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金融科技产业的新冲击与机遇
2019-10-14于艳娣
于艳娣
金融从来离不开科技,科技赋能一直是金融行业突破传统、升级创新的利器。2019年以来,伴随总体发展回归理性和内核策源深度创新,科技正逐步从底层基础设施上升至前台金融解决方案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科技加速推动金融业务精品化、场景化、智能化,日益成为产业生命线支点。
科技对金融的作用被不断强化,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已成为金融行业的共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与金融业务服务深度融合,重构触客与获客体系,推动盈利结构、业务结构、资产负债结构、信贷结构等方面的持续优化,提升风险识读能力,构建更加高效便捷的业态,驱动金融业从IT时代的网络化、移动化向数字时代的数据化、智能化发展。
近年来金融科技带来的最核心变化,是在技术辅助下,金融产品的出发点不再仅是位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的业务由客户创造,客户正逐步成为金融需求的源动力和发起端,特别是来源于个人和小微企业尚待满足的海量需求。数字化、智能化把金融要素打散,拆解,形成新的要素市场,再灵活组合成为面向客户需求、嵌入实际场景的全栈全周期金融产品。柔性化、定制化、精益化的金融解决方案渐成趋势。
金融科技成为全球资本青睐的热点产业,被视为培育独角兽企业的优良土壤,金融行业的“独角兽”总估值在全球全行业“独角兽”总估值中排名第一。
根据毕马威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对于金融科技公司的风投、股权投资和并购资金一共达到460亿美元,其中亚洲地区就占160亿美元。我国在金融科技领域是全世界孕育独角兽企业最多的国家。据创业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在国内200余家独角兽企业中,金融科技领域独角兽有25家,其数量占比达12.5%,估值占比达30%。蚂蚁金服、京东数科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与此同时,中国金融科技企业也迎来了第二个上市热潮。2018年年初以来,超过10家金融科技公司完成IPO,包括51信用卡、维信金科、汇付天下、360金融、老虎证券、富途证券等。
金融科技自5年前崭露头角,到如今发展得如火如荼,无声融入经济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在遭遇频繁暴雷的2018年“至暗时刻”后回归理性和新常态,不断涌现出以智能金融为代表的新一代创新企业。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发展,关于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和行业监管规则也在积极布局中,相关政策有望在近期出台,将为长期可持续良性发展营造更为积极有序的生态空间。
创业邦致力于为创业者提供前沿思考及行业洞察,解读金融科技产业新机会和新模式。本次结合金融科技领域内优秀企业案例,推出《2019金融科技产业研究报告》,聚焦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消费金融、互联网保险、第三方支付、金融大数据、智能投顾、智能营销、智能风控、供应链金融等金融科技赛道及底层技术。
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概述
一、金融科技产业特征
金融科技的内涵与范畴
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及移动互联为引领的科技革命,導致金融学科的边界、研究范式不断被打破和被重构。
关于金融科技(FinTech)的内涵,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国际通用标准定义是:由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应用、过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包括存贷款与融资服务、支付与清结算服务、投资管理服务以及市场基础设施服务等领域。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认为:金融科技是有潜力改变金融服务行业各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新兴技术的。
在我国,金融科技更多强调前沿技术对持牌合规的金融业务的辅助、支持和优化作用,技术的运用仍需遵循金融业务的内在规律、遵守现行法律和金融监管要求。最终的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也聚焦在合规经营的金融机构的范围内。
本报告金融科技的范畴界定及细分赛道包括:
金融科技行业发展历程
