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创新,上好初中思政课

2019-10-14崔建萍

祖国 2019年17期
关键词:立德育人创新

崔建萍

关键词:守正   创新   立德   育人

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在新课程的教学转型中做到守正创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教学成为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加完善、更加丰满的成长过程呢?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行为习惯的引领,将价值观教育常态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长在丰富的社会生活及个体生活经验的土壤里,根植于良善的人性心田里,发育在有正常关爱的生命经历中。初中学生正值于青春转折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作为国家德育主阵地的道德与法治课,必须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贯穿价值观教育;要遵循和落实党和国家的要求,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要将适合社会良序生活的需要与青少年生命成长的需要相融合,达成青少年自身的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连接与契合;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学生生命的成长,嵌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专题、有渗透,显隐结合、多维展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由近到远,渐次推进,贯穿于教材的始终。作为任课教师,我们又该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呢?首先应抓住备课环节,明确教学内容对应落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是什么?符合哪个层次的要求?有了这样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就会有意识地关注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精神成长。

以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看看实践中老师是如何落实的。

首先,教师要分析教材,确定核心价值观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是由四个单元组成,前三个单元是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学习主题是社会;第四单元内容是从认识社会走向认识国家,学习主题以国家作为核心,突出国家最重要的元素——国家利益。其次,从框题内容来看,八上第八课《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这个框题的题目内容出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深情阐述“中国梦”时的讲话内容,他说:“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句话虽质朴简明,思想含量却很厚重。它昭示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至此,爱国主义教育的主线在第八课中凸显。

同时,教师可以搜集大量的视频、图片,从不同角度展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国家全面发展的辉煌成就,展现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飞速发展,以点燃师生的爱国之情。师生们共同为祖国日新月异不断强大而骄傲,为祖国在世界国际舞台上发挥巨大作用,成为海内外每一位中华儿女事业发展的坚强后盾而自豪,并深情地祝福祖国万岁!

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无不渗透对学生的爱国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二、坚持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活动设计的原点,将育人成长活动化

伴随“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被广泛接受,淡化知识点的讲授、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获得体验,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探究方向。基于对知识的分类以及对生活经验线索的梳理,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對“活动设计”有一些新的认识和定位,教材设定了六个教学活动栏目,栏目内容并不仅是作为对正文教学观点的论证、体验或延伸,而且还承载着“知识”习得的功能。与此同时,每一类活动栏目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每一个活动设计都有一定的思想立意。因此,教师备课时首先要理解和把握教学活动栏目的特定功能及思想立意,思考其如何在教学中得以实现。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体验,而避免教师仅凭个人喜好不假思考地替换栏目内容。

例如:《国家好,大家才会好》一课,任课教师做了这样精心的设计: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主题,老师是围绕两条线索展开设计:一条是时间线索:历史——今天——未来,即历史——从《12.9运动中的学生游行队伍》照片入手,引入历史材料;今天——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未来——我们,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这条时间线索的目的,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那种爱国热情、爱国情怀和爱国行动变化的历史纵深感。

另一条是知识线索:国家利益——家国情怀——我的责任,即国家利益——知识目标;家国情怀——体会“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我的责任——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要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而不懈奋斗!落实这条知识线索的价值,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在方方面面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我们每个人不仅是国家利益的获得者,也应该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承担者。

这两条主线的清晰设计、相关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功能的实现,都源于教师冲破了“教材有什么就讲什么”的狭隘教学观,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原点,使教学不仅向学生“灌输”知识,还要传递国家声音,加强正确思想引导,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为学生在整个中学时代乃至一生的成长服务。

三、坚持用好教材资源、学生资源、社会资源,将知识学习生活化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也是师生进行教学互动必不可缺少的工具。现行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情境,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培养情感,陶冶情操,掌握知识,在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同时学好服务社会的本领。现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就其内容与以前的教材相比,有很多变化,如,(1)新增了现行课标之外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新内容,如国家利益、国家安全观等;(2)教材新栏目设置与功能的提升,如六个栏目及其功能的呈现;(3)重视人类优秀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名言警句,原来是以“相关链接”的辅助内容呈现在教材中,老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有的一读而过,不做解释,甚至有的都被忽略。而今天的统编教材要求则不是这样的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呈现在教材的正文或栏目之中,教学上要求教师引领学生阅读理解其本意和寓意,以更适宜的方式讲解这部分内容。如此丰富的教学用书,应该成为教学内容的 “主流”,教师应在不避讳教材资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资源进行再加工,以更合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在《国家好,大家才会好》一课,教师在导入环节做了这样的设计:讲解教材中的“国”字,通过课件动画展示“国”字象形意义,使学生理解“国”字的真正含义,认识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同时,她还用了一个小道具——一块“仿制殷墟甲骨文的教具模型”,并让学生去摸一摸。是的,这种触摸后对中国文化的自信程度,大大超越了教师的口头说服。让学生亲眼看到我国文字的最早记载方式,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感受中国的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中国文字,由此提升爱国情感,为教学铺设了情感基调。

现行使用的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其本身教学资料丰富,材料内容新鲜,活动形式新颖,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如何更好地使用和丰富教材资源,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功课。如,(1)制作了“时政资料包”,让时政热点进课堂,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方面谈国家利益的具体内容,扩展学生视角,落实教学内容;(2)引入探究活动《厉害了我的生活》+《我为祖国做什么》。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完成组内交流与家长畅谈“从国家发展看身边变化”的感受,体会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之间有什么关系,思考作为中学生为实现中国梦你能做些什么,以此丰富教学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3)引入典型人物《罗阳事迹》,使中学生为维护国家利益尽责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个人角度谈家国情怀中的奉献精神。

教材内外大量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提升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实现了教学内涵的升华与延伸。课堂上师生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研学共同体,合作完成了教与学的各项任务。学生们在课上轻松愉快的学习,不仅学到了书本知识,更培养了对祖国的强烈爱国之情,这其实也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

面对新教材的教学实践,需要我们守正创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优化教学行为,探索出一条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教与学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天津市河北区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创新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