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4亿人的生意怎么做?既要特当真,又别太当真

2019-10-14毛大庆

中国商人 2019年10期
关键词:工场价差办公

毛大庆

我在三家世界五百强的房地产企业做了23年职业经理人,自认是一个“老物种下的怪人”。我的人生“很折腾”,一直不太愿意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下去做一个长期的事情。

我觉得,活着就是做一次投资,拿你的时间去换点不一样的人生体验。但是,时间是有限的,能投资的东西很少,一投,五六年、十年稍纵即逝。这个时代,很多事情无法掌控,我们不太能够判断未来甚至无法找到自处的方式。所以,我的座右铭是——要面对人生的变化,自己必须先做出变化,不然原地踏步等着别人来颠覆你,为时已晚。

我45岁开始跑马拉松,到现在已经跑了104个。跑步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可以去做一些你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后来,当我在生活中碰见很多困扰和难解的问题时,我发现,这比想象中的容易了很多。

内心的强大,帮助你赢得一个又一个挑战。

创业的“六字心经”

有些00后和我谈到他们对人生的规划,有的人已经有很多创业的点子,如洪水猛兽般向我扑来。我和这些人说,创业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但这些年轻人脑子里想的不是这些,他们想的是“这事儿很有意思”。这代表着00后一代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壁垒的精神,虽然成功者凤毛麟角。

不过,在尝试之前,要遵循一定路径,有6个字建议牢记于心。

扣问“需求”

创业路径第一个词是:需求。

在做任何一个新产品之前,要先问问自己:市场到底有没有需求,是当前的需求还是未来的需求?这个需求到底能持续多久?

如果这两个问题企业一时间回答不了,就要不停地问自己、问用户、问合作伙伴来验证这个需求。我觉得做这个产品,如果不解决社会问题,不解决用户某一方面的痛点问题,做到最后你会很痛。你会越来越迷茫,你会感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哪怕这个需求不大、不广,但是非常刚性和专业,也可纵横捭阖。

所以,需求一定要有可持续性,企业一定要找到真实的需求。

判断“趋势”

创业路径第二个词:趋势。

判断趋势是创业者的基本功底,包含社会大势、国际大势、人类大势、科技走势以及我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曾记否,我们鼓励“埋头干事,低头拉车”,鼓励那些脚踏实地的人。这没有错,今天没有错,以后也没有错。但是现如今,我觉得我们更需要鼓励那些看看远方,看看周围有什么变化,并能够判断事物发生背后逻辑变化的人。

在移动互联网出现前后,上一波的技术红利基本释放殆尽,传统知识分工越来越走向死胡同,新的分工开始涌现。在新时代下,企业要重组,要打破边界。没有人可以回避这些趋势,你只能逃避,将自己大门紧锁,但你无法回避。

在这个背景下,到底什么才是趋势?无人可以判断。但是,可以判断的是——所有东西都会被重新改写一遍。

选择“合适”

创业路径第三个词:合适。

趋势的判断极具颠覆性和不确定性,如果任何一个我们所熟知的东西都即将被重新改写时,我们如何选择创业方向?

答案是:我们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向”。千万别做那些你完全不懂的事情,去做那个适合你,适合你的知识体系,你熟悉和了解的东西,在这个范围内去寻找趋势、发现需求。

所以,创业的根本在于——需求、趋势和合适。

1.84亿人的大生意养成记

2015年,我创立了优客工场。优客工场是一个基于社区的平台,以办公空间为载体,以满足成员办公诉求为根本,以赋予成员高品质服务为使命,并挖掘成员的全部潜力,从而搭建全球智能办公的生态系统。

同样要上班,在别的地方上和在优客工场上有什么区别?四年前成立优客工场时,有两句话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变过:1、我们是一个商业社交平台;2、我们同时也是一个资源配置平台。

对于优客工场,当我在论证共享办公有没有未来,是不是个新赛道时,我不停告诉自己,它肯定是,因为用户不再是写字楼的那帮人,他们与我们迥然不同,这是根本。

2018年底,中国共有1亿个营业执照,除大型、巨型企业外,中国共有9000万个中小型企业,这9000万吸纳了绝大多数就业人口。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除住宅以外,盖了5亿平方米的房子,这其中涵盖酒店、办公楼、综合体。但是,这5亿平方米有多少是真正高效服务于人,是懂得年轻人需求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有两次人口出生高峰,一次是1966-1974年,出生了2.94亿人,这些人如今在45-53岁之间,这3亿人是中国的骨干力量,是改革开放主要的贡献者与消费者。第二次高峰是1985-1996年,这1.84億人口,如今正值23-34岁之间,是社会新生骨干力量,主要的新增生产力。

在这之后,当2034年时,也就是当1996年出生的人38岁、1974年出生的人60岁时,人类社会将完成最后一次技术革命的主要基础工作,第一批人退出劳动力年龄,第二批主导这个社会。优客工场瞄准的是第二批,1985-1996年出生的这1.84亿人的需求。

这1.84亿人,生活和工作边界不再那么明显。有多少人还会坐在格子间里朝九晚五?一天中,除了睡觉以外,他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过去叫办公,现在叫办私。所以,对于空间的使用、对于办公场景,需要各种各样的生活配套和社会配套来适应这样的趋势,这就是“敏捷性办公响应模式”。