金融科技1.0时代(1980年?2004年):1980年,美国华尔街开始使用“Fintech金融科技”一词。在中国,2004年支付宝问世,金融科技从后台向前迈进,渗透在传统金融非核心业务中,征信、众筹、借贷等业务模式不断涌现,ATM、POS机、网上银行及银行的交易、清算、借贷系统等成为典型业务形态。
金融科技2.0时代(2005年?2015年):随着2013年余额宝的出现,各机构开始在业内加快布局,出现了互联网银行、互联网保险等业务模式。这一阶段,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在金融体系内大量应用,通过互联网技术汇聚海量用户,实现了金融业务中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的互联互通,比较典型的业务有移动支付、互联网保险、互联网基金等。
金融科技3.0时代(2016年至今):2016年以来,我国网民数量增速放缓,互联网行业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互联网金融依靠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的模式已经步入尾声。此时,科技的重要性开始被金融业内的从业者发现,金融科技彻底取代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机构的生态体系正从一个封闭的模式走向开放,金融边界不断被扩宽,许多金融科技企业开始以其专业化、垂直性的业务模式介入金融市场,成为金融科技的参与者。
金融科技发展的新特征
★ 2B成为市场竞争焦点
随着强监管和互联网流量红利日渐被瓜分,开发B端业务、为金融机构提供(2B2C)相关科技服务,成为众多金融科技公司未来布局的重点。
蚂蚁金服全面开放、京东金融转向2B、飞贷金融科技全面开放技术,对外输出移动信贷整体技术解决方案。除此之外,一些传统金融机构早已深入布局其中,还有各类互联网公司、垂直的技术服务商,都在积极拓展金融科技B端市场,向外输出流量、技术等资源,与银行、信托、保险等持牌金融机构共同搭建金融科技生态体系。科技企业赋能B端、服务C端将成为主流商业模式,目前2B2C发展带来的平台生态已初具格局。
在新消费时代,随着大众社会在解体,定制化、小众化社会逐渐崛起成为潮流,商家着重于提升用户的极致体验,个性化需求可以得到更好的满足。消费市场细分,聚焦特定的人群,新板块成为消费企业顺应消费升级的重要武器。
★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深度合作
金融科技创新正经历从金融科技公司主导走向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深度合作、领先金融机构主导并输出的过程,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和资产管理等各类金融机构从观察者迅速转变成为参与者和领导者,并成为金融科技创新不可忽视的力量。
金融机构开始拓宽业务范围,进行跨界投资,向综合经营发展;互联网金融机构在证券、基金、资产管理等多业务领域布局,拓展金融服务边界。传统金融机构部分核心业务如支付等,逐渐被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产品替代。
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机构,开始孵化金融科技子公司。凭借对银行业务的深刻理解、市场化的机制和服务优势,金融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成长快速,如平安金融壹账通、招联消费金融等,已成为业内“独角兽”。2018年4月,建设银行更是打响了国有大行成立金融科技公司“第一枪”,预计未来会有更多大型银行加入这一行列。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多元化技术融合创新
开放平台重构金融机构的产品、服务和流程,并逐步建立起新的商业模式,不仅能有效推动传统金融服务的转型与升级,也对金融科技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按照既定规则连接多方市场,打造合作共赢、具有发展潜力的生态系统或生态圈,简化并重组传统产业价值链。
数据价值催生新的风控模式。数据已经逐渐成为各机构的重要资产,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在金融科技行业,数据是商业信用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可以为信用风险管理、欺诈风险防控等“保驾护航”,在提升风控质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深刻理解客户各项交易数据及行为信息的基础上构建出客户360度全景画像,为预测客户未来需求、洞察客户行为特征、准确评估客户风险状况并提升风险防控水平奠定了基础。
人工智能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大规模并行计算能力、海量数据挖掘技术及神经网络算法进步等,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快速普及与商业化应用。在在线风险测评、产品组合建议、专项基金管理、基于风险的资产组合配置以及资产自动调整等基础上,全面推动投资理财服务以及交易处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智能投资理财服务一方面能够精准识别客户需求与风险偏好,“代客遴选”出客户最感兴趣、最合适的投资理财产品;另一方面还能动态跟踪客户端和产品端的风险情况,进行动态资产配置调整,实现全生命周期服务。
