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局势抓根本 做教育阵地的守望者
2019-10-14林梦棽
林梦棽
“有书藏满案,惟德自成邻”。大学原本是读书的好时节,然而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环境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多重性影响和作用。如何准确把握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教育的特性,以及直面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客观分析其形成原因并积极探索应对之策,已成为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课题之一。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吕培亮博士进行了专访。
践行新理念 开拓新境界
记者: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当今价值观日趋多元新媒体时代,其价值取向正由单纯化向多元多维转变,同时受思想观念的不成熟和社会实践的局限性等原因,如何才能真正在大学生中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这将成为一个时代性课题。
吕培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五个方面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作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述,清晰地勾勒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目标取向和方式要求等方面的内容,也体现了当前我们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明确了我们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导向,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则引领广大公民文明向上,三者互为一体,共同构成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复杂的、深层次的心理现象,其教育也应严格遵循由表层结构、中层结构再到深层结构的灌输和教育顺序,通过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方式,逐步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追求和价值保持,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外在驱动状态。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体现并首要强调其社会主义特性。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民族特性。民族特性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在其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特征。最后,在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要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关系。从内容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是其精神和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不会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会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演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这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
点燃思想文化阵地意识 积聚价值强音
记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新媒體的广泛运用,当代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天下事,传统的单向性价值观教育和强制性思想控制变得愈加困难。更重要的是,新媒体的便捷、高效和开放性,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们都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交流,使得新媒体环境变得十分复杂和难以操控,那么,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面临哪些挑战?
吕培亮: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新媒体技术优势,时刻对我国青少年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等方面的渗透和西化,从而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首要挑战。
目前,西方国家在信息传播各个层面具有先发优势,他们通过新媒体积极宣传其所谓的普世价值观,进而演化为“文化霸权主义”,剥夺其他国家文化发言权。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思想文化阵地意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不主动在他们的意识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腐朽价值观就会趁虚而入,通过对其渐进性的思想灌输和价值传导,最终实现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继续奴役和压迫中国的企图。说到底,新媒体环境下,谁掌握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谁就将最终主宰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但怎样科学应对西方世界的网络霸权和文化侵略,有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灌输,使无处不在网络世界和日益网络化当代大学生对我主流价值观认同,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面对的第一道难关。
新媒体日益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何顺应潮流,扬长避短,发挥新媒体的积极效用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服务,考验着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智慧。青年价值观自身特性与青年的特点息息相关,青年价值观体现出青春活力和朝气,即表现出开放性、先锋性与批判性,也表现出青春的不稳定性、非均衡性、不确定性和情绪性等特点。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主力,受群体特征和时代环境影响,新媒体日益成为他们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窗口。另一方面,新媒体在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价值多元选择和催生价值苏醒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在传统和流行、东方和西方、保守和开放、理想和现实等“价值观”面前,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和宣传者,我们不仅仅要为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做一个简单的选择,更要用一个强有力的声音告诉他们“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
润物无声 百年树人
记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所有价值观念中最本质的、具有决定性的价值内核,他的成型和系统化,将为大学生今后的价值传统和文化精神长期稳定下来,发挥着代代相传的价值传递效用。那么,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有哪些应对之策?
吕培亮:大学是个体逐渐从青年向成年过渡的关键时期,此时插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合情、合理、合时,无疑会对大学生价值观从表层到深层的发展起到很好的辅佐和引导作用,使大学生价值观得到正确的、有意义的转变。作为老师,切不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定位于单一的意识形态灌输,重在引导而非简单控制,要契合当代大学生特点,采取引发大众兴趣、接受、认同的方法,将理论语言转化为大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社会阅历、知识经历以及具体的生活需求可以感知的方式,以通俗化、形象化、感性化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学校,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播要满足受众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推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来吸引和感染受众,同时对校园网络意识形态管理要依法而行,重在引导而非简单控制,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当然要大力扶持,但对非主流意识形态,可以通过平等自由争论和争鸣达成共识。就大学文化而言,大学的文化引领作用,还重在对先进文化的倡导,自觉担负起对外来文化的鉴别、选择、消化、创新的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时代要求。因此,大学文化建设应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时代主题,进行旗帜鲜明地倡导和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在学校文化中亮起来和硬起来,从而发挥校园文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和熏陶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