优客工场赚3000个小时的钱

优客工场干的事情,用一个公式就可以回答:盈利模式=空间价差+服务价差+流量价差。

利用好城市空间

空间价差,即利用好城市空间。这个空间到底如何分配,拿什么房子赚什么钱。例如,桌子是一个赚钱的基础单位,桌子铺得越满,赚钱的基础单位似乎就越多。但如果是卖空间挣钱,你就要给它一些自由呼吸的空间。

用供应链玩转熟人经济

服务价差,即拓展供应链,提供空间供应链与非空间的供应链服务。

空间供应链包括会议室、咖啡厅、健身房、餐馆等,这些与办公的人密切相关——喝杯咖啡,谈事情,做做分享,开开会。

非空间供应链以提供服务为主,包括个人服务、企业服务、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等。以我4年来对企业的洞察,发现需求最大的是展示化类别的服务,比如一个人想要推广、营销自己,为了让更多人发现他,使他变得更值钱,就会来联合办公。

任何事情都有潜在动机。做企业最需要的是什么?是被认知、被宣传、被营销、被推广。联合办公就是把大家集结起来,去换取更大的商业价值,去构建熟人经济的社会。

如何让大家亲上加亲呢?假如现在平台有4000家公司,我发动一个熟人俱乐部,先找了其中40家特别向往“团结就是力量”的企业加入,共同制定“八项同盟规则”,结成媒体同盟,帮助大家发声、资源共享,比如有企业要做广告,就可以在同盟群里号召。

有了同盟以后,我会为这40家企业提供特定服务,去见见华为任正非、见见联想柳传志,去走访茑屋书店等。等这40家企业兴趣浓厚了,就会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到那时就可以收会员费了。

最早的时候大家质疑联合办公,说我们就是一个二房东,挣的是租金价差。其实这种说法对,也不对。对的地方是,我们确实挣的是空间价差;不对的是,如果我把房子拿在手里,什么也不干,连桌子也不弄,直接转租,那么我真的是二房东。但我做了很多事情,对空间进行了改造和美化,做了云打印和人脸识别等增值服务。

我将供应链变成放大器,把约10万办公的人变成数倍量级的会员。

用流量赚取价差

有了这些会员,我还可以做什么?社区。社区可以做营销、广告、电商。普通住宅社区最赚钱的是什么?物业。物业公司管理的小区越大,家庭数越多,公司就越值钱,因为物业管理者拥有所有小区的电商入口。

优客工场参照这个逻辑,做了一个平台和空间,聚集一大批996的人,这些人在上班这十几个小时产生的采购能力是巨大的。所以,我们与电商合作,成为线下电商集中网点。当社区内成百上千人一起团购时,为电商平台节约了大量物流成本、人员成本和包装成本等,这时候电商平台会让利给我,我将价差反哺给社区里的人,使价格更便宜,激发更多人团购。

由此可见,优客工场不断从需求、趋势、合适三方面去破界再破界,从房子这个资产进而发现房子里的人是资产。

按一个办公者每天在这里停留8个小时计算,一年下来约有3000个小时的停留时间,如果你从这么多小时里都赚不到钱,简直是暴殄天物。

创业既要特当真,又别太当真

创业中什么最难?答案是什么都难。

商业模式是个老大难问题,任何企业——上市的、不上市的,都要不停研究商业模式。

传统企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感觉每天都要被颠覆;新兴企业,勇往直前,全身是伤,到处是毛病。没有一家企业是完美的,这本身就是常态。所以,我们更应该擦亮眼睛,看看哪些企业虽然不能自圆其说,但它可能是代表未来的,我们要为这类企业欢呼。

我们有时候会感叹,有些不挣钱的、上了市还不挣钱的、上完市还退市的、上了几年还死了的企业,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找到了答案又怎样呢,再过20年,一定会出现下一个时代最伟大的公司。人类正是在哀叹中不断进步,那些失败的企业,人们不会记得,偶尔想起了,就在墳头献几朵花。

对于我们创业的人来说,你要想明白,你愿不愿意当那个可能给未来当垫脚石的人?你愿不愿意当那个有可能万劫不复的先驱者。如果你只想当英雄,必须当大王,必须是成功的,对不起,世界上没有这么好的事情。

什么叫成功?成功都是阶段性的。优客工场今天成功了吗?我可以说在某个阶段上成功了,在这个领域成了唯一的独角兽。但我们真的成功了,真的弄清商业模式了吗?盈利模式都摸透了吗?我们是个可持续增长的企业了么?是个能够不断给社会创造价值的公司吗?

肯定不是,远远不是。但即使有这些问题,我干还是不干?问题不在于企业有很多问题,而在于企业在每一个阶段都要给自己定一个新目标,完成目标后,再去寻找下一个目标,这才是创业真正的过程。

创业就像一场游戏,没有永远的成功,既要特当真,又别太当真。

猜你喜欢

工场价差办公
电脑报自营店国庆特惠购
手艺网+手艺工场
国内联合办公空间多达2300个
联想打印工场体验分享
创新工场:李开复暂别的这一年
广场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