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
2019-10-14李兴艳
李兴艳
关键词:小学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有效实施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最基础的一个时间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形成,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有益的指导。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运用到小学课堂上,不仅仅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量,通过对历史的了解拓宽自己的知识层面,为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本篇文章就围绕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展开,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教育目标以及如何更好地实施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方面展开分析和阐述。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
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增多,外国文化对中国文化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冲击,使得很多学生只知道外国的“洋节日”或者“洋习惯”,而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一无所知。从概念上来说,传统文化就是在人类文明演变的过程中,慢慢汇集在一起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思想观念、民族特质以及情感认同等方面的反映,是历史上各式各样的思想观念、道德认知的总体表征。但是传统文化并不都是优秀传统文化,它包括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两种形态。本文将要提到的是优秀传统文化,从内容上包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先进的思想观念以及一些优秀的文化作品等等。
(二)在小学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据心理学家研究得出,小学这个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学生在价值观念上还不够成熟,因此需要教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具体来说,在小学实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他们的人格进行塑造,为以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层面,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民族自信心。而且,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希望,对学生的培养,就应该从小对学生提出要求,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小学实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由于每个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因此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行,必须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出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课程方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注意将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进行祛除,避免糟粕文化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由于小学生在接受能力方面不够成熟,因此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具体来说,对于刚上小学的学生来说,应该注重挖掘他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讲课方式上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避免学生对课堂知识不感兴趣。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的历史人物,针对具体的事迹展开,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讲解。举个例子来说,在进行“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孔融这个人,然后讲他让梨的事件,最后再给学生讲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在四五年级的阶段,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传统技能的培养上,让学生在传统技能的学习中领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书法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对书写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规则,每种字体背后的历史意义以及相关的代表人物等等对学生进行讲解,向学生普及这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对古诗词中蕴含的优秀文化进行了解。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中華民族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对小学实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过度强调知识的讲授和技能的培养,对人文的传承和道德品质的提高没有很大的重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缺乏人文理念方面的知识。具体来说,由于很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学生上课大都是在教室内进行,在时间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空间上也受到了制约。比如像如果想在一个班集体内举办书法活动,就会受到空间的限制,而且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也不便于活动的展开,这就为学生提高传统技能设了限制。另一方面来说,教育模式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教师在上课时,只顾传授相关的学科知识,而不进行人文理念的传输,家长也是过度关注学生的成绩,不注重道德知识的培养。
因此在小学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落实过程中,应该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具体的人文学科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目标,一方面可以使整个课堂变得有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学生的人文理念进行培养,同时思想道德层面也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教学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过,为了避免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可以采用引入历史人物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是有一定的缺点的。具体来说,如果以“孔融让梨”的方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讲解,学生在理解上不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能够很快就会明白“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但是对于一些理解性比较强的,学生在进行知识的获取方面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举个例子来说,在小学语文中《王二小放牛》这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阅历,同时知识储备量也不够,学生可能对民族大义、对王二小慷慨赴死并不能有很深刻的理解。时间一长,教师在对这些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学生会出现厌烦的情绪,不仅仅影响着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也不会达到很理想的效果。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滚滚的文化长河中,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这就导致在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因为传统文化囊括了很多的内容,就儒家文化而言,它既包括“仁”“礼”“孝”等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三纲五常”、“等级制度”等一系列糟粕的文化存在。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要学生明白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建立小学生在情感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选择,不仅仅要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糟粕传统文化进行区分,这种区分是最基本的,还有一个区分是针对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而言的。具体来说,有些优秀传统文化并不适合小学生的学习,他们在理解方面不具备那么高的水平和技能。因此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授课时,要结合这一阶段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培养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初步的兴趣,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汲取其中的有益营养,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助学生今后的发展。
(四)学以致用
在小学实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不能只注重知识的培养,而忽略具体的应用。如果只注重知识的汲取,而不能在实践中进行锻炼,将不能使学生从根本上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在教师进行讲授《小鸟和牵牛花》这篇文章时,只对学生讲解小鸟和牵牛花的概念,而对其中的理解不能进行准确的分析,那么学生将不能得到很好的认识。像《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这篇文章,如果只对文章进行大概的讲解,不对雷锋具体的品质进行分析,学生同样得不到很好的理解。因此,教师不能够只注重知识的讲解,还应该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实践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的运用它。
例如,教师在进行《孔融让梨》故事的讲解过程中,先对整个故事进行讲解,然后以班级为单位,举办一个活动,让同学们在众多本子中挑一个,看学生挑哪一个,如果学生都能秉着“谦让”的态度进行选择,那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就达到了。
总的来说,在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丰富的知识层面,还能够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中,是一种创新的模式,值得得到广泛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柴春兰.如何在小学有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J].学周刊,2018,(35):79-80.
[2]张莉.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效实施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30-31.
[3]赵海霞,赵雪芹.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与途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6,(23):206.
[4]郭秀艳.如何在小学有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辽宁教育,2015,(20):16-18.
(作者单位:山東省济宁市兖州区兴隆庄街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