”二字切入。不是简单地从教育学的角度将“人和”二字展开诠释,而是智慧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角度展开论述“人”与“和”的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自然地把文化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学校的文化主题和办学理念生成自然、有理有据,也就更加具有说服力。学校围绕“人为本,和为魂”的思想,教育的全过程贯穿着人,所以要人为本;人能不能发展得好,“和”为关键,这中间有人内心之和,人与自然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二是紧紧扣住党和国家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全方位地把握“和”的精神实质,将“和”解读为“人心所向,上下齐心,建功立业”。使得学校校名“人和”历史的文化的底蕴得以充分地展示,也让“人和”现实的教育的内涵得以较为充分地挖掘和呈现。

“人和文化”中核心思想是八个字“人和为魂,和谐育人”。首先是学校开展一切工作时,遇到一切事情时,心中要有人,眼中要有人,人是第一位的。第二,以人为中心的基础上,要讲和。让师生在校园中共同经历与成长,达到师与生的和谐、生与生的和谐、个体与群体的和谐、校内与校外的和谐,让学校中的每个人在动态发展中求得和谐,最终发展成为内心和谐、与人和谐、和谐建功之人。

“教育治理的价值目标能够为多元主体之共治提供方向和指针,化解在改革过程中一些主体所感到的迷茫、混乱和失落,使多元主体从中获得方向感、认同感和归宿感。”“人和文化”的理念体系是人和街小学发展的“根本大法”,是思想引领,也是人人共享的发展规则,它凝聚了全校是师生员工的发展焦点,也赋予每一个人和街小学的教师、学生乃至思考和参与学校发展与管理的权力。“人和”作为学校办学育人的核心价值观,它不是一朵云,浮在空中的,而是一棵树,扎根在广大师生心坎上的,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指向标。有了这样的“人和文化”,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使学校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部门,而成为一个自立、自律、自为的文化主体。

三、在文化中创新:走文化自信之路

根据现代治理理念,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的建构需要体现出治理目标的道德性與共享性、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治理过程的民主参与性等特征。学校在文化建设的操作过程中,在观念层面上形成师生的共同愿景和普遍认同的学校文化,在物化层面上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场;制度层面上建立适合学校整体优化的“五维一体”模式,在行动层面上实现民主参与和共同成长,让师生们从文化理解走向文化自觉,从文化自觉走向教育自觉、生命自觉。

(一)形成文化的场

文化是浸润的,学校文化是长期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存在着一种“文化场”,这种“文化场”是学校的一种气势,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校园心理现象,是一种学校精神现象。有了这种“文化场”,才为学校走向“善治”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校园氛围。

1.外化于形

在“人和文化”基础上,学校以“人和教育”为特色,提炼出“两江融聚,人和教育”的文化主题;“海纳百川、和衷共济”的校训;“品德高尚、睿智灵动、强体健魄、尚美惟新”的学风和“居儒典雅、身正学高”的教风。

“人和”的理念也自然转换到学校的物化环境当中,以此来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在视觉系统上,学校的校徽是一枚刻有小篆繁体字的“人和”二字的印章。人和校门由三个“人”字形钢架结构组成,代表“三人为众,众志成城”。学校的吉祥物是清风白鹤,以群组的方式出现的白鹤,代表着“和”的思想。学校内有三座小型博物馆。其中“人和教育”博物馆是“人和文化”的再现,博物馆中的一张纸、一支笔都是一个故事、都有一段历史,和在一起就是人和的文化。还有“文字博物馆”和“陶艺博物馆”,爱国首先从爱中华文字、中华文明开始,传统文化以浸润式的方式走进师生心中。再比如从听觉系统上,学校组织师生谱写了四首校园歌曲,校歌“两条江,在身边”,歌词唱到“人之初,性本善;两条江,在身边。一条来自湛蓝的天边,一条来自苍翠的广元”。让三字经、长江、嘉陵江的发源地等文化从小唱进孩子们的心田。

通过外化于行,“人和文化”从师生的“无意识的状态”到“可以意会”“可以言传”,再到师喻生晓的过程,成为了一种对心理潜移默化的教育场,形成了人人共享、心心相通的良好氛围,对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治理发挥了重要的功效。

2.外化于行

人和街小学形成了共享的行为文化。例如:在交际活动方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程和课堂中形成了和谐的互动关系;在课程方面,学校形成了“人和六质”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六大课程群,学校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差别化成长的需求,学生在课程中得到充分自在的表现和活动。在课程文化中,教师们是合作协商,共同学习,涌现了很多跨学科教学人才。家长是主动参与的,家长们主动申报了300多门课程,为课程多样化提供支撑。社会是与学校合作的。与科技馆、中国文字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红岩革命纪念馆、湖广会馆等深度合作。还有开放的国际游学课程等。同时,学校设立了科技节、体育节、音乐节、英语节、跳蚤市场等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和”品质。

