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下关电厂的百年时光

2019-10-14林冬阳

钟山风雨 2019年3期
关键词:电灯民国电厂

林冬阳

在南京中山码头附近,有一片充满民国气息的红砖房。这是曾有“全国模范电厂” “首都的眼睛”美称的民国首都电厂的旧址。如今,这里被改建成了开放式公园,陈列着诸多当时的发电设备,也记录着这座电厂的沿革历史。公园内还保留了电厂的一段码头区域,一条长达数十米的煤炭运输传送带连接了展览馆和码头,一眼望去,仿佛能看到时光像煤矿石那样转动、闪光。驻足江边,风声、水声、轮船的汽笛声以及喧嚣的人声,依稀能讓人感受到电厂鼎盛时期的繁华与忙碌。

作为江苏的电力人,对这片土地自然有着特殊的情结。虽然其中的设备、传送带和码头的塔吊已不复当年的喧嚣热闹,处于静默状态,但依然难掩这座电厂曾经的辉煌历史。

足迹

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展览馆内以文字和图片展示了这座电厂的百年光影。它的前身是1910年的金陵电灯官厂,这也是我国第一家官办公用电气厂。当时正值推行新政时期,清政府斥巨资筹办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世界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计划在南京城北一带修建会场。时任江南财政局提调的许星璧向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张人骏提议,呈准设电灯厂于南京西华门,供给江宁将军府与两江总督两个衙门的照明。张人骏当即同意,核准拨款官银20万两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官办电厂,定名为金陵电灯官厂。金陵电灯官厂的设计发电量是3台100千瓦发电机,可支持18000多盏电灯。总督府随即建议让官办电走向社会,变为公用。1910年8月,电灯厂第一台发电机组顺利完成试运行,两江总督内亮起了灯光。10月3日,金陵电灯官厂正式成立。

1912年,金陵电灯官厂由江苏省实业厅接管,更名为江苏省立南京电灯厂。随着下关江边码头船运和商业的发展,建于西华门的电灯厂已经不能满足用电需求。1919年12月14日,时任江苏省省长的齐耀琳收到下关商董联名呈文,将情况向内务部复文,同意在下关开设分厂,定名为江苏省立南京电灯厂下关发电所。

1920年,下关发电所正式投运。到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时,随着用电量的不断增长及用电区域的扩张,原有的发电机组容量已无法满足民众需求。1928年,国民政府决议将电灯厂的本厂与分厂合并,并将下关发电所原址扩建成民国首都电厂。当时,全国的发电装机总容量只有2.7万千瓦,零星的输电线路也没有形成网络,规划也只是停留在点对点的定性分析上,但是这并不能阻挡下关电厂迅速发展的步伐。十年之内,下关电厂发电机组从750千瓦发展到3.6万千瓦,成为当时我国电力行业的模范电厂。其中,二期扩建工程更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完成。

战乱时期,民国首都电厂也经历了诸多考验。抗日战争与国共战争的战火让电厂几度面临灭顶之灾,更有45名工人在侵华日军的屠戮中遇难。在困境之中,南京电力人挺身而出。1949年4月,工人们成立“应变会” “纠察队”,开展保卫电厂活动;之后的一年间,国民党飞机曾先后7次轰炸首都电厂,工人们奋力抢修,力保全市、全省供电不受影响。正是一代又一代电力人在困境之中的坚守,才让首都电厂得以度过最艰难的时期,才让电厂之后的辉煌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1949年5月,首都电厂更名为下关发电厂,至此,民国首都电厂名称宣告结束,但下关电厂仍然继续发展,为新中国建设作出贡献。不久,下关电厂即扩建了第一台1.2万千瓦国产机组,并继续不断增容。到1961年,下关电厂三期扩建工程竣工,装机容量达11.5万千瓦,不仅是当时江苏装机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更承担了全省三分之一的发电任务。

求索

从金陵电灯官厂到民国首都电厂再到下关电厂,这段历程也见证了我国电力先驱在漫漫长路中的上下求索。这之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当属1928年开始的民国首都电厂十年扩建的发展过程。