二、金融科技产业投融资分析
整體概况
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自2014年开始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之后热情一度有所回落,2018年重启加速,PE/VC及战略投资总金额达到460亿美元,至少1700个项目获投,创历史新高。
其中,蚂蚁金服新一轮融资额达到140亿美元,占全球全年金融科技领域投资金额的30%。美国、中国、英国三个国家领跑金融科技投融资市场,占整体事件数量的39%。
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案例数量达到590起,投资金额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2019年1?6月,中国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案例数量达到109起,总金额达到214亿元人民币,相对去年整体市场规模明显放缓。
资本寒冬加速了金融科技领域深度融合创新的步伐,推动企业更聚焦用户体验和解决方案自身的价值含量,银行、信贷、保险等被赋予了新的行业价值,推动政府升级监管,改善生态。2018年?2019上半年,消费金融、移动支付为资本市场最为青睐的细分领域。
2018年?2019上半年,国内金融科技领域共有近20家企业上市,募资合计超过40亿美元,其中包括富途证券、老虎证券等9家企业在美国上市;汇付天下、51信用卡在内的6家企业在港交所上市。募集资金最多的行业是证券交易,华泰证券募集金额达到15.4亿美元,申万宏源证券募集资金为90亿港币。
2018-2019/06金融科技上市企业列表资料来源:创业邦创投库,创业邦研究中心整理
上市企业
独角兽企业
金融科技是全球以及我国诞生独角兽企业最多的赛道之一。蚂蚁金服、陆金所、京东数科、微众银行、平安医保科技、金融壹账通的公司估值都已经超过80亿美元,堪称超级“独角兽”。
诞生于巨头企业的金融科技独角兽公司,依靠其母公司的产业和市场优势,在技术、数据、场景、资金、生态等各方面都获得了强大的支撑,业务起步高,快速进入市场并占据份额。阿里巴巴、腾讯、平安集团等巨头衍生出的金融科技企业更容易获得牌照,得到市场青睐,并带动行业整体发展。
2019年金融科技独角兽企业列表资料来源:创业邦创投库,创业邦研究中心整理
地域布局资料来源:创业邦创投库,创业邦研究中心整理
融资轮次资料来源:创业邦创投库,创业邦研究中心整理
地域布局
从地域分布来看,金融科技企业在国内大多数地区布局。
北京为金融科技企业主要聚集地,高于三分之一的企业都选择在北京布局,2018年北京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指出,北京市将积极发展建设金融科技企业,支持金融科技企业在特定区域和楼宇聚集,这也为金融科技企业在北京的发展提供了产业优势。广东省也建设了金融高新区,重点打造“区块链+金融”的产业聚集地,助力扩展金融科技企业的产业生态圈。作为我国金融中心的上海,基于各大金融公司的所属地,积极向“金融+科技”体系改革,发挥自贸区建设优势,完善企业发展政策环境,打造金融科技中心。
融资轮次分布
2018年到2019上半年,从企业最新融资轮次来看,获得早期融资的金融科技企业占比为44%,B轮占比21%,C轮占比16%。尽管金融科技领域的巨头企业云集,但并未出现垄断现象,市场始终看好此领域的发展机会,资本更多地投放在成长期内的企业。在此时间段,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加强,但仍有8%的企业上市,包括51信用卡、汇付天下等。
细分领域融资事件
2018年至2019上半年的融资事件数显示,融资事件最多的细分领域为金融大数据,总共发生融资事件166起,作为金融科技底层技术层面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提升自有技术实力。第三方支付企业融资事件达到151起。随着支付市场的监管趋严,业内竞争进一步加剧,从融资事件也可以反映出此领域内企业正在逐步通过融资的方式扩大自身影响力,进而提高业务竞争能力。
融资金额分布
从企业最新一轮融资额来看,除29%的企业未披露金额外,投资金额的分布呈现两极性,有23%的企业融资额度在1000万元以下,而融资额大于1亿元的企业占比高达26%,其中5%的企业融资额大于10亿元。其中融资额最大的企业为蚂蚁金服,融资额高达140亿美元,陆金所战略投资金额达到13亿美元,苏宁金融的战略投资金额达到53亿元人民币,大额融资一般都集中在企业后期发展阶段。金融科技初创企业以及多业态的成熟服务企业都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并将借助资本的力量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政策环境因素
在過去短短几年时间中,金融科技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金融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发展迅猛、创新深入、跨界明显,原有的金融监管体系滞后于金融科技的发展,监管能力无法匹配金融科技的发展现实,导致金融科技发展倒逼金融监管体系改革。
