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古巨制《春梦词》

2019-10-14宋庆阳

钟山风雨 2019年3期
关键词:春梦徐州

宋庆阳

1947年9月,南京《中央日报》《泱泱》副刊编辑卢冀野,在3日、5日、7日、8日报纸上,分四期编发了诗人庄正吾的五言乐府《春梦词》。该诗长2800字,加上序言和后记,近4500字,见报后被誉为“千古仅见之长篇巨制”(《答吴士仁书》)。

庄正吾生平

庄正吾(1908—1950),名端甫,字正吾,号心斋,光绪三十四年出生于睢宁县西北乡之石匣圩(今属邳州市占城镇),1950年9月因肺结核病逝于家中。

庄家是地方望族,庄正吾的祖父荣堂兄弟五人,荣堂居长,是县学秀才,家中有田地20余顷。荣堂耕读之余,还继承祖传酒坊,家道小康。民国年间,因地方匪乱如麻,村里修碉楼、圩墙御敌,购置枪弹,乃至军队过境摊派军粮等均需出资,苦于入不敷出,荣堂一家于1921年春迁居彭城,所以庄正吾1926年毕业于铜山第二高等小学。在家千般好,出门时时难,因为在城里家庭开销太大,庄家于1930年秋全家又迁回村里。

庄正吾幼承家学,移居徐州后,十八九岁时高小毕业,1928年肄业于徐州国学专门学校。1929年师从徐州宿儒王雪樵,学业益进。从现存的课艺评语以及正吾写给王雪樵的书信来看,师生二人感情弥笃。1934年庄正吾在本村创办石匣小学,任校长,直至1942年因病辞职。抗战胜利后,得昔日同窗、通谱兄弟张绍堂的介绍,1945年9月任徐州图书馆管理员,同时兼任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教员。他在图书馆任职期间,接待过“徐州女婿”顾颉刚的到访。三年后因病情加重不得不辞职。1950年病逝,时年43岁。

《养生斋稿》出版过程

庄正吾英年早逝,临终前曾口授让其子庄新农代笔,致信张绍堂交代后事,一是请“当代诗家删润”出版其代表作《春梦词》单行本,特别交代要用“汉字正楷或仿宋字”;二是请谱弟张绍堂代为照顾儿子。临终前,庄正吾还给儿子成了家,尽管仓促了一些,总算是完成一个做父亲的最后责任。

庄正吾遗著的出版,一波三折,直至2003年9月,庄去世53年后,经庄新农多方整理,《春梦词》与《养生斋遗稿》才得以出版。2015年9月,经过增删订正之后,二书合编为《养生斋稿》再版。上述著作的整理出版,不仅完成了庄正吾的遗愿,也使得湮没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庄正吾,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新版《养心斋稿》得到张绍堂等多人的关注和支持,计收录诗词38首,文44篇。编纂者庄新农说,家里仅存少量的诗文信札,书里收录的大都是从父亲的学生戴化彬那里收集来的。从留存的诗文来看,庄正吾不仅好学上进,关注时事,而且热心地方文化事业,堪称地方“文化自觉”的先行者。《过风虎山谒周忠武公庙有感》《周遇吉籍贯考证》《记宁陵崔兔床》《龙泉寺》《过土山马迹亭故址》《为修县志上某公书》等篇,论述有据,皆非无病呻吟之作。其中有些作品,睢宁南社社员、清末拔贡生郭爱棠阅后,认为《过风虎山谒周忠武公庙有感》等篇是可以收录进县志的。

《效刘越石体》《感事五首》《观向日葵有感》《军人行》《杂感二首》《灾民歌》《春梦词》《段仲三先生纪念碑文》诸篇,记录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南京保卫战、武汉陷落等战事,揭露了日军的残暴贪婪行径,“倭奴狰狞如豺虎,到处焚掠无完土” “可怜全村数百家,仓促之间成灰烬”。《军人行》记录1939年3月川军驻防徐州“一日或者不一食,三日或者饱一餐”“身体精神虽尽瘁,惟有抗战志不移,身死国存名犹在,国亡身存复何为”的铁骨豪情,为我们保留了一些珍贵的抗战史料。

《养心斋稿》附录还收集了徐州文化界一些前辈好友的纪念文章。文集出版后,近年陆续有部分纪念文章披露报端,如2018年3月以108岁高龄去世的张绍堂,庄正吾的学生、徐州诗词协会副会长权启庆等,他们从不同侧面,撰文纪念庄正吾。我是在通读了庄正吾的著作后,认为庄正吾的诗文不仅有文学上的价值,还有史学价值,有的诗作可以媲美杜甫的“三吏三别”,代表作《春梦词》尤其如此。

长篇巨制《春梦词》

《春梦词》是庄正吾亲历亲闻、寄托尤深的力作。庄正吾创作的准则是“于其不能详者宁可不做,不敢从俗妄作”(《上族叔济夫公》),他对乡村迂腐书生“饰词伪造盈篇累纸”的为文手法鄙夷不屑,故此在1935年春曾婉拒有“善人”之称的族叔庄济夫邀其为母作传的请求。庄正吾认为自己不了解这位族祖母的经历,實难下笔。1944年他在给新华石印局李精秋的书信中,说自己“他无所长,惟性耽文史”,“鄙意对经世文字颇欲研究,其无关宏旨之空洞文章已不感有若何之兴趣”。

《春梦词》的创作初衷,是为一位普通的农家女子作传。作者邻居、族叔庄士英妻吴文如18岁嫁过来,一年后庄士英因家贫远赴山西太原投亲谋生。全面抗战爆发后,太原、徐州相继沦陷,庄士英自此杳无音讯。公婆因年龄偏大,难离故土,不愿逃难他乡。吴文如恰值桃李,因貌美骚扰不断,往往“一夕数惊,靡有定所”。后被土匪看中,婆家怕遭祸逼吴文如回娘家,“听女来去”。娘家先后择配贾氏、张氏,均被吴文如拒绝。但是吴父贪利,收下彩礼私许张家。1939年底,在结婚前六天,吴文如收到庄士英的家书。吴文如坚决退婚,第二天即返回婆家。