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国都设计技术办事处,负责吸收古今中外的建设理念,全面编制建设首都南京的计划大纲。首都电厂的扩建计划是首都建设计划的电厂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当时的国都设计技术办事处综合经济、技术、公共安全三方面对首都电厂的扩建及分厂选址进行详细论证。经济方面,除了考虑电厂需要距离居民用电集中区域与自来水厂等工业集聚区域较近以外,煤炭水运是否便利也列入了规划论证的考量之中;公安方面,高压线路架设的走向规划不仅考虑了建筑、马路等民生因素,还考虑了气候及风向对煤烟飘散进而对整个城市环境的影响;技术方面的论证更为细致,以电机冷却方面的论证内容为例:“查电机热度之减低,务须利用冷水,故厂址所近水道,自以流转迅速为佳,而歧为二流,尤适于用,盖入水管与出水管之装置,不同一流,则放出热水,不致混于吸入者中,致增其热度,电机效力,自不因而减少。”虽然在当今日臻成熟的电力技术面前,电机的水冷系统已经有了独立而成熟的解决方案,但是在当时,这些细致入微的思考仍然体现了早期电力规划的思想。

到了扩建阶段,首都电厂的重要性决定了设计者和建设者还需要针对性地加强军事部署。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首都电厂大楼军事射击设备说明书》记载,部分军事防御设施由特定部门指导规定,例如避毒地下安全室依照参谋本部指导要领构筑,射击设备则参考说明书规定进行布置。《说明书》分六节,详细规定了射击设备的分层、朝向、位置、枪眼孔径、材质、加工工艺甚至伪装措施,并配置了对应的射击设备位置及射口设计图。“各层射口设置完成后,外口部分须用于墙壁同色之砖砌成薄层,其内部务在钢板上开与内部射口同样大小之钢门,并须在该钢门中间开横十公分、高三公分之展望孔,平时用图表或其他方法遮盖之,以不易发现为原则。”即使以今天的眼光回看这份事无巨细但清晰明确的设计说明书,也能感受到当时的设计者们细致严谨的工匠精神。

求索之路上留下的珍贵档案,不仅反映了电力先驱们在那个特定时代的特定情况下的思考,甚至也引导了之后一代又一代的电力人,为现代电力行业的发展树立了标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燎原

时光连线往昔沧海,空间映射祖国大地。细细想来,首都电厂的百年风雨历程也正是中国电力百年间从闪烁的星星之火到闪耀的燎原之光的缩影。

回顾我国电力史,最早的发电、供电也都是为了官员、富户的照明,因此发电厂大多叫电灯厂。1882年,上海外滩亮起15盏弧光电灯,标志着我国电力事业正式起步。之后的67年中,我国统一了频率和电压,建起了当时亚洲规模最大的水电站,架起了第一条万伏输电线路,连起了跨省跨区域电网,在战火的磨难和他国的侵略中努力前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电力行业逐渐驶上“中国制造”的追赶之路。1969年,刘家峡水电站在黄河上游投运,这是我国首座自行设计、施工、设备制造的百万千瓦级水电站。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腾飞带来了电力需求的增长,电力需求的增长又推动了电力技术的进步。葛洲坝、秦山、大亚湾……一个个在中国电力工业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里程碑工程拔地而起。

进入21世纪,我国电力行业历经风雨,厚积薄发,迈向了“中国引领”的新时代。从至今仍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水电站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到翻越崇山峻岭架起的青藏、川藏联网工程,再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特高压技术……中国电力,在世界上成为一颗闪亮的星。

在我国电力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曾经满载荣耀的下关电厂显得有些沉寂——2009年,下关电厂搬迁扩建,离开了曾经的“风水宝地”。不过,她以新的姿态、新的方式,见证着南京先后引入了特高压、统一潮流控制器等电力行业的前沿技术,架起守护整座城市的电力网架;见证着江苏电网最高调度用电负荷突破1亿千瓦,成为国家电网系统首个负荷破亿千瓦的省级电网。

(责任编辑:巫勇)

猜你喜欢

电灯民国电厂
电灯突然不亮了
世界上最大海上风电厂开放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用Citect构造电厂辅网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
SOCCKET玩球发电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