金融科技的发展在带给消费者便利的同时,也将信息安全、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推向风口浪尖,监管部门逐渐意识到做好金融科技行业管理的重要性,并着手研究制定相关监管规定。
201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强调2019年要继续坚持“守正、安全、普惠、开放”原则,建立金融科技监管规则体系,完善管理机制,营造有利于金融科技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优化信贷流程和客户评价模型,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纾解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2019年7月,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和第四届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上,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央行将重点加强关键信息技术应用管理、强化金融信息的安全保护、加强金融科技创新产品管理、做好金融科技的示范引领、做好金融与科技的协同发展等方面。央行正在制定金融科技的发展规划,指导金融机构在体制机制、人才队伍、技术储备、业务创新等方面前瞻布局,有序推进,已在相关的部门会签协调意见,近期能够出台。
细分领域融资事件资料来源:创业邦创投库,创业邦研究中心整理
融资金额资料来源:创业邦创投库,创业邦研究中心整理
同时,央行着力构建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
一是将研究制定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的监管规则,对技术架构、安全管理、业务连续性等方面提出管理要求。
二是强化金融信息的安全保护,明确覆盖金融信息收集、传输、销毁全周期的策略,访问控制、宣传引导加强金融信息的保护,持续提升全民金融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三是加强金融科技创新产品的管理,通过社会公示,行业备案打造自主自治、行业纪律,政府监管协同治理金融科技格局,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
四是强化金融科技实践,探索运用自然语言分析,广义监管规则,提取文本规则中的量化指标封装为机器可读可接入的API,实现金融监管形式化、数字化、程序化,提升系统性、交叉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能力。
国外金融监管部门在鼓励金融科技发展时,为防范潜在风险,会采取监管沙盒的模式,让金融科技初期在小范围内创新尝试金融应用,这兼顾了鼓励创新发展和维护金融安全的双重要求。中国也在借鉴国外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推出了中国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盒。央行将会同相关部委,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十个省市开展金融科技应用的试点。
从监管思路和政府态度来看,未来5?10年金融行业将回归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轨道。不论是对现有金融机构的科技创新业务板块,还是对金融科技领域的创业公司来说,扎扎实实做好主业,从主业中去寻找新的机遇和创造价值,是未来更容易符合市场和被整个环境所容纳的一种模式。
2018-2019主要金融科技政策一览
2018典型城市金融科技发展及政策汇总
经济与社会环境因素
2018年,我国GDP为90.03万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6%。2018年,我国金融科技企业的营收总规模接近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超过40%。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金融科技企业的营收总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人民币。
居民受贸易战导致的外部经济环境影响,开始慎重考虑投资,投资偏好转移至风险较低的金融产品,但中国资本市场运行稳定,可以快速稀释风险,经济趋势呈现新常态。
中国人口的人均寿命明显增长,老龄化特点日益突出,使得社保支付承受巨大压力,未来商业保险特别是跟养老和退休生活相关的健康险产品等需求会日益旺盛。与此同时,由于房地产方面的支出,家庭资产负债率逐步走高。85后、90后的年轻消费者杠杆率较高,移动支付和消费金融的兴起使很多年轻一代在透支未来的收入。用户的消费习惯已经逐渐转换成“花未来的钱”,传统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科技企业纷纷展开消费金融业务,如分期贷款、信用贷款等。