学校还开办还比如“年级和班级的教研会制度”“家校协作会”“人和之星评比制度”等。人和文化下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不是线性单向度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多向度的分享与协同。提升了他们对学校事务的责任心和敏感性,培养了他们对学校事务的参与能力。

(二)形成文化的向心力

1.内化于心

人在一起是聚会,心在一起是团队。如何让学校成员的心融在一起,这就有赖于构建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让个体目标上升为学校所有成员共同的、发自内心的意愿,真正的共同景象或愿望能够使全体成员紧紧地连在一起,淡化人与人之间的个人利益冲突,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它包括组织的使命、状态,价值观。使命代表了组织存在的根本理由;状态是组织未来究竟向何处去,达到什么样的状态。组织价值观是组织的核心理念,具有巨大引导作用。

“人和文化”为构建共同愿景提供了土壤和基础。让校园中学会用共同语言来表示自己的想法,“人和人”说“人和话”。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分为文化、课程、教学三大专业发展序列,依据教师不同职业生涯阶段,引导他们进入不同的序列,参加具体的项目实现专业发展。学术研究委员会、课程、教学核心组、教研组、年级组等,形成团队学习氛围。以集体研讨、集体备课、年级大教研等方式,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大都直接或间接地由团队来完成,而不是靠个人就能够完成。只有群体一起学习时,才能更容易形成共同语言,因为群体学习过程也是一个群体沟通的过程。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要实现自我超越。只有组织的员工都具有一种不断自我超越的欲望,产生于个人愿景之中的共同愿景才有了激励动力。要形成自我超越的内在动力,首先也在于不断地学习,在工作上有目标、有要求,比如拜师会、青年教师研修班、骨干教师培训、名师工作室,在这所学校,大家逐渐养成一种相互学习和不断进步的习惯,从而产生了一种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

在这样的基础下,师生有了自己的使命宣言:“享受人和教育,奠基幸福人生。”师生期许的状态是:“让这所学校里,各得其所,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每个人都得到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每个人之长得以高扬;之心得以宁静;之行得以高雅,之为得以高贵。”核心价值观指向两个字:“人和”。

当教育主体共同创造了学校发展愿景、价值观时,在整个学校内形成人人品读人和文化、人人践行人和文化的组织氛围时,大家会不断为了同一个目标去奋斗,去创造,从制度的约束性已经发展到行为的自律性。

2、培育情怀

赫尔德林说:“人当诗意的栖居。”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是一种情怀。情怀到底是什么?是在工作之外的一方净土,是在被蝇营狗苟折磨之后依然愿意用生命去改变和创造美好的过程。是在世界面前不愿改变自己内心的清洁与美好,坚定不移,向死而生。

“人和”的情怀让师生的发展植根于学校发展的血脉里,与学校结成了同呼吸、共成长的命运共同体。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人和文化”为指向,坚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发展观,最重要的是把人的发展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让学生、教师通过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参与而获得有效的发展,久而久之,大家有了这样的情怀。人和的学生要经过六次典礼,每年“入队仪式”“十岁生日庆典”“毕业典礼”,每一次典礼中让学生、家长、老师为之动容,在仪式感十足的活动中让生命获得尊重和提升。学校开办的“人和讲坛”,邀请人和街小学退休教师、优秀教师等登上讲坛,宣讲传播他们的教育情怀和故事,迄今已开展110期。学校退休特级教师金力青回忆起50年代时人和街小学的师生们一起到珊湖坝搬回了大量的鹅卵石,通过一起劳作,用一块块鹅卵石砌成了学校今天还保留着的这座坚实的围墙。金老师说:“当时师生们一起搬石头,砌围墙,汗流满面时相互擦去汗水的情景,这几十年来我一直记忆犹心。”从人和街小学毕业50年的老校友,一个班34名同学全部到齐,邀请到当年的老师,一同回到母校,并为母校捐赠一棵黄桷树,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老一代人和的情怀,现在的校园里还不断呈现着人和教师、人和学子的情怀。越来越多的老师、学生和家长,不但自觉地把“人和”作为首要的工作策略和方法,努力地在践行人和,创造人和,把“人和”作为一个重要的价值标准,用来看待评价身边的人、事、物,当一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文化就已经内化于心。

“两江汇聚成大江,天地人和育人才。”这是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到校时对人和街小学的肯定与鼓励。“人和文化”的理念体系以“育人”为根本导向,不仅赋予了人和街小学教育发展的道德高度,也为学校发展的百年大计确立了价值目标。

教育的百年大计,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梦想;学校的百年大计,承载着千万个家庭的梦想。一所学校通过文化的传承和传递,在师生中培养和谐精神、仁爱精神,通过文化使教育信仰根植于教师心坎上,成为共同的精神诉求。让学校中每个成员形成一种文化自觉、教育自觉、到生命自觉,这应该就是提出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

(作者单位:重庆市人和街小学)

猜你喜欢

师生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谁远谁近?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学校推介
麻辣师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