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乡村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9-10-14夏波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建设学校发展

夏波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就应补齐教育短板,基础教育领域应从乡村学校建设抓起,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表现之一,便是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多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学校发展,从校园建设、设施配备等硬件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最好的建筑在学校”已成为乡村一道亮丽风景。但乡村学校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规模办学与学生生源减少的矛盾、教师整体编制足够与乡村教师不足的矛盾,以及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堪忧等问题,“让广大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还是一句口号,“乡村弱、城镇挤”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加快乡村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势在必行且任重道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乡村学校发展的路径。

促进城乡经济均衡发展,加大乡村学校投入力度

教育要发展,前提需要经济做保障。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经济发展总体势态良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农村学校建设有了全新的改善。但是,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影响了城乡学校的发展。从政府官网得知,2018年,按常住地分,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112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124元。城乡居民收入及消费支出的差距,制约了乡村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影响了乡村学校的建设。因此,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农村教育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应借乡村振兴战略之际,加大对乡村中小学校的投入,建设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人民满意的乡村学校。比如,应改善办学条件,完善体音美和理化生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的配备,设置必要的功能教室;应建设智慧型校园,加速信息化建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应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确保乡村教师实际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同职级县镇教师工资收入水平,特别是偏远山区的乡村教师应给予财政补贴等等。同时,政府应加强乡村学校经费的使用方向的指导,不能出现财政经费用不完,关键地方又没经费的现象,指导乡村学校将有限资金用在实处、用在关键处。

转变办学理念,创新发展思路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先进的理念做指导,教育行为就失去方向,容易走偏。要办出“家门口的好学校”就应改变思路,创新发展,从家长需求、学生发展需求等角度综合分析,探索乡村学校的建设思路。

乡村孩子由于受所处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家长教育水平的限制,学校便成为其完善自我、认识社会的重要场所。乡村学校的建设应该摈弃“留守儿童的托儿所”这一错误观念,努力打造充满现代气息、充满童趣、沐浴自然和弥漫文化的乡村孩子成长乐园,让乡村孩子每天漫步在鸟语花香的美丽校园中,徜徉在浩瀚无垠的知识园地里,享受幸福快乐的学习生活,形成想学、爱学、乐学的正确态度,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道德品质。因此,乡村学校建设应以乡村孩子的发展为本,建设地域特色明显、乡村气息浓郁、适合乡村孩子成长的学校,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由于低龄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与安全防范能力较差,为了让孩子能在亲人的身边幸福地享受童年生活,政府应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庄建设教学点,让小学低年级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学,避免孩子过早离开家庭在校住宿。对于不便開办教学点的村庄,采用校车接送的方式,让低年级孩子能够安全地往返于上学路上。中心学校负责统一管理各教学点的教师配备、课程安排等问题,确保各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者的增多,乡村学校出现了空壳现象。所以,学校可以利用校舍多、学生少的特点,开发建设各类功能部室,实现个性化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为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可以设置选修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可以设计劳动技术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可以利用当地乡村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开展STEM教育等等。这些课程的设置,都需要建设相关的部室、教室。学校应充分利用闲置教室,开展多种多样的课程学习。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乡村学校的发展关键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必须提高整体乡村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学水平。但是,目前的乡村学校还存在“新鲜血液引不进、优秀人才留不住、在岗教师不安心”等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农村生活条件艰苦,年轻人向往城镇的繁华,不甘于固守贫穷与寂寞,特别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回到农村当教师,导致乡村学校教师后备补给不足。另一方面,一些在乡村学校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包括三级三类骨干教师,在获得一定的荣誉和经验后,也跳槽涌入城镇。还有一些年轻教师,为了获得事业编制,在乡村学校过渡后,想尽各种办法返回城镇。种种原因,导致乡村学校的师资难以维持在高学历、高水平、高质量之上。

教师是兴教之源、立教之本,良好的教师资源是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应建立支撑乡村教师发展的长效机制,为乡村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具体表现在:

一要从政策层面,制定和完善向乡村教师倾斜的政策,补充教师数量的不足,稳定教师队伍,使广大乡村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成就感。比如,制定提高乡村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的政策,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培育乡村教师模范,给予扎根乡村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以吸引优秀人才落户乡村;增大乡村教师的编制,从源头上解决教师不足的困境;制定全县教师的“县管县聘”制度,开展全县范围内的教师轮岗,让本区域内的教师实行校际大交流,提高乡村教师津贴,发放教师从城镇到乡村教书的交通补贴。