全球用户在金融消费需求和行为上都发生了改变。部分用户已经不再购买传统单一的线下金融产品及服务,而是把个人业务依托在线上的一站式服务,在各实用场景中无缝融合并实时响应。用户的日常金融将更加依赖于移动互联网,线上购物、移动支付、网络理财等都建立在金融科技体系上。
研究发现,目前四分之三的用户期待“即刻”服务,即通过线上对接三分钟内享受全流程服务。在此背景下,“刷脸”(人脸识别)在成为转账、开户、ATM存取款等金融服务新标配的同时,也已深入如门禁、门店点餐、酒店入住、航空旅行等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金融服务模块已通过SDK/API,无感嵌入各类场景中。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居民对金融科技的认识持续加深,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期望不断升高。未来金融科技赛道上的佼佼者,一定也是良好用户体验的提供者。
金融行业的主体企业发展逐渐多元化,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及零售产业都积极开拓金融科技市场,加速了金融各业态的延伸,用户根据自身不同的资产净值选择适当的资金管理方案,全新的应用模式与金融科技相结合,促进了金融业态的创新。
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互联网活跃度、移动设备渗透率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东南亚、南亚部分国家如印度也拥有极大的人口红利。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凭借在国内发展的成熟经验和国际领先的新兴技术,借力新兴国家和地区的互联网和人口红利,将业务推广到更多市场上。
我国政府充分重视中国现代信用文化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信用,有利于提高金融业经营效率,降低由失信引发的道德风险。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居民从传统的资产转移给下一代的理念中脱离出来,转而依靠保险、金融证券市场等金融工具,市场逐渐取代家庭为个人提供经济保障。
四、金融科技出海
国内金融科技企业出海在最近几年呈现爆发态势。以蚂蚁金服、度小满金融、腾讯金融、京东数科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在出海战略上积极布局,支付、理财信贷产品和底层技术是主要的出海业务。目的地方面,出海企业主要瞄准东南亚、太平洋地区及南美等新兴国家和地区,积极进行业务布局。
金融科技出海的原因
中国互联网红利、人口红利逐渐消退。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互联网活跃度、移动设备渗透率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东南亚、南亞部分国家如印度也拥有极大的人口红利。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凭借在国内发展的成熟经验和国际领先的新兴技术,借力新兴国家和地区的互联网和人口红利,将业务推广到更多市场上。
中国金融监管政策趋严。金融产业在全世界都受到国家的严格监管,金融科技逐渐兴起后,对其相关配套政策日趋严格。这也是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出海的重要原因。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合作共赢,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发展为国内广泛赋能,同样也应造福于全世界,与新兴国家和地区合作,带来发展新动能。
金融科技出海主要产品
支付产品。蚂蚁金服、度小满金融、京东数科、腾讯金融均将支付业务拓展至海外,主要出海方式是通过与当地相关支付企业进行合作、投资并购以及设立海外公司等。中国游客跨境旅游、海淘、留学等带动了跨境支付需求的提高,新兴市场在移动支付领域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这都是支付成为金融科技首要出海业务的动因。
理财信贷产品。大部分新兴市场的信用卡普及率较低,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东南亚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及墨西哥的信用卡普及率都远远低于中国。同时得益于消费升级和消费观念的提升,新兴市场对消费金融和小额贷款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但由于金融市场和技术不发达,资金借入利率较高,风控及征信体系不完善,这为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在理财信贷产品业务方面的出海提供了空间。