张家逼婚,把吴父告到伪官府并拘押。吴文如冒着大雪,四处向亲友求告,在舅氏的帮助下,吴家最后赔偿张家婚娶费,这才得以解除婚约。1941年夏天,婆婆因患腹疾卧床数月,吴文如衣不解带精心服侍,婆婆转危为安。不料第二年春公公又中风,吴文如侍奉“一如姑病时”。公公病逝,吴文如在亲友的帮助下才草草办完丧事。婆媳相依为命直至1944年春,这时吴文如已经28岁了,夫妻离散整整10年。原来庄士英在太原加入第二战区民族革命青年军官教导团炮兵科,毕业后转战晋、陕多地,1944年春回到太原担任炮营副营长,曾多次来信催促母亲和未婚妻到太原团聚。因路阻且长,吴文如一直未能成行,夫妻俩只能梦中相见。《春梦词》就是在吴文如的梦中戛然而止的。

《春梦词》借吴文如这个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农村女性形象,反映了在日军铁蹄的践踏之下,徐州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苦难经历与精神气节,“沪渎既失手,金陵亦沉沦。台庄苦不支,徐州成孤军”。“倭奴恣暴虐,无间昏与晨。宛马肥且壮,甲兵精且新。”在日军的侵略之下,老百姓流离失所,骨肉分离,“亦有母与女,抱哭不忍闻;亦有父与子,宁死不忍分”。“一夜或数起,一日或屡奔。尘埃被四体,霜露侵衣纹。”诗中还反映了台儿庄战役之后,睢宁作为民众总动员试验县,在国民党第九区(徐州区)专员公署的倡导下,以联络抗日为名,收编土匪和地方实力派武装,实行“联匪抗日”政策之后兵匪一家,百姓遭受双重蹂躏的惨状。“长官示意旨:抗战先联匪。豺虎假双翼,其祸莫与比。朝起自萑苻,暮则佩青紫。士卒尽游民,侍卫皆义子,嘈杂彻昼夜,宁复知军纪。枪弹取诸民,持此殃邻里,衣食取诸民,莫问民冻馁。黎民水火中,含痛彻骨髓。”联系他在《观向日葵有感》的感叹:“惟有园中葵,焜黄发艳姿,金光相辉映,荣华实共之。媚日讵本性,炎阳为之移,草木尚知耻,何况兰蕙质。”我们就不难看出,他创作《春梦词》的本意。

在《春梦词》里,庄正吾笔下百姓生活悲惨,有些是吴文如的,有些就是他自身的经历,从这些普通人的身上,我们感受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切肤之痛。对于国民党的“联匪抗日”政策,庄正吾是严厉指责,“上官联匪抗日,不抗日而殃民;联匪救国,不救国而害国”。“端甫去秋一再遭匪劫,阖家流离于外,凡三阅月,秋月连绵,备尝艰苦,而家中所有荡然无余。”庄正吾最深感痛心的还是藏书散尽,虽分置三地:“一置之家中,一送于岳家,其一埋藏于地下。”但因为迭遭匪难、大火、水灾,“精华尽矣”(《己卯上王雪樵先生书》)。等到庄正吾患病辞去教职,家里坐吃山空,只能卖地看病,最苦的時候一日三餐也成了问题,只能四处告贷,眼睁睁地看着15岁的二儿子病逝。家里剩余土地一年收成,寥寥无几。尽管遭遇国难、匪乱、灾害,但是庄正吾始终秉承读书人的气节,对徐州汉奸、败类嗤之以鼻:“即号称硕学鸿儒负众望者,亦奴颜婢膝,委之称臣,以博一官为荣,廉耻丧尽,宁足齿于人类也耶!”(《己卯上王雪樵先生书》)

要为人间留正气

我第一次知道庄正吾的名字,约在十年前,开始研究以周祥骏为代表的徐州籍南社社员时。2009年9月我加入苏州市南社研究会,接触到周祥骏的遗著。这套新华石印局于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三月出版的《更生斋全集》,实则到当年九月才告完成,我们从庄正吾撰写的后记就可以看出。这套文集编选得到柳亚子、郭爱棠等人的校订,出版前誊抄、校勘工作是庄正吾做的。图书出版后,庄正吾又帮助做了勘误表,勘误表是和这套书一起印刷的。庄正吾还代周祥骏少子、14岁就加入南社的周道銮写了篇跋文,并专门写了一篇勘误记,时间是甲申年(1944)九月。

2017年10月,我在苏州突然接到庄正吾孙辈庄铁流的电话,索要地址,说是其父庄新农要给我寄一些资料。随后,我收到一个厚重的包裹,里面有修订后的《养生斋稿》《春梦词》和一套复制的《更生斋全集》,仔细拜读后,让我对庄正吾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从这些著作之中,我总结出庄正吾的创作理念和艺术审美:留心世事,思为人间存正气;宁缺毋滥,不做谀墓村学究。

庄新农先生是离休干部,高龄耳背,跟他通电话基本上听不清楚,讲不明白。我们之间通了几封书信,我了解到一些不为人知的史料,觉得有必要记录下来,有责任把庄正吾的诗文介绍给广大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庄正吾,知晓《春梦词》,知道《养心斋稿》。

(责任编辑:刘跃清)

猜你喜欢

春梦徐州
《春梦六解》(书影)
疫散待春回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枕上片时春梦中
刘备与徐州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香港:城寨春梦