二要从培训层面,对乡村教师进行全员专业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比如,可以采用订单式培养方式,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内容,加强薄弱学科的教师培训;在小学可以进行综合性培训,让教师成为一专多能、一人多才的全科型教师;可以转变培训方式,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送教下乡引领示范性研修;推行培训自主选学,实行培训学分管理,建立培训学分银行,实施教学不止、研修不停的终身学习意识。“国培计划”应优先做好乡村教师培训。

三要从思想层面,加强理想信念、师德师风建设,通过职业理想教育来稳固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立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引导乡村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教,扎根农村,将毕生精力投身到乡村教育的伟大事业之中。

四要从教研层面,开展校本研修,通过联片教研、课题研究、同课异构等方式,让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研究中成长。要发挥市县教研机构的作用,制定教研员定期下校工作制度,建立教研员与乡村学校蹲点指导制度,让教研员深入到学校中,面对面地指导、手把手地教,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要建立城乡学校的对口帮扶制度,结成城乡教育联盟,在城镇优质学校的带动下,促进乡村学校发展,实行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的校长、教师双向交流、轮岗学习制度,让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传递到乡村学校,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带动乡村学校的发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补充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计划》提出,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改变了生活,亦改变了教育方式。教育更加开放、教育手段更加多样,“在哪学”“谁来教”已不是主要问题,置身在不同地方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听优秀教师的授课。

为此,政府应探索适应“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符合乡村学校发展实际的教育可持续发展道路,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智能化校园;应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乡村学校提供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应发挥城镇优质学校的作用,通过直播课堂、云课堂、校校通平台实现城乡教学同步课堂、城乡师生视频互动,解决乡村学校因师资不足而无法开齐课程的问题;建设双师教师制度,让乡村学生得到“在校教师”和“在线教师”的双师培养,让城镇教师在线解答乡村学生的问题;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将微课等学习资源分享给每一位乡村学生,实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学习。

另外,政府应研究探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科学分析和监测乡村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基于精确数据,有针对性地指导乡村学校科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乡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落实学校自主权,激发办学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发挥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政府应切实做到放管服改革,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目前,政府与学校的管理关系还不明晰,权力界限亦不明朗,还存在政府权力越位、校长权力受限的问题,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羁绊太多,不能按照教育理想来发展学校。过度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学校做事留痕、有迹可查,学校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工作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将简单工作复杂化。这种形式主义的管理办法,加大了管理工作量,挤占了教师教研备课的时间。科学的评价机制还未成熟,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标尺制约学校的发展。来自社会的各类检查、考核、评估,以及与学校教师无关的事务性工作蜂拥而至,让学校疲于应付,教师负担沉重。如果遇到家长告学校等事件,政府迫于社会舆论,不辨是非,不敢为教师说话,让学校教师承担教育之殇,令教师流泪又流血。

因此,政府应研究如何破解“不管就乱,一管就死”的难题,切实提出行政管理的可行性方案,给学校减压、给校长松绑放权,激发校长的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让懂教育、有教育情怀的人来办学,让真正的教育家来办学。学校要在规则的范围内主动作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校长要敢于担责,招贤纳士,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政府和学校要保护好教师,当好教师的“娘家”,让教师能够安心、放心、舒心、开心地去工作,让教师敢于行使手中的教育权,要依法执教、依规教学,激发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应当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消除“中梗阻”“肠梗阻”,确保学校发展动力足、有生机、敢创新。

挖掘社会力量,助力教育发展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教育中,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在政府的引领下,全社会共同发力。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乡村学校的建设中,对个人捐助和慈善公益事业的捐资应给予表彰,形成全社会捐资助教的良好风尚。要充分利用退休教师的优质资源,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研员等老当益壮的“银龄讲师”,到乡村学校进行支教活动,发挥其余热。政府应保障“银龄讲师”原有待遇不变的情况下,给予生活、交通等方面的补助。应组织大学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乡村学校,开展与乡村孩子手拉手结对活动,从生活上、思想上关心帮助乡村孩子。可以集中周边各学校的优势力量,在音乐、体育、美术、外语、书法等学科实行优秀教师走教制度,发挥各学校优秀教师的作用,扩大优秀教师的服务范围,形成乡村学校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互助发展机制。

总之,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目标。能否实现教育公平,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红利,影响着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乡村学校发展,让广大乡村学生从“有学上”变成“上好学”,满足乡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是应势而动、乘势而上之举。

作者单位: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建设学校发展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学校推介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