底层技术输出。国内有关金融科技的底层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发展较快,随着相关业务的出海,底层技术的输出也成为金融科技出海的趋势。典型企业如品钛、同盾科技通过技术输出,为新兴市场的消费金融、支付、互联网信贷、银行等金融企业服务,在传统金融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同时,赋能新型金融领域的发展。
金融科技出海趋势
支付场景更加多元。支付业务出海更加成熟后,无论是在跨境支付还是当地居民支付方面,支付可支持的场景将更加多元。购物、交通、餐饮等均可使用支付宝、微信等进行支付,货币也通过支付工具实时兑换,这都将同时造福于國人与当地人民。
底层技术将是主要出海产品。我国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在全世界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输出于新兴市场有一定的技术壁垒。相比于特定业务的出海,底层技术的出海可以赋能于更多的行业,也更易于本地化。在未来,底层技术的输出将成为金融科技出海的主要产品。
金融科技领域创业企业画像
创业邦研究中心对报名参加2019金融科技TOP30榜单企业的基本信息、所属领域、经营发展等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金融科技领域创业企业的整体特性。
从金融科技企业成立时间分布上看,62%的企业成立时间集中在2011年?2015年,此阶段正是我国线上信贷交易爆发的时间;2016年金融科技开始步入3.0发展阶段,成立的新生企业占比为26%。金融科技企业整体经历了一定的沉淀期。新生企业实力不容小觑,企业成立后迅速发展,抢占金融科技市场。
成立时间分布数据来源:创业邦金融科技榜单调查问卷数据
所在地分布数据来源:创业邦金融科技榜单调查问卷数据
公司规模分布数据来源:创业邦金融科技榜单调查问卷数据
所属细分行业分布数据来源:创业邦金融科技榜单调查问卷数据
2018年收入分布数据来源:创业邦金融科技榜单调查问卷数据
从地域分布角度看,与整体金融科技创投市场环境相符,金融科技企业的主要根据地为北京,近一半的企业选择在北京布局。上海、浙江并列第二,占比14%;广东省的注册企业为12%,紧跟上海、浙江。金融科技由于政策、技术等多方面的局限,主要集中在经济、融资态势较好的城市,助推城市的金融产业发展。
从规模看,本次报名榜单的大部分企业还处在成长期,500人以下的企业占比高达71%,其中有45%的公司员工人数在200人以下。超过1000人以上的企业占比为19%,主要集中在综合金融服务企业内。虽然企业规模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但由于金融科技产业的发展趋势向好,对人员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加大,今后此领域将会有更多就业机会。
根据报名企业细分行业显示,有25%的企业集中在消费金融领域,近年来我国践行普惠金融发展,消费金融企业逐渐涌现。18%的企业主要为智能投顾应用层面,智能投顾围绕在证券、基金、理财等多方面业务中,涉及范围较广。金融大数据作为金融领域的技术基石,有14%的企业。
从2018年报名企业披露的营收额角度看,收入呈现出两极分化状态。有31%的企业收入低于500万元,但仍有39% 的企业收入在1亿元以上,其中5亿?10亿元、10亿元以上的企业分别占10%、5%。金融科技企业由于技术开发成本较高,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其业务发展仍面临很大成长压力。
金融科技产业趋势展望
一、金融科技产业趋势判断
5G及智能互联将为金融科技产业带来新冲击及机遇
4G时代下,金融科技浪潮兴起,而即将到来的5G,又将对金融市场带来新的冲击。2019年5月,我国发放5G牌照,标志着商用移动网络正式迈入4G与5G共存的时代。
5G具有高宽带、高可靠低时延、海量物联三大特点。而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最大的改变将集中在超低的交易延迟上,这增加了“即时金融”的可能性。其极快的网络速度可以简化金融交易流程并提升效率,业务流程、风控流程都可以做到无感化,可以通过线上对接在三分钟内满足客户全流程的服务,对于企业的运营、产品、服务等维度都将进行全面提升。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有更多可能性。5G网络万物互联的特点,可以促进金融行业在基础数据的采集上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速度,大数据公司可以通过海量的数据对企业、个人的自然属性、经济行为等进行分析,衍生出覆盖性更广、可信度更高的金融信用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数据采集范围,为金融产品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顶层规划与监管升级,推进“监管沙盒”构筑金融安全壁垒
金融科技在改变行业的同时也推动着监管机构在监管理念和应对方式层面上的转变。多国和多地区的监管机构正在推动如科技子公司、开放银行、虚拟银行、监管沙盒等一系列机制,主动拥抱和推动金融科技变革。监管机构更是积极引导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特别是小微金融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积极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在金融科技发展进程中,金融科技以其跨界化、去中介、分布式、智能化的特點给现有金融监管体系带来了重大挑战,亟待金融监管体系深化改革、强化创新、防控风险。“监管沙盒”机制是寻找监管平衡状态的有益探索,在缩短金融企业创新申请时间的同时降低合规成本。其统一了金融稳定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双重职能,有利于监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促进创新监管。
由金融服务向科技赋能转型
2018年,互联网巨头开始进行“不再做金融业务”的战略转型,回归技术本身。度小满从百度独立,京东金融改名京东数科,360金融也从360分开上市,从巨头企业的角度来讲,未来赋能和合作带来的价值大于竞争。
在金融强监管的体制下,互联网金融公司想进入网贷、理财、支付等业务领域发展受到获取牌照难、资金约束、资管政策变动等多方面阻碍因素,无法顺利进行,而最好的调整转型方式就是作为技术输出方,与正规持牌机构合作。在科技化的背景下,除了互联网巨头企业,神州数码、长亮科技等传统型金融IT服务商均加入了科技赋能的队伍,试图从金融的标准化要素如用户需求、产品定价、渠道营销等多方面优化传统金融业务,构建全新互联网金融链条。预计今后将会有更多金融科技公司主动摒弃部分纯金融业务,以金融赋能的角度切入金融科技服务领域,“平台赋能方”有望在金融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进一步服务于实体经济
金融科技目前主要服务于零售业务,尤其是网络信贷、三农金融等场景,金融科技与这些场景相互结合,提高服务质量,降低交易成本,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同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已是监管层政策的主基调和对相关金融业态给予支持的基本要求。小微金融、供应链金融、三农金融、场景金融等业务可以良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金融企业都在这些领域有所布局。
二、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策略建议
服务模式兼顾2C与2B
过去,金融科技创业企业及互联网巨头都瞄准C端市场,将网络信贷、线上支付、资产管理等视为主要业务对接用户,在近20年的发展中,中国联网C端用户已趋于饱和,市场局势稳定。随着强监管和互联网流量红利日渐被瓜分,众多金融科技公司开始将自己的布局重点直接面向企业,为金融机构提供相关科技服务。
新金融时代下,随着移动互联网在下沉城市的普及,用户的信息搜索、线上购物、浏览资讯等行为为居民贡献了其自有的信息。与传统金融不同,通过金融科技,这些信息可以利用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填补下沉市场人群的个人信息,以便支撑征信、风控等环节。
企业级互联网市场前景可期,随着BATJ等巨头加入B端市场,金融领域落地应用显著,金融科技B端市场服务需求进一步显现。互联网的下一风口将出现在B端,科技企业赋能B端将逐渐成为主流模式。虽然B端服务前景大好,但其门槛比直接面向C端更严格,业务变现周期性更长,对于许多金融科技公司来说,需要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平衡好自身的C端业务以及面向B端的技术赋能业务,才可以把握好短期与长期的商业模式。
新金融时代下的下沉市场机会
我国下沉市场规模十分庞大,全国三、四、五线城市一共有289个,占城市数量的88%,总人口接近10亿。此前互联网市场更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未来互联网市场的增长机会将转移至下沉城市。如今,下沉市场也开始进行消费升级,三、四、五线城市以及乡镇农村的居民对物质的需求逐渐显现出来,对于买房、修房、汽车、摩托、家电等方面的购买力并不低于一二线城市,增速甚至超过一二线城市。
新金融时代下,随着移动互联网在下沉城市的普及,用户的信息搜索、线上购物、浏览资讯等行为为居民贡献了其自有的信息。与传统金融不同,通过金融科技,这些信息可以利用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填补下沉市场人群的个人信息,以便支撑征信、风控等环节。另外,传统金融机构一般通过线下网点的方式链接用户,基于成本的考虑,基本不会在下沉城市布局,而金融科技平台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不需要网点的设置,通过手机就可以为用户提供金融产品的服务。
金融企业在下沉城市的普惠性将是发展的重点,针对下沉市场推出的一些符合其实际情况的金融产品,区分于一、二线城市,如教育、烹饪、汽修等垂直的消费金融产品、小额信贷产品,才可以在下沉市场庞大的用户群体中占领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